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國家基因研究中心團隊在水稻控制籽粒大小的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克隆和鑒定了一個控制水稻粒長與千粒重的關鍵基因GLW7,并深入研究了其分子機理及在水稻遺傳改良中的作用,相關研究論文于3月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上。 水稻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馴化,形成了適應不同地域栽培的優良品種,在這些豐富多樣的品種中蘊涵著許多重要的農藝性狀基因。世界上的栽培稻主要是亞洲栽培稻,而亞洲栽培稻又被分為粳稻與秈稻兩個亞種。秈稻比較適于生長在高溫、強光和多濕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而大部分粳稻品種比較適于生長在氣候暖和的溫帶,也有一部分品種適于種植在亞熱帶或熱帶地區。因此粳稻又可以分為溫帶粳稻(Temperate japonica)和熱帶粳稻(Tropical japonica,又稱爪哇稻)。熱帶粳稻與溫帶粳稻在粒型、穗型、株型等方面......閱讀全文
關于發布“主要農作物產量性狀的遺傳網絡解析”重大研究計劃2014年度項目指南的通告 國科金發計〔2014〕14號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要農作物產量性狀的遺傳網絡解析”重大研究計劃的總體工作安排,現公布本重大研究計劃2014年度項目指南,請依托單位及申請人按要求提出項目申請。 國家自
武漢大學李紹清、福建農業科學院趙明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和李云海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朱旭東等科學家分別組成的三個科研團隊,近日發現了一種調節水稻籽粒大小和產量的新分子模塊。三個科研團隊的三篇獨立論文于12月22日在線發表在本周《自然·植物》學術期刊上。 根據研究成果顯示,三個研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組模塊創制創新團隊在《新植物學家》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QTL/基因并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組模塊創制創新團隊在《新植物學家》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QTL/基因并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及產量。水稻所供圖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領銜的水稻功能基因組學創新研究組,在水稻粒寬與粒重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經過多年努力,揭示了控制水稻粒寬與粒重關鍵基因GW5通過調節油菜素內酯(brassionsteroids, BR)信號途徑調控水稻籽粒發育的新機制,初步闡述了其功能作
近日,中科院植物所劉春明研究員帶領課題組成員對水稻籽粒糊粉層厚度的調控機制進行了研究,并于《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了研究成果,為水稻及其它禾本科農作物營養品質育種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和育種思路,安諾基因為本項研究提供了全基因組甲基化測序(WGBS)的實驗及分析服務,助力OsROS1調控
人體不僅需要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等三大營養素,還需要鐵、鋅、硒、碘等16種礦物元素,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E、葉酸等13種維生素。目前的研究表明,如果必需的微量營養素長期攝入不足,人體就會出現免疫力下降、智力低下、發育不全、勞動能力喪失等各種健康問題。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這一現象稱為“隱
人體不僅需要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等三大營養素,還需要鐵、鋅、硒、碘等16種礦物元素,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E、葉酸等13種維生素。目前的研究表明,如果必需的微量營養素長期攝入不足,人體就會出現免疫力下降、智力低下、發育不全、勞動能力喪失等各種健康問題。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這一現象稱為“隱
2019年12月18日,Science Advances雜志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楊慶文團隊、劉君團隊和華盛頓圣路易斯大學的Ken Olsen團隊完成了水稻(亞洲栽培稻)及其祖先種(普通野生稻)非編碼區lncRNA的注釋,結合多重組學方法研究了水稻lncRNA的進化歷史,從全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中國水稻研究所錢前院士團隊聯合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基因TGW2,并開展功能分析,闡明了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為水稻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 團隊成員、中國水稻研究所
通過育種來提高農作物中微量營養素含量,不需要人們改變現有的飲食習慣和加工方法,就能讓人們從食物中安全地獲取所需的營養是長期以來科學家的追求目標,也是改善微量營養元素營養不良最為經濟有效的方式。水稻是世界上超過一半人口的主糧,但其籽粒中鋅含量很低,因此,研究水稻籽粒吸收轉運富集鋅的分子調控機制,利
人體不僅需要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等三大營養素,還需要鐵、鋅、硒、碘等16種礦物元素,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E、葉酸等13種維生素。目前的研究表明,如果必需的微量營養素長期攝入不足,人體就會出現免疫力下降、智力低下、發育不全、勞動能力喪失等各種健康問題。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這一現象稱為“隱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籽粒大小同產量密切相關。目前已經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種子大小的重要基因,但水稻種子大小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云海團隊與浙江省農科院王俊敏團隊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柴團耀團隊合作,揭示了OsMPK1在水稻籽粒大小調控上起重要作用,對提高作物產量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籽粒大小同產量密切相關。