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研究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蛋白激酶LKB1調控成年海馬新生神經元的極性樹突形成》的研究論文。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熒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的表達水平等手段,研究了神經元的形態建成機制,揭示了神經元極性發育的分子與細胞機制。 在哺乳動物海馬齒狀回結構中,顆粒細胞持續不斷的產生。這種成年新生的神經元在記憶的形成和情緒的調控中均發揮重要作用。顆粒細胞具有經典的雙極性結構,這種極性形態對于神經元的信號傳導和環路整合至關重要,然而人們對于神經元(特別是成年新生神經元)樹突和軸突極性發育的細胞分子機制還不甚了解。 在這項研究中,蒲慕明研究組發現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在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中特異性敲除蛋白激酶LKB1或者過表達激酶失活形式的LKB1,都能破壞成年新......閱讀全文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6萬多人出現感染性肺炎,上千的病人喪失生命。無論是政府部門、科研團隊還是普通民眾,大家都在期盼抗體藥物的出現,而從SARS期間直接收集痊愈患者的血清治療重癥患者的實踐,直接折射出抗體對于治療此類感染疾病的重要性。誠然,抗體是機體對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針對病毒的中和性抗
與大塊材料相比, 納米尺度材料有著獨特的光學、電學、力學和生物學性質, 這使得納米顆粒在藥物輸運和腫瘤成像等醫學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同時, 愈來愈多的工業化納米顆粒和納米材料的制備, 使得其生物安全性也受到很大的關注. 由于納米顆粒進入體內后的作用發生在細胞層面上, 這要求我們很好地去理
當新的HIV病毒顆粒從被感染的細胞中出芽時,一種被稱作蛋白酶(protease)的酶被激活從而協助HIV成熟和感染更多的細胞。這就是為什么現代的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由HIV感染導致的一種疾病)藥物通過抑制蛋白酶控制這種疾病。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
酶點(ELISPOT)技術是最近幾年發展起來應用于抗病毒免疫和抗腫瘤免疫的一種新型測定方法。Sanquin 提供的顆粒酶-B酶點檢測試劑盒應用最新技術,靈敏度高,僅一個陽性細胞即可測到存在的顆粒酶-B。特異性強,結果重復性好。為抗病毒和抗腫瘤研究提供新型強有力的檢測工具。酶點技術與酶標技術比較1、酶
盡管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首次描述了在哺乳動物組織或液體中,有囊泡在細胞周圍存在,但是直到2011年才提出通用術語“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來定義所有的由脂質雙層包圍的胞外結構,如圖1所示。在1980年代,人們描述了EV可以通過質膜向外出芽或通過細胞內內吞
動物血小板線粒體可溶性總蛋白制備試劑盒產品說明書(中文版) 主要用途 動物血小板線粒體可溶性總蛋白制備試劑是一種旨在通過低速差速離心和化學滲壓休克處理純化血小板、以及物理或化學破膜和高速差速離心的方法,直接從動物血細胞中分離出完整而純化的血小板線粒體細胞器,并在蛋白酶抑制混合劑的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主要用途動物血小板線粒體可溶性總蛋白制備試劑是一種旨在通過低速差速離心和化學滲壓休克處理純化血小板、以及物理或化學破膜和高速差速離心的方法,直接從動物血細胞中分離出完整而純化的血小板線粒體細胞器,并在蛋白酶抑制混合劑的幫助下,使已純化的線粒體膜結構破裂而獲得線粒體內活性蛋白酶系統的權威而經典的技術方
原核表達系統是常被用來研究基因功能的成熟系統,由于原核表達系統具有包涵體蛋白不易純化、蛋白修飾不完整等缺陷,人們也開始利用真核細胞表達系統來研究基因。自上世紀70年代基因工程 技術誕生以來,基因表達技術已滲透到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并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實施的進行,在技術方法上得到了很大發展,時至今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Human Molecular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匯總,來自肯塔基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進行一項概念驗證研究發現,氨基糖甙類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或有望幫助治療額顳葉癡呆癥(frontotemporal dementia)。 圖片來源:Ma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機體免疫系統中重要的細胞,其不僅與抗腫瘤、 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調節有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能參與超敏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本文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NK細胞在抵御多種疾病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1】Nature子刊:揭開NK
甲狀腺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其功能是分泌甲狀腺激素(TH)以調節機體代謝。甲狀腺功能異常是育齡期人群的常見疾病,女性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女性生育力是指每個排卵周期妊娠的可能性,其評估主要包括卵巢儲備力、輸卵管暢通性和功能、子宮生育潛能(包括子宮內膜容受性和宮腔對妊娠的承受力)等方面。近年來,不孕癥
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重磅!開發出延緩癌細胞生長的新方法 doi:10.1126/science.aai9372 癌癥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疾病,但是它的定義是相當簡單的:細胞發生異常和不受控制
腺病毒載體的優點:1. 宿主范圍廣, 對人致病性低腺病毒載體系統可廣泛用于人類及非人類蛋白的表達。腺病毒可感染一系列哺乳動物細胞,因此在大多哺乳動物細胞和組織中均可用來表達重組蛋白。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腺病毒具有嗜上皮細胞性,而人類的大多數的腫瘤就是上皮細胞來源的。另外,腺病毒的復制基因和致病基因均已
