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型脂膜炎[1]是一種特發性、累及軀干和大腿皮下脂肪組織的脂膜炎,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皮下結節或為片狀斑塊,同時伴有發熱,部分病例可累及內臟,多數病例伴有頭痛、全身乏力、厭食、肌肉痛、關節腫痛和精神不寧等前驅癥狀。系統型脂膜炎無特定感染人群,男女均可發病,成人發病者以女性為多,兒童發病多為男性。......閱讀全文
系統型脂膜炎[1]是一種特發性、累及軀干和大腿皮下脂肪組織的脂膜炎,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皮下結節或為片狀斑塊,同時伴有發熱,部分病例可累及內臟,多數病例伴有頭痛、全身乏力、厭食、肌肉痛、關節腫痛和精神不寧等前驅癥狀。系統型脂膜炎無特定感染人群,男女均可發病,成人發病者以女性為多,兒童發病多為男性
1.脂肪肉芽腫是由多種因素引起脂肪組織變性,而產生的肉芽腫反應。這些因素分局部和全身兩種。局部因素為一過性缺血、小動脈痙攣,全身因素可能為脂肪代謝障礙,某些原因引起脂肪代謝過程中酶的異常,如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增加,局部脂肪酶、蛋白酶升高,其結果造成脂肪細胞損傷,最終導致脂肪肉芽腫形成。 2.病
1.一般表現 (1)發熱:在皮損出現數天后就開始發熱,體溫逐漸上升,可高達40℃以上,呈弛張熱,持續1、2 周后,體溫開始下降。除弛張熱外,還可為間歇熱和不規則熱。 (2)皮損:好發于四肢和軀干,以臀部和股部最多見。皮損為成批發生的堅實皮下結節,或呈片,大小不一,可小如豌豆,大如手掌,邊緣清
診斷:普通型根據反復發作的皮下結節或為片狀斑塊,伴有發熱,皮損自發性消退后留下局部凹陷等特點,不難診斷。最后確診需依賴活組織檢查。系統型診斷較復雜,臨床除有發熱、皮下結節等一般表現外,尚有各臟器受累表現。病人既無發熱,也無皮下結節,僅表現為各臟器受累癥狀,需活組織檢查方可明確診斷。 實驗室檢查
1.結節性紅斑:皮損累及真皮和皮下組織,是由皮膚壞死性血管炎所引起,好發于雙側小腿。紅斑消退后僅留有輕度色素沉著,不留有局部凹陷,皮損的組織學改變為血管炎。而不是脂肪組織炎癥改變。 2.硬紅斑:皮損好發于雙側小腿屈側,無發熱等全身癥狀,組織病理為結核樣改變,抗結核治療有效。 3.皮膚型:惡性
可發生心包炎,病程后期可發生心力衰竭。中樞神經系統,可出現腦膜炎癥狀和顱內高壓征。本病可與類風濕關節炎、風濕熱、潰瘍性結腸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重疊,此外也可并發腎小球腎炎。可發生心肌病、冠狀動脈閉塞、肉芽腫性肺炎、腸梗阻、肝硬化、骨髓纖維化和腹膜后纖維化等并發癥。
鑒別診斷 1.結節性紅斑:皮損累及真皮和皮下組織,是由皮膚壞死性血管炎所引起,好發于雙側小腿。紅斑消退后僅留有輕度色素沉著,不留有局部凹陷,皮損的組織學改變為血管炎。而不是脂肪組織炎癥改變。 2.硬紅斑:皮損好發于雙側小腿屈側,無發熱等全身癥狀,組織病理為結核樣改變,抗結核治療有效。 3.
1 病歷摘要患者男,30 歲。 因雙下肢紅斑、腫脹及硬化伴疼痛 1 年余,加重 2 個月,于 2017 年 9 月來蘇州大學附屬第 一醫院皮膚科就診。患者 1 年前無明顯誘因右足內踝下 方出現一約錢幣大的水腫性紅斑, 輕度疼痛, 未予診 治,不久紅斑處出現淺表潰瘍,自行外用抗生素軟膏(具
病例資料患者女,48歲,因雙下肢反復起紅斑、結節伴疼痛8個月、加重半個月,于2015年7月1日來我院住院治療。?患者2014年12月無明顯誘因雙側大腿開始起暗紅斑、結節伴疼痛,先后至不同醫院就診,均診斷為結節性紅斑。?先后給予雷公藤多甙片、沙利度胺片、甲潑尼龍片、硫唑嘌呤片、吲哚美辛、羅紅霉素、多西
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簡稱SPTCL)是一種原發于皮膚的外周T細胞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以下。各年齡段均可發病,中位數39歲,70%的患者在18到60歲,男女比例相近(1:1.1),中位生存時間27個月。SPTCL最常發生于四肢和軀干,主要表現:無明顯不適感覺的單個或多個深在的紅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