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仲禮:中國發生霧霾頻次或已逼近“拐點”
對于中國民眾當下最關注的霧霾天何時不再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4日在北京說,“相信隨著‘國十條’出臺后各地方的減排力度加大,霧霾發生頻次或已逼近‘拐點’”。 2013年,中國創下了平均霧霾天數達52年之最的紀錄;馬年伊始,中國再度遭遇較大范圍的霧霾侵襲,中央氣象臺數次發布黃色預警,許多城市發生重度污染。 據丁仲禮介紹,中國東部的10個省市,從北京、天津,一直到海南,共9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全世界土地面積只有0.6%,但就在這么小的區域內,人均消費的煤炭數量卻在2013年占全世界的21%。由于人口、工業的密集和能源消耗的高強度,這個區域僅單位面積的污染物排放就堪稱“世界冠軍”。 作為長期研究環境變化的專家,丁仲禮給出治理霧霾逼近“拐點”的理論依據來自去年國務院頒布的“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后,多個城市的減排力度持續加碼。“如果‘國十條’能夠徹底得到落實,控制好煤炭、汽車兩個主要污染排放源,硫......閱讀全文
-丁仲禮:中國發生霧霾頻次或已逼近“拐點”
對于中國民眾當下最關注的霧霾天何時不再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4日在北京說,“相信隨著‘國十條’出臺后各地方的減排力度加大,霧霾發生頻次或已逼近‘拐點’”。 2013年,中國創下了平均霧霾天數達52年之最的紀錄;馬年伊始,中國再度遭遇較大范圍的霧霾侵襲,中央氣象臺數次
丁仲禮:中國發生霧霾頻次或已逼近“拐點”
對于中國民眾當下最關注的霧霾天何時不再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4日在北京說,“相信隨著‘國十條’出臺后各地方的減排力度加大,霧霾發生頻次或已逼近‘拐點’”。 2013年,中國創下了平均霧霾天數達52年之最的紀錄;馬年伊始,中國再度遭遇較大范圍的霧霾侵襲,中央氣象臺數次發布黃
丁仲禮:推進能源結構優化是治理霧霾的必由之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談到當下公眾關注度最高的話題,霧霾治理絕對是其中之一。關于霧霾治理,下面介紹的這位科學家有很大發言權。 丁仲禮,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作為長期研究環境變化的專家,在他眼中,霧霾治理、氣候協定、能源結構,三者有怎樣的關聯?什么才是治理霧霾的根本途
丁仲禮調研測地所
12月16日,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調研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在聽取了測地所所長孫和平關于研究所“創新2020”規劃的匯報后,丁仲禮指出,測地所作為一個有鮮明特色的研究所,提出的規劃思路與方案比較全面,對“創新2020”方案有較為深入的思考。丁仲禮對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希望
丁仲禮調研武漢巖土所
12月17日,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一行調研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丁仲禮聽取了巖土力學所所長李海波關于研究所“創新2020”規劃部署工作的匯報,并和部分研究人員座談交流。丁仲禮對巖土所“創新2020”規劃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一是要與時俱進,科學
丁仲禮調研生態環境中心
10月11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調研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丁仲禮聽取了生態環境中心主任曲久輝的工作匯報,并圍繞研究所實施“創新2020”,與科研人員代表進行了座談。 曲久輝代表生態環境中心簡要匯報了研究所的總體發展情況后,圍繞6大科學與技術問題,重點匯報了生
丁仲禮調研山西煤化所
11月6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到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調研指導工作。 丁仲禮先后參觀了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炭材料重點實驗室,分別聽取了所長王建國、副所長呂春祥所作的情況介紹與工作匯報后,對山西煤化所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他強調,研究所要繼續發揮已有優勢,加大創新研究力度,在保障和維
丁仲禮調研合肥研究院
4月18日至19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調研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分別考察了等離子體所、強磁場中心、安光所,并就安光所科研發展方向提出了建議。 合肥研究院院長王英儉向丁仲禮簡要介紹了研究院的人才、科研、發展情況,并詳細匯報了研究院“一三五”規劃的實施情況和2012年各所取得的重
丁仲禮院士:控制PM2.5污染需要最嚴格標準