實驗步驟 一、桿狀病毒表達載體 最簡單的經典桿狀病毒表達載體是一個重組的桿狀病毒,其基因組含有一段外源核酸序列,通常為編碼目標蛋白質的dDNA,在多角體蛋白啟動子控制下進行轉錄。這個嵌合的基因由多角體蛋白啟動子和外源蛋白編碼序列組成
迷你飛船”在血管中潛行,通過血管壁上的小孔潛入腫瘤組織,通過抗體識別并進入腫瘤細胞;一旦進入細胞,這些“飛船”便釋放它們攜帶的貨物——抗癌藥物,摧毀腫瘤細胞:任務至此圓滿完成。 早在21世紀初,這種關于納米藥物的設想就經常以動畫片的形式向人們表明,納米藥物或將是對抗腫瘤的靈丹妙藥,可以找到并進
最近,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出一種方法,來觀察新形成的AIDS病毒顆粒從受感染的人類細胞顯露或“出芽”,而不會干擾這個過程。利用這種方法,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稱為ALIX的蛋白質介入了病毒復制的最后階段,而不是以前認為的較早階段。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4年5月16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
50-100KDa的膜截留的超濾技術是早期IgG的純化技術中的難點之一。硫酸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結果顯示,大部分宿主細胞蛋白的分子量要小于該濾膜孔徑,因此,IgG能被有效截留。 同時濃縮和更改緩沖液有利于后續優化步驟。正是這一特點使該技術成為捕獲LgG蛋白最合適的候選方法,然而事實上作用效果并沒
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的幾個成員在人群中不斷傳播并通常引起輕度呼吸道疾病。相反,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冠狀病毒(MERS-CoV)是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分別在患病者中引起嚴重的呼吸道疾病SARS和MERS。SARS
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ullerianhormone,AMH)是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超家族成員,是由睪丸未成熟的支持細胞(Sertoli細胞)及卵巢初級卵泡、次級卵泡和小竇卵泡(<8mm)的顆粒細胞所分泌的一種糖蛋白。AMH和竇卵泡數是臨床判斷卵巢儲備功能最常用的標志物。由于AM
本期為大家帶來關于病毒感染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大家一起學習了解病毒如何感染機體。 【1】Nat Microbiol:首次發現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細菌能互相協作促進宿主感染 DOI:10.1038/s41564-019-0447-0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
一、實驗背景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罪魁禍首,全球有 1.3 億人慢性感染HCV并逐步 發展成肝硬化和肝癌,但就其致病機理卻并不像其他肝炎病毒(如 HBV)一樣清晰,在HCV進入肝細胞的過程中,一系列的受體識別和相互作用的參與其中,還包括由網格蛋白(clathrin
2020年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重大進展!經過改進的CRISPR-Cas9不受PAM的限制,可靶向整個基因組中的任何位點 doi:10.1126/science.aba8853 許多基礎研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a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慢性關節炎為特征的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病如不及時診斷治療,即可出現軟骨和骨的侵蝕性病變,造成關節結構破壞,最終發展成為關節畸形、強直,導致不同程度的殘疾,因此早期診斷至關重要。但是,目前的診斷均依據1987年美國風濕協會修訂的
前言監測對細胞周期變化的影響對于腫瘤的發展及藥物研發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已知抑制有絲分裂的化合物大都用來減緩腫瘤細胞的生長。活細胞高內涵的篩選已被驗證可以區分細胞的每個周期。此技術結合BacMam轉染系統,可使細胞表達兩種細胞周期相關熒光融合蛋白。延時監測實驗持續2-3天,細胞置于ImageXpr
數十萬年來,猴子和猿一直受到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折磨,這種病毒仍然在摧毀非洲的靈長類動物。 幸運的是,隨著人類從這些早期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我們獲得了一種讓我們免受SIV感染的突變,但是至少在20世紀初,這種病毒經過進化后突破我們的防御,從而導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產生和艾滋病(
當細胞暴露于非致命性高溫下時形成蛋白質聚集體似乎是一種有組織的應激反應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非是在遭到破壞的過程中受損蛋白累積所致。在發表于9月10日《細胞》(Cell)雜志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完全可以逆轉蛋白質聚集體——在細胞回到正常溫度之后,聚集的蛋白質會松開
㈠無血清培養基和試劑被廣泛的應用于培養哺乳動物和無脊動物細胞以制備單克隆抗體,病毒抗原和重組蛋白等。大多數的無血清產品含有向細胞內轉運離子的轉鐵蛋白和調節葡萄糖攝取量的胰島素,以及一些蛋白質如清蛋白,纖連蛋白,胎球蛋白等,這些蛋白在細胞培養中發揮各種不同功能,如吸附毒性化合物,抗生物反應器剪切力,提
1959 年,著名的物理學家 Richard Feynman 在加州技術研究所做了一個演講,題目為「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演講中他設想了一種非常小的微粒,小到可以在細胞水平控制,這就是納米顆粒的“雛形”。 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近年來,越來越
WSSV病毒受體對蝦類白斑綜合癥起決定作用造成感染的過程分析研究背景病毒感染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相互作用,包括多個步驟。它從病毒體附著到宿主細胞膜開始,然后與受體特異性結合。病毒受體的結合使病毒可以將其基因組直接在質膜上釋放到細胞中,或者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內吞作用是高度復雜和動態的,并且涉及內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