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博士后馮晨、馮超博士等與廣東海洋大學合作,通過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番石榴維生素C合成和果實軟化遺傳基礎。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植物生物技術雜志》。 番石榴(Psidium guajava)是桃金娘科的重要果樹,其果實是重要的天然維生素C來源,但其維生素C合成的遺傳基礎卻少有研究。桃金娘科是植物果實類型演化研究的重要模式,兼有肉質的漿果(如番石榴)和木質的蒴果(如桉樹),但它們的果實的肉質化和木質化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獲得了番石榴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全基因組序列,結合果實不同發育階段的轉錄組和生理性狀研究,鑒定了L—半乳糖途徑為番石榴維生素C的主要合成途徑;淀粉和細胞壁的降解共同促進番石榴果實的軟化。 對桃金娘科的三個全基因組測序物種(番石榴,桉樹和松紅梅)進行正選擇基因分析,結果顯示木質素合成基因在木質化果實的物種中受正選擇,而淀粉合成和降解基因在肉質化果實的物種中受正選......閱讀全文
與國家風雨同路,與時代命運與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以下簡稱華南植物園)迎來90歲華誕。 “90年來,我們歷經戰火紛飛、新中國成立、十年‘文革’、改革開放,華南植物園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進入了新時代。”
為了解決在培育復合性狀轉基因作物中分散的轉基因位點增多給育種工作帶來的困難,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科研人員在2014年發現一種利用Bxb1和Cre重組酶進行轉基因定點整合的方法。該方法可使新的性狀基因插入到已有的轉基因位點上,保證所有的轉基因能“打包”式地傳遞給后代 (Hou et al., 20
土壤酶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被國際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列為測試土壤污染物生態毒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已有研究表明鎘(Cd)對土壤酶活性存在激活、抑制、不變三種作用,且通過劑量-效應曲線得到的生態劑量值(ED)也存在較大的變幅。因此,亟需從更深層次揭示Cd對
氣候變暖導致水循環過程增強,使全球范圍內極端降水事件引起的旱澇災害發生頻率提高,這將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產生顯著影響。研究表明,地上凈初級生產力對極端降水量變化的響應為非線性,且顯著區別于其對中強度降水量變化的響應。然而,作為碳循環關鍵過程的土壤呼吸對極端降水變化的響應并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華
傳統觀點和理論研究認為生物固氮速率在森林演替初期或中期達到峰值,而演替后期生物固氮逐漸減弱甚至停止。這樣的觀點主要基于兩個基本假設。其一,演替初期或中期土壤養分(尤其是氮)貧瘠,固氮植物和固氮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有優勢地位;但演替過程土壤氮逐漸累積增加,因此演替后期生物固氮已不具有競爭優勢,固氮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博士后鄭棉海在研究員莫江明的指導下,通過收集和整合分析全球不同自然生態系統(熱帶/亞熱帶森林、溫帶森林、北方森林、草地和苔原)、不同基質(土壤、凋落物、苔蘚、地衣、葉片和根瘤)和不同固氮類型(自由固氮和共生固氮)對養分(氮、磷和微量元素)輸入的響應格局;同時分析養分添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公示了第57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獲得者名單。第57批面上資助決定北京大學張清正等2670人進行資助。其中一等資助868人;二等資助1762人,“西部地區博士后人才資助計劃”40人。現對獲資助人員名單予以公布,軍隊系統獲資助人員名單另行公布。 第57批面上資助一等資助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后江軍,在研究員王應平、閆俊華的共同指導下,發現了南亞熱帶嚴重酸化的森林土壤緩沖酸沉降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化學地質學》上。 長期高強度的酸沉降已使我國南亞熱帶地區森林土壤嚴重酸化。演替早期的馬尾松林土壤pH表現出逐年降低的趨勢,但處于演替后期
氮、磷是植物生長必需的兩種養分元素,氮、磷有效性與植物生長的關系歷來都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傳統觀點認為,植物生長在高緯地區往往是受氮的限制,而在低緯地區則是受磷的限制。新近研究結果表明,植物生長普遍受到氮磷的共同限制,且這種共同限制會因氮磷交互作用程度與方向的不同而不同,呈現這一結果的研究主要
18位獲西部學者突出貢獻獎;50位獲盧嘉錫青年人才獎 據中科院人事教育局網站消息,經單位推薦、專家評審和王寬誠教育基金會審定,中國科學院118位學者獲2011年度中國科學院王寬誠人才獎。其中,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劉忠等18位學者獲“中國科學院王寬誠西部學者突出貢獻獎”,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植物通過不同的相互作用的信號轉導途徑感知和整合來自環境的各種激素和信號分子。細胞核編碼的線粒體交替氧化酶(Alterative oxidase1a,aox1a)作為一個模式系統已經被用于研究線粒體和細胞核之間的逆行或壓力信號(Retrograde signaling)。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