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建可容納數十人的海底實驗室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可以在水下停留12小時,只能容納幾個人,未來的深海空間站可能是千噸級的,可以在海底停留半個月甚至幾個月。”全國人大代表、深海載人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顏開,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未來將建可容納幾十個人一起工作生活的海底實驗室。 今年1月,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介紹,深海空間站計劃已經列入我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而且項目實施方案編制全面啟動。 在顏開看來,建立深海空間站的難度并不亞于建立太空空間站。據介紹,深海空間站應該攜帶多種作業工具,比如小型載人潛水器,科學家可以借助它們抵達更深的海底,完成研究任務后再乘潛水器返回。顏開表示,科學家可以在其中培育和研究深海生物,發現深海礦產、油氣資源,甚至尋找可以治病救人的深海生物基因用于制藥。 由于在海底停留的時間比較長,海底空間站使用什么能源就是個問題。顏開設想,可以采用燃料電池或者核動力,甚至未來也有可能在海底發現新的取......閱讀全文
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揭牌
國土資源部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近日通過專家現場驗收。驗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中國地調局廣海局局長溫寧等為該實驗室揭牌。 據實驗室主任楊勝雄介紹,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是國土資源部建設的第三批46個重點實驗室之一,緊緊圍繞“海洋權益、資源開發、持續發展”等國家重大需求,已建設成為在國
我國將建可容納數十人的海底實驗室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可以在水下停留12小時,只能容納幾個人,未來的深海空間站可能是千噸級的,可以在海底停留半個月甚至幾個月。”全國人大代表、深海載人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顏開,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未來將建可容納幾十個人一起工作生活的海底實驗室。 今年1月,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全國科
海底礦產重點實驗室運行 瞄準5個重點研究方向
12月21日,國土資源部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在廣州召開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標志著重點實驗室正式運行。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主管,主要依托于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實驗室設立海底能源礦產研究,大洋礦產資源研究,海底環境監測與研究,海洋地質前沿基礎理論研究,海洋地質、礦產資源調查技術
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召開
會議現場。任穎芝?供圖聘書頒發現場。任穎芝?供圖線下參會人員合影。任穎芝?供圖9月27日,自然資源部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廣州南沙召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家彪院士,副主任徐義剛院士、成秋明院士、李陽院士和孫友宏院士參加會議。
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建好更要用好
在太空和深海常駐,需要同一件“神器”。那是什么?沒錯,那就是空間站。 神舟、天宮、蛟龍,讓我們“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夢想成為現實。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甚至開始計劃在太空常駐,潛入深海工作、生活。理想很美好,那么,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 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建好更要用好 我國載人
深海載人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方案通過論證
2016年3月25日,國資委組織召開了依托中國船舶重工公司七零二研究所組建的深海載人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方案論證會。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馬燕合司長到會并對論證工作提出要求,希望專家組從工作目標、研究方向、組織架構、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企業重點實驗室實施方案論證。 深海載人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承擔
國土資源部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掛牌
7月9日,國土資源部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專家現場驗收。 實驗室主任楊勝雄介紹,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是國土資源部建設的第三批46個重點實驗室之一。實驗室自2012年5月獲批準建設以來,依托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瞄準世界海洋地學領域發展前沿,緊緊圍繞海洋權益、資源開發、持續
把實驗室搬到5200米海底
北京時間9月7日6時30分,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隊搭乘“向陽紅03”船,在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合同區成功回收一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董純明介紹,回收的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主要是將陸地實驗室中常用的海洋微生物培養基和培養方法“移植”到5200多米的
我國首個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完成總裝 將水下實驗
當我國“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正在太空遨游時,一批工程技術人員也對深海“龍宮”進行了研究探索。記者今天從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獲悉,我國首個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近日完成總裝,即將展開水下試驗。 中船重工702所所長翁震平介紹說,深海移動工作站類似于航天空間站。如果把“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比作
“探索二號”成功布設大深度原位科學實驗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91.shtm 10月25日,“探索二號”科考船攜“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配置兆瓦時級鋰電能源系統的大深度原位科學實驗站在海底的布設試驗,返回三亞。 兆瓦時級能源系統將為原位實驗室所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