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角朊細胞的簡介
表皮是人體的第一道防護屏障,其主要組成細胞為角朊細胞,為了完成其屏障功能,角朊細胞必須進行復雜而且受到嚴密調控的分化過程,最終形成包括基底層、棘層、顆粒層、透明層及角質層的復層結構[1]。表皮各層細胞在形態學和生化水平均有差異,如在棘層與顆粒層表達的蛋白在基底層中卻缺乏,這主要是與角朊細胞分化過程中特定時間內基因的“開”(激活)或“關”(滅活)有關,因此近10年來角朊細胞的基因調控已成為角朊細胞生物學研究的熱點之一[2]。基因調控可分為幾個層次:轉錄水平、翻譯水平及翻譯后水平,其中最常見的調控方式就是轉錄調控。現已發現AP1、AP2、NFκB、C/EBP、ets、Sp1及POU結構域等轉錄因子可作為表皮中的調控蛋白,從而調節編碼套膜蛋白(involucrin,iNV)、轉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SPRR2A、兜甲蛋白(loricrin)、角蛋白及BPAG1等蛋白的基因的表達。本文就與角朊細胞基因......閱讀全文
關于角朊細胞的簡介
表皮是人體的第一道防護屏障,其主要組成細胞為角朊細胞,為了完成其屏障功能,角朊細胞必須進行復雜而且受到嚴密調控的分化過程,最終形成包括基底層、棘層、顆粒層、透明層及角質層的復層結構[1]。表皮各層細胞在形態學和生化水平均有差異,如在棘層與顆粒層表達的蛋白在基底層中卻缺乏,這主要是與角朊細胞分化過
關于角朊細胞的基本介紹
角朊細胞的增殖和分化是一個受到精細調節的過程,并伴隨著一系列形態學和生化改變,最終形成角質細胞,這就必然涉及到許多結構基因的同時活化與滅活,即基因表達的調控,而轉錄水平的調控尤為重要。現已發現許多轉錄因子如AP1、AP2、Sp1、POU結構域及C/EBP等可調節角朊細胞基因的表達。
概述角朊細胞的特征
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是能與位于轉錄起始位點上游50~5000bp的順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s)、沉默子(silencer)或增強子(enhancer)結合并參與調節靶基因轉錄效率的一組蛋白,并能將來自細胞表面的信息傳遞至核內基因。轉錄因
角朊細胞的其他轉錄因子介紹
K17基因的上游啟動子中有γ干擾素激活的STAT因子的結合位點,被稱為γ干擾素活化序列(GAS),在皮膚發生遲發型接觸性過敏時,STAT-91可轉位至角朊細胞核內與啟動子中的GAS元件結合而激活K17的表達[8]。兔K3基因的5’上游序列中則有NFκB的結合位點(5’GGGCTTTCC-3’),
關于干細胞的細胞簡介
干細胞(stem cell,SC)的“干”,譯自英文“stem”,意為“莖干”、“干”和“起源”。干細胞群的功能即為控制和維持細胞的再生。一般來說,在干細胞和其終末分化的子代細胞之間存在著被稱為“定向祖細胞”的中間祖細胞群,它們具有有限的擴增能力和限制性分化潛能。這些細胞群的功能是增加干細胞每次
關于白細胞的簡介
白細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簡稱:WBC)是無色、球形、有核的血細胞。正常成人總數為(4.0~10.0)x 109/L,可因每日不同時間、機體的功能狀態而在一定范圍內變化。 白細胞一般有活躍的移動能力,它們可以從血管內遷移到血管外,或從血管外組織遷移到
關于細胞遺傳的簡介
早期的細胞遺傳學著重研究分離、重組、連鎖、交換等遺傳現象的染色體基礎以及染色體畸變和倍性變化等染色體行為的遺傳學效應,并涉及各種生殖方式如無融合生殖、單性生殖以及減數分裂驅動等方面的遺傳學和細胞學基礎。以后又衍生出一些分支學科,研究內容進一步擴大。
關于記憶細胞的簡介
記憶細胞分化為漿細胞的過程比原來的途徑更迅速,更劇烈,但有可能產生過敏反應。在細胞免疫中,大部分T細胞增殖、分化產生T淋巴母細胞,然后分化為效應T細胞,小部分增殖、分化為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可以激活其它T細胞(抑制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等)來破壞含抗原的細胞,也可以直接釋放分泌產物(腫瘤壞死因子
關于脂肪細胞的簡介
人體的胖瘦程度由脂肪細胞(Adipocyte)的數量和大小來決定。每個成人體內,大約含有300億個白色脂肪細胞。每個脂肪細胞中都含有三酰甘油酯俗稱脂肪球。脂肪球量變大脂肪細胞體積就擴增,造成肥胖反之燃燒三酰甘油酯,細胞萎縮身材就瘦下來了。 在正常情形下,脂肪細胞數目到了青春期后就不再增加。身體
關于白細胞的簡介
白細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簡稱:WBC)是一類無色、球形、有核的血細胞。正常成人白細胞總數為(4.0~10.0)x 109/L,可因每日不同時間和機體不同的功能狀態而在一定范圍內變化。白細胞不是一個均一的細胞群,根據其形態、功能和來源部位可以分為三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