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計算機模擬出暗物質結構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1日報道,宇宙中堪稱最為神秘的暗物質,其結構目前已被超級計算機模擬了出來,數據顯示暗物質密度最大的部分是在內部中心,而被稱作“吸引區”的暗物質暈,是維系暗物質粒子“團結一致”結構的關鍵。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通訊》上。 暗物質并不能為肉眼和現時的探測設備所發現,但其在宇宙中縱橫交錯編織了一張巨大而看不見的網,被認為是促成星系、恒星和行星產生的原因,影響了宇宙結構的形成。在已知的范疇里,尚不能確定暗物質在宇宙物質總量中所占的精確比例,但這個數字應大于80%。它的成分和結構都是一團迷霧,人們已經發現的兩種暗物質是中微子和黑洞,但它們對暗物質總量的貢獻非常微小。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施特恩·漢森及其他研究人員,針對大范圍不同類型的暗物質暈建立了一個計算機模型。暗物質暈環繞在星系外圍,大多數的星系包括銀河系都鑲嵌在這種暗物質暈當中。奇怪的是,除......閱讀全文
研究揭示早期宇宙暗物質不足
一項新研究認為,在100億年前星系形成的高峰期,產星星系的外盤可能主要為恒星和氣體主導,而非暗物質。而對遙遠星系自轉曲線的最新測量結果似乎與早期星系形成的模擬結果不一致。 在星系內,恒星和氣體(重子成分)被認為與暗物質(非重子)混合在一起,暗物質占據總質量的主要部分。重子物質和非重子物質的占比
宇宙紫外線或與暗物質有關
宇宙中存在大量來歷不明的紫外線,讓宇宙在這個波段上異常明亮。天文學家說,這可能與暗物質衰變有關。 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最新觀測發現,星系之間的空間有大量的氫被電離。但模擬估算顯示,在地球附近的空間區域里,能發出紫外線的天體遠不足以產生如此強大的電離效果,該區域電離氫的實際數量約是理論推算數量的
噬菌體: 開啟生物宇宙暗物質研究大門
20世紀初,大多數研究者認為DNA是一種“愚蠢的分子”,因為太簡單而對于生命傳輸沒有任何價值。相反地,科學家們更加擁護蛋白質,它們擁有很強的可變性和復雜性,是遺傳的關鍵組成部分。然后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遺傳學家Alfred Hershey 和 Martha Chase在對噬菌體的研究
宇宙暗物質是“塊狀”的,且比預期要少
美國太空網14日消息稱,約400名國際天文學家組成的團隊,使用新技術,對不同距離的2600萬個星系的樣本進行詳細觀察,發現宇宙的暗物質是“塊狀”的,且比此前預期的要少。 一般認為,宇宙間暗物質是普通物質的5倍。暗物質在宇宙尺度上影響了宇宙的歷史,但其尋找過程甚是艱難,對人類來講,它實在很
什么是暗物質:“隱形”的大多數
星系及其暗物質分布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不久前表示,今年年底將發射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這顆衛星的一個使命是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科學界從未停止對暗物質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質?找到它難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義? 暗物質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從來沒有被直接“看”到過
暗物質粒子為何無法直接被捕獲 或許比以前認為的更“輕”
科學界普遍認為,暗物質占宇宙總質量的84.5%,但迄今仍未有人或探測器直接見其“真身”,暗物質也因此成為現代物理學最重要的謎團之一。現在,有英國科學家認為,暗物質粒子或許比我們所認為的要更加“苗條”,并據此提出了一種新的暗物質備選粒子,其質量非常小,無法穿透地球大氣層,因此無法被地面上的探測器直
科學家開發出尋找暗物質新武器
北京時間10月2日消息,據美國《連線》雜志報道,暗物質被認為是宇宙研究中一個最具挑戰性的課題,雖然科學家從未發現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但并不妨礙他們繼續尋找。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物理學家愛德華多·亞巴塞斯(Eduardo Abancens)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日前設計出新型暗物質探測器,外形酷似
物理學家競相再現“宇宙黎明”信號
美國加州歐文斯谷射電天文臺進行了LEDA實驗。圖片來源:Danny C. Price 研究人員正前往地球上一些最偏遠的地方——從青藏高原到南極島嶼——試圖捕捉來自早期宇宙的神秘無線電信號。今年2月,天文學家宣布已經看到了宇宙中第一批恒星的亮光
超級計算機模擬出暗物質結構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1日報道,宇宙中堪稱最為神秘的暗物質,其結構目前已被超級計算機模擬了出來,數據顯示暗物質密度最大的部分是在內部中心,而被稱作“吸引區”的暗物質暈,是維系暗物質粒子“團結一致”結構的關鍵。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通訊》上。 暗物質并不能為肉眼和
丁肇中團隊公布阿爾法磁譜儀研究成果
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4月3日公布了其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的首批研究成果,實驗觀察到宇宙射線流中正電子存在的比率符合關于暗物質存在的理論預測,但目前尚沒有充分證據排除其他可能性。 據介紹,用于探測宇宙射線中的粒子的“阿爾法磁譜儀2”在從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