目前已經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種子大小的重要基因,但水稻種子大小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云海團隊與浙江省農科院王俊敏團隊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柴團耀團隊合作,揭示了OsMPK1在水稻籽粒大小調控上起重要作用,對提高作物產量有潛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朱永官研究員和博士后鄭茂鐘等通過同步輻射技術結合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揭示了水稻籽粒發育過程中砷的轉運過程。 該研究針對水稻砷污染研究中對不同砷形態從土壤向籽粒中運輸動力學和空間分布動態研究的不足,全面分析了水稻各個器官中的砷濃度和形態在整個生長發育期內的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全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然而,水稻容易吸收和富集重金屬元素鎘,使得鎘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并在人體內長期積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我國稻米鎘污染問題形勢嚴峻,其中南方稻米鎘污染情況尤為嚴重。我國栽培稻分成秈、粳兩個亞種,秈稻主要在南方地區種植,較粳稻具有更強的鎘積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全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然而,水稻容易吸收和富集重金屬元素鎘,使得鎘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并在人體內長期積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我國稻米鎘污染問題形勢嚴峻,其中南方稻米鎘污染情況尤為嚴重。我國栽培稻分成秈、粳兩個亞種,秈稻主要在南方地區種植,較粳稻具有更強的鎘積
對于動植物的 DNA 來說,僅有不到 5% 能夠翻譯成蛋白質,進行生命活動。而大部分 DNA 轉錄成 RNA 之后,便不再繼續翻譯,這些非編碼 RNA 一度被認為是轉錄中的 “噪音”“暗物質”, 甚至有人認為這是 “垃圾 DNA”。 近十年來,隨著探索未知的技術的進步,這些所謂 “垃圾 DNA
對于動植物的DNA來說,僅有不到5%能夠翻譯成蛋白質,進行生命活動。而大部分DNA轉錄成RNA之后,便不再繼續翻譯,這些非編碼RNA一度被認為是轉錄中的“噪音”“暗物質”, 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垃圾DNA”。 近十年來,隨著探索未知的技術的進步,這些所謂“垃圾DNA”的重要性才開始為人們所了解。
水稻作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全世界范圍內有超過半數人口以水稻為主要的食物來源。而水稻籽的大小及形狀與水稻的產量及品質密切相關。近年來雖然已經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關鍵基因,但對其作用的分子機制了解仍然不夠。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云海研究組和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
談到重金屬污染,公眾首先想起的就是鎘大米及其危害,而這只是科學家們研究的起點。他們想搞清楚,受到重金屬污染時,植物內部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植物的哪些響應機制與重金屬污染有關。更現實一點,有沒可能讓重金屬污染集中在蔬菜或水稻的非食用部位,從而減少其對人體的影響? 這些正是廣東省首批領軍人才、華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籽粒大小是決定水稻產量和品質的一個關鍵因子,然而控制籽粒大小的分子機制目前仍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儲成才課題組通過大規模篩選水稻T-DNA插入突變體庫,獲得一個水稻籽粒顯著變大的突變體材料,分子生物學及遺傳學研究表明,該表型是由于編碼一個細胞色
植物為膨壓驅動的可塑性固著生長模式。植物的生命活動取決于細胞的分化、增殖、生長和成熟等過程。細胞壁作為植物細胞特征性結構,參與了植物生命活動的眾多方面,尤其在細胞形態與功能決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植物細胞生長包括細胞擴展和細胞壁加固兩個過程。細胞擴展需要松馳細胞壁,而細胞擴展過程中細胞壁需要加固以
一等獎序號編號項目名稱主要完成人推薦專家1Z-105-1-01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李家洋(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振聲韓 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錢 前(中國水稻研究所),王永紅(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黃學輝(中國科學院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香港研究資助局(RGC)關于設立聯合科研資助基金的協議,雙方每年共同資助中國內地與香港地區研究人員間的合作研究項目。經過公開征集,2020年度共收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香港研究資助局聯合科研資助基金項目申請239份。經初步審查并與香港方核對清單,確定有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開展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的評選,延續了將項目成果進行知識創新類和技術創新類分類推薦和評選的方式,組織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同行資深專家評選,并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最終確定8個知識
我國科學家近日對水稻小穗的確定性調控分子機制進行解析,為水稻小穗“變性”提高每穗粒數、從而實現水稻增產提供了可能。該研究由西南大學水稻研究所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聯合完成,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期發表在植物學國際期刊《植物生理學》上。 “水稻產量的構成有‘三要素’——畝穗數、
Affymetrix水稻芯片在水稻強弱勢穎花異步灌漿分子機制研究中的應用Guohui Zhu, Nenghui Ye, Jianchang Yang, Xinxiang Peng, and Jianhua Zhang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of starch synt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