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石中首次發現超導材料
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近日消息稱,美國科學家在兩塊不同的隕石中發現了超導材料,這是超導材料在太空中形成的第一個證據。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它是罕見的天然形式的超導材料,還為人類尋找室溫超導材料點燃了新希望。 超導材料即超導體,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導體。在實驗中,若導體電阻的測量值低于10Ω,可以認為電阻為零。而超導體不僅具有零電阻的特性,還可以完全抗磁性。因此超導體在傳輸過程中幾乎沒有能量耗損,還能在每平方厘米上承載更強的電流。而一般常規材料,在導電過程中都會消耗大量能量。然而,目前大多數超導體僅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工作。 研究者一直試圖在實驗室制造超導材料,此前部分科學家也曾認為,太空中的一些極端環境——尤其是天文事件下極端的高溫和壓力,可能會讓物質產生特殊的相,因此或許可以期待太空的特殊環境形成超導材料。對地球上的人們來說,隕石就是一個“從天而降”的絕佳研究對象。但長期以來,一直還未有研究在隕石......閱讀全文
西雙版納隕石檢測結果:普通石隕石-僅作一般隕石保存
7月9日,云南省石產業發展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李連舉介紹,經調查和檢測,6月1日,在云南勐海墜落的隕石是來自天外流星體的普通石隕石,僅作為一般隕石保存。 6月1日21時30分左右,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遮鎮上空一個巨大火球從北偏酉方向劃過夜空,并在曼倫村一帶爆滅隕落,后經專家證實
隕石中首次發現超導材料
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近日消息稱,美國科學家在兩塊不同的隕石中發現了超導材料,這是超導材料在太空中形成的第一個證據。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它是罕見的天然形式的超導材料,還為人類尋找室溫超導材料點燃了新希望。 超導材料即超導體,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導體。在實驗中,若導體電阻的
“中國第一塊月球隕石”實系灶神星隕石
科學研究發現,中國第22次南極科學考察成果中,曾經被全國多家媒體廣為報道的“中國第一塊月球隕石”,系發現者現場判斷失誤,其真實身份是灶神星隕石,這一成果收錄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牽頭出版的《南極隕石目錄與圖集》中。 據隕石的發現者、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林楊挺介紹,從南極回來之后,當
衛星拍到火星同時被兩顆隕石擊中形成隕石坑
鼻涕蟲形狀的隕石坑 這張圖片顯示,兩個對稱的重疊隕石坑一定是在同一時間形成 圍繞火星運行的兩顆衛星拍攝的最新圖片顯示,這顆紅色行星幾乎被兩顆隕石同時擊中。 在這兩幅圖中,其中一幅圖鼻涕蟲形狀的隕石坑是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車”在2010年8月4日拍攝到的,它可能是由一系列與火星表面夾
超導體簡介
超導體(英文名:superconductor),又稱為超導材料,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導體。在實驗中,若導體電阻的測量值低于10-25Ω,可以認為電阻為零。 超導體不僅具有零電阻的特性,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完全抗磁性。 人類最初發現超導體是在1911年,這一年荷蘭科學家海克·卡末林·昂內斯(
超導體是什么
問題一:超導體是什么 超導體最重要的特點是電流通過時電阻為零,有一些類型的金屬(特別是鈦、釩、鉻、鐵、鎳),當將其置于特別低的溫度下時,電流通過時的電阻就為零。在普通的導體中,大部分通過導體的電流由于電阻的原因變為熱能,因而被“消耗”掉了。川超導體中,實際上沒有阻力,這樣,一旦接通電流,從理論上講就
《科學》:科學家發現“地獄”隕石
硫磺散發出的惡臭為在去年和今年夏季穿越南極冰蓋的美國“隕石獵人”提供了最初的線索。?據美國《科學》雜志在線報道,科學家相信,他們發現的這塊巖石(如圖)來自太空。然而即便在實驗室中,隕石學家依然無法準確判定這塊石頭到底來自哪里。這塊由化合物、礦物和同位素構成的隕石不同于以往在南極洲發現的4萬塊隕石中的
