1.1 STM工作原理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本原理是將原子線度的極細探針和被研究物質的表面作為兩個電極,當樣品與針尖的距離非常接近(通常小于1nm)時,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電子會穿過兩個電極之間的勢壘流向另一電極。尖銳金屬探針在樣品表面掃描,利用針尖-樣品間納米間隙的量子隧道效應引起隧道電流與間隙大小呈指數關系,獲得原子級樣品表面形貌特征圖象。圖1 STM的基本原理圖1.2 STM工作模式根據針尖與樣品間相對運動方式的不同,STM有兩種工作模式:恒電流模式(a)和恒高模式(b)。(a)恒電流模式(b)恒高度模式圖2 STM掃描模式示意圖恒電流模式:掃描時,在偏壓不變的情況下,始終保持隧道電流恒定。恒高模式:始終控制針尖在樣品表面某一水平高度上掃描,隨樣品表面高低起伏,隧道電流不斷變化。所得到的STM圖像不僅勾畫出樣品表面原子的幾何結構,而且還反映了原子的電子結構特征。恒電流模式是掃描隧道顯微鏡最常用的一種工作模式。以恒電流模式工作時......閱讀全文
用STM進行單原子操縱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單原子的移動,提取和放置。使用STM進行單原子操縱的較為普遍的方法是在STM針尖和樣品表面之間施加一適當幅值和寬度的電壓脈沖,一般為數伏電壓和數十毫秒寬度。由于針尖和樣品表面之間的距離非常接近,僅為0.3-1.0nm
提示:掃描探針顯微鏡(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SPM),包括掃描隧道顯微鏡( STM)、原子力顯微鏡(AFM)、激光力顯微鏡(LFM)、磁力顯微鏡(MFM)等。SPM成為人類在納米尺度上,觀察、改造世界的一種新工具
掃描探針顯微鏡是一種新型的探針顯微鏡,是從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種新型探針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靜電力顯微鏡,磁力顯微鏡,掃描離子電導顯微鏡,掃描電化學顯微鏡等)的統稱。它是近年來世界上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表面分析儀器。掃描探針顯微鏡原理及結構:掃描探針顯微鏡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探針與樣品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line-height: 19.0px; font: 13.0px 'Helvetica Neue'} 掃描探針顯微鏡(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掃描隧道顯微鏡亦稱為“掃描穿隧式顯微鏡”、“隧道掃描顯微鏡”,是一種利用量子理論中的隧道效應探測物質表面結構的儀器。它于1981年由格爾德·賓寧(G.Binning)及海因里希·羅雷爾(H.Rohrer)在IBM位于瑞士蘇黎世的蘇黎世實驗室發明,兩位發明者因此與恩斯特·魯斯卡分享了1986年諾貝爾物
第一臺在納米測量中,在中等測量范圍內,具有微型光纖傳導激光干涉三維測量系統、可自校準和進行絕對測量的計量型原子力顯微鏡。它的誕生,可使目前用于納米技術研究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定量化,并將其所測量的納米量值直接與米定義相銜接。使人們更加準確地了解納米范圍內的各種物理
一. 原子力顯微鏡(AFM)簡介二. AFM探針分類三.AFM探針生產、銷售資訊四.展望 一. 原子力顯微鏡(AFM)簡介 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line-height: 19.0px; font: 13.0px 'Helvetica Neue'}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line-height: 19.0px
掃描探針顯微鏡不是簡單成像的顯微鏡,而是可以用于在原子、分子尺度進行加工和操作的工具。掃描探針顯微鏡的應用領域是寬廣的,無論是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基礎學科,還是材料、微電子等應用學科都有用武之地。掃描探針顯微鏡的種類 掃描探針顯微鏡主要可分為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原子力顯微鏡(AFM)、
掃描探針顯微鏡是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種新型探針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靜電力顯微鏡,磁力顯微鏡,掃描離子電導顯微鏡,掃描電化學顯微鏡等)的統稱,是國際上近年發展起來的表面分析儀器。掃描探針顯微鏡原理及結構
由于STM侷限于試片的導電性質,使得應用范圍大大的減少,為了能有更廣泛的應用科用,故改用力場作回饋而發展出原子顯微儀(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而因為對導體及絕緣體均有三維空間的顯影能力,所以成為運用最廣泛的掃描探針顯微儀。圖4-1為原子力顯微鏡的簡單示意圖。 圖4
目前,已經成功研制出的掃描電鏡包括了:典型的掃描電鏡、掃描透射電鏡(STEM)?場發射掃描電鏡(FESEM)、冷凍掃描電鏡(Cryo-SEM),低壓掃描電鏡( LVSEM)、環境掃描電鏡( ESEM)、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掃描探針顯微鏡( SPM ),原子力顯微鏡(AFM)等,以下介紹幾
目前,已經成功研制出的掃描電鏡包括:典型的掃描電鏡、掃描透射電鏡(STEM)?場發射掃描電鏡(FESEM)、冷凍掃描電鏡(Cryo-SEM),低壓掃描電鏡( LVSEM)、環境掃描電鏡( ESEM)、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掃描探針顯微鏡( SPM ),原子力顯微鏡(AFM)等,以下介紹幾種
原子力顯微鏡為掃描探針顯微鏡家族的一員,具有納米級的分辨能力,其操作容易簡便,是目前研究納米科技和材料分析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原子力顯微鏡是利用探針和樣品間原子作用力的關系來得知樣品的表面形貌。至今,原子力顯微鏡已發展出許多分析功能,原子力顯微技術已經是當今科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分析儀器。在近代儀
