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也是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癥之一。十月十五日Molecular Cell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為肺癌治療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研究顯示,阻止肺癌細胞使用替代營養源,可以中止癌細胞的生長。 癌細胞吃什么 癌細胞的代謝與正常細胞有很大差異。快速增殖的癌細胞對能量的需求非常大,它們將葡萄糖作為主要的營養源。癌細胞使用葡萄糖的速度比正常細胞快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當葡萄糖匱乏的時候,癌細胞就需要用其他營養物質來維持自己的生長和生存。 McGill大學、Washington大學、ITMO大學和Bristol大學的科學家們對非小細胞肺癌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在葡萄糖匱乏的情況下肺癌細胞會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轉而使用谷氨酰胺。這是支持癌細胞生長的一個重要代謝機制。 研究人員指出,肺癌細胞通過PEPCK酶進行代謝重編程。“過去,人們主要在生產葡萄糖的特化組織中研究PEPCK,比如肝臟,”M......閱讀全文
與正常細胞相比,癌癥細胞代謝更依賴葡萄糖的有氧糖酵解,這被稱為瓦博格效應“Warburg effect”。將瓦博格效應作為潛在癌癥治療靶點的研究人員,一般針對癌細胞中調控代謝水平的生化信號進行研究。 日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分子和醫學病理學教授Thomas Graebe
早在2014年6月5日,清華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該校結構生物學家顏寧教授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重要論文,稱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在人類攻克癌癥、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探索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qu
癌細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夠不受控制的增長,一個細胞迅速成為兩個,成為許多個。華盛頓大學化學副教授Gary Patti指出:“這是一個有趣的過程。想象一下,每隔幾天就生成自己的兩份拷貝,而不是僅僅維護你有的那一個。在過去的15到20年里,人們對于細胞如何做到這一點,真正產生了興趣。” 80多年來,
癌細胞很狡猾,善于偽裝且分裂、轉移能力強。為支撐其無節制擴增的野心,癌細胞需要消耗更多的葡萄糖。那么,癌細胞如何獲得葡萄糖呢?最新一篇研究揭示:癌細胞類似于“寄生蟲”——削弱正常細胞消耗葡萄糖的能力,從而搶奪更多的葡萄糖“為己所用”。 9月27日,《Cancer Cell》期刊在線發表了這一篇
眾所周知,Warburg效應會使癌細胞貪婪地消耗大量葡萄糖以為其提供能量,但卻并沒有任何科學家能夠基于癌細胞對葡萄糖的特殊嗜好而研發出抑制癌癥的方法。 近日,杜克大學癌癥研究所科學家不僅闡明了癌細胞快速消耗大量葡萄糖的具體機制,而且還確定了一種可以在實驗室選擇性地關閉這一系統的天然化合物。該研
在過去數十年中,癌癥治療的黃金標準是將移除腫瘤的手術、化療和放療結合使用。隨著個性化醫療的發展,即通過確認腫瘤中特定的突變來選擇合適的療法,癌癥治療的存活率有了提升。 但是由化療導致的對健康細胞的副作用方面仍然沒有改善,這也限制了化療可使用的劑量。 在過去20年中,動物研究表明,限制卡路里
肺癌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也是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癥之一。十月十五日Molecular Cell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為肺癌治療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研究顯示,阻止肺癌細胞使用替代營養源,可以中止癌細胞的生長。 癌細胞吃什么 癌細胞的代謝與正常細胞有很大差異。快速增殖的癌
眾所周知,癌細胞由于其特殊的代謝作用,會受到由自由基引起的氧化應激的影響。癌細胞的特征是高攝取和高利用葡萄糖,這是控制癌細胞分裂和轉移能力的眾多因素之一。通過對小鼠和人體組織的研究,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現在已經揭示了當癌細胞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時,這些環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圖片來源:Cell 當癌