撒哈拉發現最“水”火星隕石
這塊發現于撒哈拉沙漠的隕石含有比其他火星隕石更豐富的水。圖片來源:Carl Agee 它看起來就像是一塊普通的巖石,但事實上,它是來自遙遠火星的特殊禮物。一項為期一年的研究顯示,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發現的一塊黑色火星隕石不僅十分古老,而且含水量極其豐富,研究人員表示它將有助揭開火星水資源之謎,并可
地外隕石發現兩種新礦物,科學家還沒出手隕石就沒了
隕石來自地外,這種天然神秘的屬性,自然引得科學家們去一探究竟。據報道,在索馬里埃爾阿里(El Ali)鎮附近發現并得名El Ali的巨大隕石中,新發現了兩種地球上從未見過的礦物質。El Ali隕石總計有15噸重,是地球上發現的最大隕石之一。來自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從70g的樣品中發現了
超導體的用途簡介
超導磁體可用于制作交流超導發電機、磁流體發電機和超導輸電線路等。目前超導量子干涉儀(SQUID)已經產業化。 另外,作為低溫超導材料的主要代表NbTi合金和Nb3Sn,在商業領域主要應用于醫學領域的MRI(核磁共振成像儀)。作為科學研究領域,已經應用于歐洲的大型項目LHC項目,幫助人類尋求宇宙的
超導體的背景簡介
超導體的發現與低溫研究密不可分。在18世紀,由于低溫技術的限制,人們認為存在不能被液化的“永久氣體”,如氫氣、氦氣等。1898年,英國物理學家杜瓦制得液氫。1908年,荷蘭萊頓大學萊頓低溫實驗室的卡末林·昂內斯教授成功將最后一種“永久氣體”——氦氣液化,并通過降低液氦蒸汽壓的方法,獲得1.15~
超導體的強電應用
超導發電機:目前,超導發電機有兩種含義。一種含義是將普通發電機的銅繞組換成超導體繞組,以提高電流密度和磁場強度,具有發電容量大、體積小、重量輕、電抗小、效率高的優勢。另一種含義是指超導磁流體發電機,磁流體發電機具有效率高、發電容量大等優點,但傳統磁體在發電過程中會產生很大的損耗,而超導磁體自身損
銅氧超導體簡介
銅氧超導體是最早發現的高溫超導體,20世紀八十年代繆勒、柏諾茲合成的鋇-鑭-銅-氧系高溫超導體和朱經武、趙忠賢合成的釔-鋇-銅-氧系高溫超導體均屬于此范疇。 銅氧超導體包括90K的稀土系,110K的鉍系,125K的鉈系,135K的汞系超導體。它們都含有銅和氧,因此稱為銅氧超導體。銅氧超導體具有
鐵基超導體簡介
自從2006年發現鐵基超導體以來,對鐵基超導體日趨深入,比較突出的成果有:2008年,日本科學家細野秀雄發現摻雜F的LaFeOP超導體具有26K的臨界溫度;2008年,中國科學家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方忠發現臨界溫度達43K的SmFeAs1-xFx超導體和臨界溫度達55K的ReFeAs
超導體的臨界參數
超導體具有三個臨界參數:臨界轉變溫度Tc、臨界磁場強度Hc、臨界電流密度Jc。當超導體同時處于三個臨界條件內時,才顯示出超導性。 (1)臨界轉變溫度Tc:當溫度低于臨界轉變溫度Tc時,材料處于超導態;超過臨界轉變溫度Tc,超導體由超導態恢復為正常狀態。 (2)臨界磁場強度Hc:當外界磁場強度
隕石中發現DNA的主要成分
日本北海道大學的大場康弘(Yasuhiro Oba)和合作者研究發現,組成DNA和RNA必不可少的嘧啶堿基可能是由富碳隕石帶來地球的。相關研究4月26日發表于《自然—通訊》。組成DNA和RNA離不開兩類化學成分,也稱堿基。這兩類化學成分是嘧啶和嘌呤,其中嘧啶包括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嘌呤包括鳥嘌
火星隕石發現疑似生命活動痕跡
美國航天局科學家對一塊從南極找到的火星隕石的最新分析表明,這塊隕石中可能存在原始生命的活動痕跡。不過科學家也表示,要證實早期火星有生命存在尚需更確鑿證據。 火星上是否存在或曾經存在生命一直是科學界的熱門話題。早在1996年,美國航天局科學家就曾提出,在一塊叫做阿蘭山84001的火
新技術更快更準測定隕石年齡
美國芝加哥大學和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利用綽號“黑美人”的火星隕石,測試了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制造的儀器,并用一束微小的激光束探測它,在不破壞樣本的基礎上,快速準確地確定了這一隕石的年代。發表于最新一期《分析原子光譜》雜志的這一研究有望開啟行星探索新紀元。 100多年來科學家一直使用同位素來
美國見證隕石撞擊火星全過程
美國宇航局的InSight著陸器可能已經有了它最后的歡呼。研究人員了解到,著陸器于2021年12月24日在火星的Amazonis Planitia地區探測到的一次火星地震實際上是一次流星體撞擊--這是任何任務首次目睹火星上形成一個隕石坑。科學家們在查看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拍攝的前后照片時發現