原子力顯微鏡為掃描探針顯微鏡家族的一員,具有納米級的分辨能力,其操作容易簡便,是目前研究納米科技和材料分析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原子力顯微鏡是利用探針和樣品間原子作用力的關系來得知樣品的表面形貌。至今,原子力顯微鏡已發展出許多分析功能,原子力顯微技術已經是當今科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分析儀器。在近代儀
材料的逆向分析是現行材料研發中的重要的手段,也是實現材料研發中的最經濟、最有效的的研發手段。如何實現材料的逆向分析,從認識材料的分析儀器著手。 成分分析簡介 成分分析技術主要用于對未知物、未知成分等進行分析,通過成分分析技術可以快速確定目標樣品中的各種組成成分是什么,幫助您對樣品進行定性定量
掃描隧道顯微鏡STM(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M) 于1982 年, 由IBM 瑞士蘇黎世實驗室的科學家Binning 等發明。STM的原理是利用針尖和樣品之間的隧道電流對樣品表面進行表征。所以理論上它只
根據MarketsandMarkets最新發布的市場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顯微鏡市場為40.658億美元,到2019年將增長到57.56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2%。 隨著全球對于納米技術的關注,政府和企業資金的良好支持,以及技術進步,如高分辨率顯微鏡、高通量技術和數字化顯微鏡等都在推動
成分分析: 成分分析按照分析對象和要求可以分為 微量樣品分析 和 痕量成分分析 兩種類型。 按照分析的目的不同,又分為體相元素成分分析、表面成分分析和微區成分分析等方法。 體相元素成分分析是指體相元素組成及其雜質成分的分析,其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原子發射ICP、質譜以及X射線熒光與X射線衍射分析方
掃描隧道顯微鏡只能測量導電的樣品,原子力顯微鏡對樣品是否導電沒有特殊要求,但是無法測量樣品導電性。在實際應用中,更多的研究對象是導電質與非導電質的混合物。特別是近年來人們感興趣的金屬有機復合材料、納米顆粒鑲嵌材料、納米電子學等方面,都涉及到局域導電性及非導電性
1 STM 1.1 STM工作原理 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本原理是將原子線度的極細探針和被研究物質的表面作為兩個電極,當樣品與針尖的距離非常接近(通常小于1nm)時,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電子會穿過兩個電極之間的勢壘流向另一電極。 尖銳金屬探針在樣品表面掃描,利用針尖-樣品間納米間隙的量子隧道效
相貌分析的主要內容是分析材料的幾何形貌,材料的顆粒度,及顆粒度的分布以及形貌微區的成份和物相結構等方面。形貌分析方法主要有:光學顯微鏡(Opticalmicroscopy,OM)、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electron microscopy, 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
表征石墨烯的手段主要有透射電子顯微鏡(TEM)、X射線衍射(XRD)、紫外光譜(UV)、原子力顯微鏡(AFM)、拉曼光譜(RAMAN)、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及光學顯微鏡等。其中,XRD和UV均可對石墨烯的結構進行表征,主要用來監控石墨烯的合成過程;而表征石墨烯的層數可以采取的手段有TEM、RAM
顯微技術概述在近代儀器發展史上,顯微技術一直隨著人類科技進步而不斷的快速發展,科學研究及材料發展也隨著新的顯微技術的發明,而推至前所未有的微小世界。自從 1982 年Binning 與 Robher 等人共同發明掃描穿隧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之
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功能化對實現其在光電、催化、新能源以及生物醫學等領域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在實現二維材料功能化方面,結構圖案化調控是其中一個重要手段。之前,人們利用電子/離子束刻蝕、元素摻雜等手段實現了二維材料的圖案化。圖案化的二維材料則呈現出了許多新的物理性質,例如“納米網狀”石墨烯的半導體
掃描探針顯微鏡是一種強有力的表面分析儀器,它主要包括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和原子力顯微鏡(AFM).敲擊模式的AFM更是被廣泛地用來研究各種材料的表面及微觀結構.但是由于敲擊模式工作原理的復雜性,為了得到真實的樣品結構,就必須選擇合適的掃描參數.該文用敲擊模式AFM研究了不同材料的微觀結構,研究了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line-height: 19.0px; font: 13.0px 'Helvetica Neue'} 以掃描隧道顯微鏡(STM)與原子力顯微鏡(AFM)為代表的掃描探
一種金屬或合金的性能取決于其本身的兩個屬性:一個是它的化學成分,另一個是它內部的組織結構。所以,對金屬材料的成分和組織結構進行精確表征是金屬材料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性能控制的前提。材料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形貌分析、物相分析、成分分析、熱性能分析、電性能分析等。本文就金屬材料的形貌分析、物相分析
掃描探針顯微技術主要是利用頂端約1-10?的探針來3D解析固體表面納米尺度上的局部性質。掃描探針顯微鏡SPMs就是一系列的基于掃描探針顯微術而發展起來的顯微鏡,它包括STM、AFM、LFM、MFM等等。其中STM和AFM的發明使得各種掃描探針顯微
“爭取部分先超越”——姚駿恩院士談儀器儀表的研制策略 中國儀器儀表問題系列報道(之四) “關于科研儀器的研制,目前我國步入了‘天時地利人和’時期。所謂‘天時’,指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國家有了一定實力;‘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