能量代謝重編程是腫瘤的十大特征之一,其中葡萄糖代謝異常是腫瘤代謝最突出的特征。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腫瘤細胞依然傾向于進行糖酵解,將葡萄糖代謝為乳酸。腫瘤細胞有氧糖酵解能力是正常細胞的20 ~ 30倍,為腫瘤代謝提供 大量能量和中間產物。因此,靶向糖酵解等異常環節的代謝酶是抗腫瘤治療的重點。一些研
在發表于《癌細胞》(Cancer Cell)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圣路易斯大學藥理學與生理學教授Thomas Burris博士,第一次發現了一種方法可通過靶向Warburg效應來阻止癌細胞生長。Warburg效應是科學家們一直渴望能夠利用的一個癌細胞代謝特征。 不同于近年的個體化治療將焦點放在
Cell:科學家開發出無毒副作用的新型抗白血病療法 近日,刊登在國際著名雜志Cell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麻省總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比較血液干細胞和白血病細胞消耗營養物質的機制發現,白血病細胞對于能量供應的改變遠沒有血液干細胞有耐性,這或許就可以幫助研究人員靶向作用白血病細
2016年11月22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過去幾十年里,治療癌癥的金標準就是利用外科手術和化療以及放療方法相結合,外科手術能夠移除患者機體的腫瘤,而化療和放療則能夠殺滅機體的癌細胞;隨著個體化療法的進展,在腫瘤中鑒別出特殊的突變就能夠幫助科學家們進行不同療法的選擇,而這無疑能夠改善
《自然》論文中,來自英國癌癥研究中心的一支團隊帶來了一項重磅研究:他們發現口服一種簡單的單糖,就可以對腫瘤產生明顯的抑制效果。用他們的話說,這有望成為一種簡單、安全的抗癌療法,而且能用于多種癌癥類型。 在研究的一開頭,科學家們敏銳地指出,癌細胞會出現一系列代謝上的異常。為了快速分裂增殖,這些細
我們總是對患者說癌癥會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方式在體內進化,但是我們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這一點。 大約在2010年,Alberto Bardelli跌入了科研低谷。Bardelli是意大利都靈大學癌癥生物學家,他一直在研究癌癥靶向療法——針對導致腫瘤生長的突變的藥物。這種方法的效果似乎很好,一些患
顏寧(左)指導研究組成員鄧東做實驗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模型 核心閱讀 6月5日,清華大學宣布: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機制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該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具有里程碑意
在有氧氣存在的情況下,大多數分化細胞都是利用線粒體氧化磷酸化來生成三磷酸腺苷(ATP)形式的能量,利用ATP來維持細胞過程。在缺氧的情況下,這些細胞則會轉而利用沒那么有效的糖酵解來生成ATP。 癌細胞往往在有氧氣存在的情況下仍然利用糖酵解(稱作為有氧糖酵解或“Warburg”效應)。盡管產能的
導致腦脊液葡萄糖濃度減低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腦部細菌性或霉菌性感染如化膿性或結核性、隱球菌性腦膜炎時,因細菌、霉菌與衛生人才網破壞的細胞都能釋放出葡萄糖分解酶,使葡萄糖變為乳酸,而導致葡萄糖減低。此外,由于細菌或霉菌毒素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代謝改變,或腦膜炎癥細胞的代謝產物抑制了膜攜帶運轉功能,致
最近,國外網站總結了西方社會中流行的十個關于癌癥的謠言,其中很多謠言在我們周圍也有廣泛的傳播,其中包括癌癥是人為導致的現代疾病、“超級食物”可防癌、有治愈癌癥的靈丹妙藥、癌細胞愛甜食等。 最近,國外網站總結了西方社會中流行的十個關于癌癥的謠言,其中很多謠言在我們周圍也有廣泛的傳播。 謠言1:癌癥
一個已知調控細胞葡萄糖代謝的蛋白質,似乎也是重要的腫瘤抑制因子。這一發現為針對細胞代謝的治療增加了可能性,或許有助于抑制腫瘤生長。在《細胞》(Cell)雜志上的一篇新論文中,一個多機構研究小組描述了他們的研究發現,證實缺乏SIRT6酶的細胞可快速癌變。他們還發現當缺乏SIRT6時,失控的糖酵解(
