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順磁共振首先是由前蘇聯物理學家 E·K·扎沃伊斯基于1944年從MnCl2、CuCl2等順磁性鹽類發現的。物理學家最初用這種技術研究某些復雜原子的電子結構、晶體結構、偶極矩及分子結構等問題。以后化電子順磁共振波普儀學家根據電子順磁共振測量結果,闡明了復雜的有機化合物中的化學鍵和電子密度分布以及與反應機理有關的許多問題。美國的B·康芒納等人于1954年首次將電子順磁共振技術引入生物學的領域之中,他們在一些植物與動物材料中觀察到有自由基存在。電子自旋共振譜儀(ESR)是測定物質中未成對電子的電子自旋共振現象的儀器,用于所有含未成對電子樣品的電子自旋共振特性相關研究。ESR通過測試樣品中順磁性信號的譜圖,對順磁性物質進行定性、定量測試,最終得到這些順磁性物質的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ESR對于樣品測試具有高選擇性,不破壞樣品性,同時可以進行原位檢測。在檢測自由基、過渡金屬等方面有非常好的應用。本實驗室擁有的FA-200電子順磁共振波譜......閱讀全文
電子順磁共振首先是由前蘇聯物理學家 E·K·扎沃伊斯基于1944年從MnCl2、CuCl2等順磁性鹽類發現的。物理學家最初用這種技術研究某些復雜原子的電子結構、晶體結構、偶極矩及分子結構等問題。以后化電子順磁共振波普儀學家根據電子順磁共振測量結果,闡明了復雜的有機化合物中的化學鍵和電子密度分布以及與
電子順磁共振(EPR)又稱電子自旋共振(ESR),是研究電子自旋能級躍遷的一門學科,是直接檢測和研究含有未成對電子的順磁性物質的現代分析方法。自1945年物理學家Zavoisky首次提出了檢測EPR信號的實驗方法至今,電子順磁共振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50多年中,EPR的理論、實驗技術和儀器結
使用一臺在其探針的尖端涂覆有金屬鐵的特制隧道掃描顯微鏡,不同的電子自旋方向導致單個鈷原子具有不同的形狀。不同的電子自旋方向導致單個鈷原子具有不同的形狀。對一個金屬錳盤上的鈷原子進行了操縱。(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借助這個特制探針,通過改變單個鈷原子在錳板表面的位置,使鈷原子中電子自旋的方向產生了變化。
現在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自由基是人類疾病的主要原因,如電離輻射,硫酸鐵中毒,用高壓氧治療的早產兒,百草枯(除草劑)中毒,紫外線輻射誘發的癌癥和四氯化碳中毒等。電子順磁共振(EPR),也被稱為電子自旋共振(ESR),是一種精密的光譜技術,可以檢測化學和生物系統中的自由基。在我們看來,生物電子自旋共振的核
電子自旋順磁共振儀可使用在物理、生物、化學等領域,可作為研究領域最有效的科研手段之一。主要測樣品中單電子、自由基及自由基對。可檢測的樣品狀態為液體、固體、粉末、薄膜以及動物內臟組織。 對于有機光化學體系可測自旋標記、自旋捕獲及電子轉移樣品。更重要的是檢測短命樣品的中間體(納秒級)。
電子自旋共振波譜儀是一種用于化學、材料科學領域的分析儀器,于2014年2月24日啟用。 技術指標 1、靈敏度:可檢測到的絕對最小自旋數: ≦ 1.5*109 spins/G 線寬; 信噪比: S/N ≧ 2000:1 2、分辨率:數字化分辨率:24 bit;磁體分辨率:10 mG 3、穩定性
檢測對象 ①在分子軌道中出現不配對電子(或稱單電子)的物質。如自由基(含有一個單電子的分子)、雙基及多基(含有兩個及兩個以上單電子的分子)、三重態分子(在分子軌道中亦具有兩個單電子,但它們相距很近,彼此間有很強的磁的相互作用,與雙基不同)等。 ②在原子軌道中出現單電子的物質,如堿金屬的原子、
微電子自旋共振波譜儀是一種用于化學、自然科學相關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環境科學技術及資源科學技術領域的分析儀器,于2018年7月11日啟用。 技術指標 靈敏度:8*1013 spin/T;分辨率 0.006mT;最大磁場強度0.7T;掃描寬度10-4-0.65T;波段范圍:X波段;微波功率:
由美國的 H·M·麥康奈爾于1965年創立,系指將一種穩定的自由基(最常用者為氮氧自由基)結合到單個分子或處于較復雜系統內的分子上的特定部位,而從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取得有關標記物環境的信息。在進行自旋標記時,應注意到盡量保持專一性和減少對天然系統的生物特性和分子特性引起的擾動。 自旋標記物有4個
電子順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是由不配對電子的磁矩發源的一種磁共振技術,可用于從定性和定量方面檢測物質原子或分子中所含的不配對電子,并探索其周圍環境的結構特性。對自由基而言,軌道磁矩幾乎不起作用,總磁矩的絕大部分(99%以上)的貢獻來自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