室溫超導體“突破”遭質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564.shtm LK-99材料有一個邊緣呈懸浮狀態。圖片來源:Hyun-Tak Kim et al. (2023)一個研究小組聲稱已經創造出第一種在室溫和環境壓力下完美導電的材料,但許多物理
室溫超導體“突破”遭質疑
LK-99材料有一個邊緣呈懸浮狀態 一個研究小組聲稱已經創造出第一種在室溫和環境壓力下完美導電的材料,但許多物理學家對此持高度懷疑態度。美國威廉與瑪麗學院的Hyun-Tak Kim表示,他將支持任何試圖復制其團隊工作的人。 超導體是一種可以使電流在沒有任何阻力的情況下移動的材料,因此可以顯著降低
簡介超導體的弱電應用
超導計算機:高速計算機要求集成電路芯片上的元件和連接線密集排列,但密集排列的電路在工作時會發生大量的熱,而散熱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面臨的難題。超導計算機中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其元件間的互連線用接近零電阻和超微發熱的超導器件來制作,不存在散熱問題,同時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大大提高。此外,科學家正研究用半
超導體的研究和特性
因為超導體擁有零電阻的物質,所以可以有完美的導電性。當它處在外加磁場中,會對磁場產生的微弱排斥力,這種現象稱為邁斯納效應或者完美的抗磁性。超導磁鐵在核磁共振成像機中用作電磁鐵。超導現象是在1911年發現,在往后的時間只知部分金屬和合金在絕對溫標30度之下擁有這種特性。直到1986年,在一些陶瓷的氧化
超導體的抗磁性應用
超導磁懸浮列車:利用超導材料的抗磁性,將超導材料放在一塊永久磁體的上方,由于磁體的磁力線不能穿過超導體,磁體和超導體之間會產生排斥力,使超導體懸浮在磁體上方。利用這種磁懸浮效應可以制作高速超導磁懸浮列車。 核聚變反應堆“磁封閉體”:核聚變反應時,內部溫度高達1億~2億攝氏度,沒有任何常規材料可
簡述超導體的分類方法
超導體的分類方法有以下幾種: (1)根據材料對于磁場的響應:第一類超導體和第二類超導體。從宏觀物理性能上看,第一類超導體只存在單一的臨界磁場強度;第二類超導體有兩個臨界磁場強度值,在兩個臨界值之間,材料允許部分磁場穿透材料。從理論上看,如上文“理論解釋”中的GL理論所言,參數κ是劃分兩類超導體
超導體的三大特性
超導體的三大特性是完全導電性,完全抗磁性,通量量子化。這三大特性使得超導體非常的受關注,而且運用的空間很大。但是目前人們對超導體的研究還不是很成熟,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技術難題。比如超導體對溫度的要求很高,達不到一定的溫度,就不能表現出超導體完全導電的特性;超導體對磁場的要求也非常高,只有達到這個磁場
簡介超導體的BCS理論
BCS理論是以近自由電子模型為基礎,以弱電子-聲子相互作用為前提建立的理論。理論的提出者是巴丁(J.Bardeen)、庫珀(L.V.Cooper)、施里弗(J.R.Schrieffer)。 BCS理論認為,金屬中自旋和動量相反的電子可以配對形成庫珀對,庫珀對在晶格當中可以無損耗的運動,形成超導
硼化鎂超導體的概述
2001年1月,日本青山學院大學J.Akimitsu教授等人首次發現MgB2具有超導電性,其臨界溫度約為39K。 雖然MgB2的臨界溫度較低,但與銅氧超導體、鐵基超導體相比,仍有很多優勢,包括:結構簡單、易于制備;原料來源廣泛、成本較低;易于加工。尤其是易于加工的特性,成為MgB2的重要優勢。
蓋爾隕石坑附近存在甲烷得到確認
據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志1日發表的最新報告,歐洲空間局發布了對爭議多年的火星甲烷探測結果的一次獨立驗證,“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證實了之前“好奇”號的測量結果,這為下一步調查火星甲烷起源指明了方向。 十幾年前,科學家便在火星大氣層中發現了甲烷——一般認為其是由微生物
科學家首次見證月食期間隕石撞擊
1月21日,月食的觀察者有幸見證了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首次已知的隕石撞擊事件。 這次所謂的“超級狼血月亮”被全球上百萬人熱切觀看,其中大多是通過直播的流媒體視頻。月食期間,一些人注意到一個小閃光—— 一個轉瞬即逝的黃白色斑點在網絡直播時突然出現在月球表面。 一名紅迪網用戶提出了這是一次隕石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