目前興起的分子成像技術在新藥研究領域引起了很多科研工作者的興趣,在新藥研究的各個環節,分子成像技術越來越顯示了其優越性和必不可少性,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分子成像技術包括活體動物可見光成像技術、小動物PET(SPECT)技術以及小動物CT技術等。活體動物可見光成
眾所周知,癌細胞是貪婪的能源消費者,它們貪吃大量的葡萄糖。最近,經驗豐富的癌癥代謝研究員Deepak Nagrath帶領的課題組,對他們一項最新的癌癥研究結果感到非常驚訝:他在萊斯大學的實驗室通過實驗表明,某些癌細胞通過進食它們鄰近細胞的“言語”,而獲得30%到60 %的燃料。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類造血前體細胞在骨髓中惡性增殖的血液系統腫瘤,是成年人中常見的致死率很高的一種白血病,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四點五,治療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25-30%。近年來AML的發病率有年輕化及上升趨勢,臨床上迫切需要具有更加針對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類造血前體細胞在骨髓中惡性增殖的血液系統腫瘤,是成年人中常見的致死率很高的一種白血病,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四點五,治療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25-30%。近年來AML的發病率有年輕化及上升趨勢,臨床上迫切需要具有更加針對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類造血前體細胞在骨髓中惡性增殖的血液系統腫瘤,是成年人中常見的致死率很高的一種白血病,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四點五,治療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25-30%。近年來AML的發病率有年輕化及上升趨勢,臨床上迫切需要具有更加針對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類造血前體細胞在骨髓中惡性增殖的血液系統腫瘤,是成年人中常見的致死率很高的一種白血病,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四點五,治療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25-30%。近年來AML的發病率有年輕化及上升趨勢,臨床上迫切需要具有更加針對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Eli和Edythe Broad再生醫學和干細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發現,由毛囊干細胞引發的鱗狀細胞癌(SCC)并不需要增加葡萄糖來促進自身的生長和發育,而這與長期以來關于癌癥代謝的理論不符。這項發現可以更好地理解很多癌癥的代謝需求,有助于開發出針對鱗狀細胞
近日,來自美國的華人科學家Shizhen Emily Wang在著名生物學期刊Natue Cell Biology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進展 ,他們發現癌細胞在發生轉移之前能夠通過分泌miR-122抑制非腫瘤細胞的葡萄糖攝取,保證癌細胞的營養供應從而促進腫瘤轉移。這一發現或為抑制腫瘤轉移提供了一個
近日,來自美國的華人科學家Shizhen Emily Wang在著名生物學期刊Natue Cell Biology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進展 ,他們發現癌細胞在發生轉移之前能夠通過分泌miR-122抑制非腫瘤細胞的葡萄糖攝取,保證癌細胞的營養供應從而促進腫瘤轉移。這一發現或為抑制腫瘤轉移提供了一個
近日,蒙特利爾大學免疫學和癌癥研究所(IRIC)領導的一項研究則恰恰利用了WGS(全基因組測序)向我們展示了抗白血病藥物--Mubritinib作用的分子過程,他們發現,Mubritinib(一種調節細胞代謝的蛋白激酶抑制劑,最初是為治療乳腺癌而開發)通過阻止腫瘤細胞的氧化磷酸化(OXPHOS)
數年來,一類被稱作為雙胍類的抗糖尿病藥物證實與某些抗癌特性有關聯。一些回顧性研究表明,廣泛應用的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可以使某些癌癥患者受益。盡管存在這一有趣的關聯,人們一直以來卻并不清楚二甲雙胍是如何發揮它的抗癌效應的,更重要的是它會在哪些患者中發揮這一效應。 現在,來自Whitehead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