PM2.5二次粒子形成示意圖 2014年2月21日,一場霧霾籠罩了中國中東部的大部分地區,以北京為代表的東部城市更是陷入重度霧霾之中,直到大約一周以后,北京的霧霾才被北風吹散,迎來了短暫的藍天。 隨著霧霾天氣越來越頻繁地光顧中國,“PM2.5”火速成為“熱詞”,PM2.5顆粒對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多
霧霾專家:推進能源結構優化是治理霧霾的必由之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談到當下公眾關注度最高的話題,霧霾治理絕對是其中之一。關于霧霾治理,下面介紹的這位科學家有很大發言權。 丁仲禮,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作為長期研究環境變化的專家,在他眼中,霧霾治理、氣候協定、能源結構,三者有怎樣的關聯?什么才是治理霧霾的根本途
丁仲禮視察地球環境研究所
7月22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視察地球環境研究所。 丁仲禮聽取了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劉禹研究員作的工作匯報,對地球環境研究所的發展歷程、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領導班子建設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他代表院黨組對地球環境研究所全體干部職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
丁仲禮視察地球化學研究所
3月22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一行到地球化學研究所視察指導工作,聽取了所長胡瑞忠“關于地球化學研究所十二五發展初步規劃”的報告,并與地化所科研及管理人員進行了座談交流。 胡瑞忠在報告中首先介紹了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基本情況和“十一五”主要科研成果,隨后詳細匯報了研究所“十二五”
丁仲禮詹文龍視察地化所
5月4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詹文龍,資環局局長范蔚茗一行視察地球化學研究所,在該所所長胡瑞忠,黨委書記李世杰,副所長王世杰、任小莊等陪同下參觀了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地球深部物質與流體作用實驗室和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并分別就地球化學所“十二五”科技規劃及射電望
丁仲禮:科技創新需改革人才培養方式
科技創新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科技創新能力主要取決于人才。因此,創新驅動說到底是人才驅動。經歷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科技人才數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要從人才大國轉變為人才強國,任務還很艱巨,尤其是在科技人才培養方式上還需要進行實實在在的改革。 當今時代,絕大部分優秀科技人才都經歷
丁仲禮:科技創新需改革人才培養方式
科技創新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科技創新能力主要取決于人才。因此,創新驅動說到底是人才驅動。經歷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科技人才數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要從人才大國轉變為人才強國,任務還很艱巨,尤其是在科技人才培養方式上還需要進行實實在在的改革。 當今時代,絕大部分優秀科技人才都經歷了系統的
李樹深任國科大校長-丁仲禮卸任
2018年5月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領導班子個別調整宣布會議在玉泉路校區禮堂報告廳召開。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院士,副院長丁仲禮院士,副院長兼國科大黨委書記張杰院士,副院長李樹深院士,以及國科大校領導班子成員、黨委委員、紀委委員,各職能部門負
白春禮丁仲禮赴地質地球所進行專項調研
12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副院長丁仲禮赴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進行專項調研,實地考察離子探針實驗室、納米粒子探針實驗室和稀有氣體同位素實驗室,聽取相關負責人的工作匯報,并和科研人員就科研進展及下一步工作進行了認真討論。 白春禮肯定了地質地球所在微區同位素實驗室建設和學術研
丁仲禮調研鄱陽湖湖泊濕地觀測研究站
11月2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一行到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鄱陽湖湖泊濕地觀測研究站調研。 調研期間,丁仲禮首先考察了研究站正在建設的大型洲灘濕地控制實驗場,詳細了解了試驗場建設目的、試驗布局方案和預期成果應用價值,隨后考察了站內依托國家973計劃項目正在開展的鄱陽湖不同濕地植被水文
丁仲禮院士:中國環境標準須嚴于任何國家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 生態文明建設的概念不僅是生態與環境,還包括循環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等。在從事科研的人看來,生態和環境本身是兩個概念。因此,我個人不是很贊同很多人講的生態和環境都在非常快地惡化的觀點。 其實,近些年中國的生態是在不斷改善的,原因在于化石能源
