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它身材小,但作用卻大得很!”納米家族如今可謂“人丁興旺”,為生命科學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廣闊的創造空間,更成為生物醫學高速發展的“助推器”。 本報記者 孫玉松 “就像螢火蟲一樣,很微小很有力量……”吉克雋逸在《愛情發的光》里的這句歌詞,或許是納米生物技術當下最好的寫照。 自1857年法拉第首次觀察到納米金溶膠的尺寸和顏色之間的對應關系以來,納米已經過161年的時光,如今,在生命科學家們的“妙手施法”下,渺小如塵埃、肉眼觀察不到的納米生物產品,在精準醫療的新時代,或將擔當起人類對抗腫瘤等疑難病癥的“急先鋒”。 在跨學科融合中衍生 “想要了解納米材料與技術,首先要搞清楚‘納米’是什么。”5月11日,天津大學健康科學平臺(生科院和藥學院)副院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常津見到科技日報記者時,第一句話就這樣說。身為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納米醫學與工程分會候任主委、天津市微納生物材料與檢療技術工程中心主......閱讀全文
“別看它身材小,但作用卻大得很!”納米家族如今可謂“人丁興旺”,為生命科學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廣闊的創造空間,更成為生物醫學高速發展的“助推器”。 本報記者 孫玉松 “就像螢火蟲一樣,很微小很有力量……”吉克雋逸在《愛情發的光》里的這句歌詞,或許是納米生物技術當下最好的寫照。
一項針對惡性腫瘤的免疫療法有望在清華大學獲得突破性進展。 2015年5月初,清華大學醫學中心張明徽團隊研發的腫瘤免疫治療技術進入臨床Ⅰ期收官階段,初步的試驗結果表明,療程超過一年的患者中,70%以上得到明顯好轉。 “接受一年以上細胞治療的患者中,13例復發和轉移癌患者中有10例發生了明顯的影
2月27日,據CCTV2財經頻道報道稱,中國有一位科學家已經研制出一種治療腫瘤的新方法,即從自身的細胞里找到了抗癌的勁敵。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細胞治療研究所所長張明徽是這一項目的負責人,他們的工作是在人體眾多的細胞中,尋找并培養出對人類健康有益的免疫細胞。 一項針對惡性腫瘤的免疫療法有望在清華大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認識材料的尺寸不斷擴展,從宏觀到介觀,再到100納米以下,當尺寸進一步減小(圖1),進入“量子尺寸”范圍,組成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會采取什么新的排列方式?會導致一些什么新穎的性能?結構和性能如何關聯?如何從原子水平理解“量子尺寸”效應?這些問題催生了一系列前沿研究領域,包括由此應
透明、可彎曲、可降解的納米紙晶體管(照片由同濟大學提供)。 像紙一樣薄的碳納米纜繩的強度,就足以支撐起一架“太空電梯”。 近日,一些有關“納米紙”的報道,引起許多人的興趣。比如有報道稱,浙江大學的科學家制作出一種新型“納米紙”,這種材料還能與多種化學分子結合,制造出不同用途的新材料,實現抗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