丁仲禮院士駁物種滅絕預言:應辯證看氣候變暖
相關專家學者在研究氣候變化問題時,探討了各個時間尺度,溫度變化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關系,以及人類活動對氣候影響問題。在不同時間尺度上,溫度變化與溫室氣體有什么關系,應該如何看待氣候變化,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 二氧化碳是溫度變化的反饋因素 全球氣候變化可以分為三個時間尺度
丁仲禮鼓勵畢業生:做有勇氣改變潮水方向的人
“大家從這所距離科學最近的學府走進社會,不要追求權力的絕對掌控,不應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你們要擁有的是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今天(7月5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院士在國科大2017年學位授予儀式上對畢業生代表們表示,希望他們“以文化自信為人,以謙卑包容處世,以科學務實工作
淺析霧霾中的汞污染
近幾年,我國的霧霾情況日漸嚴重,而且不僅僅只影響著中國,甚至也漂洋過海影響著周邊的其他國家。在國內,以杭州為例,在2013年中有超過200天的霧霾天氣;在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12月2日,美國環保局局長吉娜˙麥卡錫在華盛頓曾這樣表示:“中國排放的污染正在吹向美國西海岸”。所以,我們要意識到大氣
丁仲禮寄語國科大畢業生:帶著明凈的心走出校門
國科大2016年度學位授予儀式 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2016年學位授予儀式。在這個中國最大規模的研究生學位授予儀式上,共有10288名同學分別獲得博士和碩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院士在致辭中希望畢業生們今后能不斷完善自己的價值觀,“一個內心深處有正確價值體系的
丁仲禮出席中央企業院校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轉化簽約儀式
簽約儀式現場 10月26日,“中央企業院校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轉化落地項目簽約儀式”在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馬興瑞,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吉林,副市長茍仲文等
詹文龍丁仲禮赴鄂爾多斯市考察ADS項目選址
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丁仲禮日前赴鄂爾多斯市,就ADS嬗變系統項目的選址情況進一步考察及調研。 詹文龍、丁仲禮一行先后在鄂爾多斯市的東勝區、康巴什新區等地對擬選址地點的水文、地質、交通等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并與鄂爾多斯市有關領導及部門進行了座談。 今年4月,詹文龍曾率隊
中英專家在京聚焦霧霾污染防治
今天,由中國工程院與英國皇家工程院共同舉辦的“中英PM2.5與霧霾污染防治高端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能源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約翰·洛克希德,清華大學副校長袁駟和英國駐華大使館公使安勇等出席并致辭。 謝克昌介紹說,中國大氣污染
霧霾治理的“中國式”尷尬
連續幾天被霧霾籠罩的北京,在一股冷空氣過后露出了藍天。參加兩會的云南姑娘、全國人大代表鐵飛燕換上一襲水藍色的回族長衣,向記者描述前幾日的滿目灰霾——“那是記憶里的小時候,家中灶臺前柴火燃起時滿眼生煙的模樣”。 生活在云南省小喜村的她,用“天壤之別”來形容家鄉和首都的空氣差別。“聽說風來了,
丁仲禮院士:對我國2020年CO2減排目標的粗略分析
2月24日,《科學時報》發表何祚庥院士《中國會不會走向“半個”工業化?》文章后,不少朋友和領導想聽聽我對何院士擔憂的看法,可見何院士提出了一個十分嚴峻并不得不予以深入分析的重大問題。我拜讀他的文章后的初步判斷是:何院士的基本結論值得重視,計算方法則尚可完善,但礙于當時自己沒有做過
丁仲禮院士:對我國2020年CO2減排目標的粗略分析
2月24日,《科學時報》發表何祚庥院士《中國會不會走向“半個”工業化?》文章后,不少朋友和領導想聽聽我對何院士擔憂的看法,可見何院士提出了一個十分嚴峻并不得不予以深入分析的重大問題。我拜讀他的文章后的初步判斷是:何院士的基本結論值得重視,計算方法則尚可完善,但礙于當時自己沒有做過
重污染天將開展人工消減霧霾
據新華社電記者昨天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氣象部門《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日前正式印發。根據該方案,到2015年,氣象與環保部門聯合開展的省、市級重污染天氣預警將覆蓋全國所有省(區、市),并在重污染天氣條件下能夠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消減霧霾。 方案提出,氣象部門將逐步建立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