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5日上午,深圳華大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旗下子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了關于人體腸道細菌基因組集(Culturable GenomeReference, CGR)研究成果。該研究提供了1500多條高質量的人體腸道細菌基因組,為腸道微生物組研究提供了大量全新的參考基因組數據,同時將腸道菌群的功能分析提升到新維度,這也是首次通過大規模培養的技術手段獲得如此多數量的高質量細菌基因組數據。這項由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宏基因組學研究團隊主導構建的人腸道細菌基因組集及菌株庫,對于實現精準解密腸道菌群與疾病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同時也為人腸道菌株功能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源。腸道細菌的厭氧培養方法 :在抽樣前的最后一個月,從155名未服用任何藥物的健康人類捐贈者收集糞便樣本。。將樣品立即轉移到厭氧室(Bactron厭氧箱,Bactron IV-2,Shellab,USA),在補充有0.1%半胱氨酸......閱讀全文
抗生素濫用或過度使用會引發一系列問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朱寶利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對中國、丹麥和西班牙人的腸道微生物耐藥基因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中國人腸道微生物的耐藥基因類型較多,而且這三個國家的人群,腸道微生物的四環素耐藥基因型都很高。科研人員據此推測,這種情況的產生很可能與獸用抗生素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將機體的免疫系統與腸道菌群聯系了起來,當然我們很多人并不清楚免疫系統到底和機體腸道菌群有著怎樣的關聯?免疫系統能夠被腸道菌群調節,抑或者其能夠主動調節機體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從而來影響健康? 本文中就對二者之間的關聯性研究進行了整理,如下:
人體腸道中棲息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其數量超過人體自身細胞的10倍以上。這些微生物的基因組中(microbiome)蘊含大量的遺傳信息,被稱為是“人體的第二個基因組(the second genome of human body)”。人體腸道微生物對人體腸道內營養物質的代謝、人體自身的發育
生活中很多人“談菌色變”,覺得細菌就是骯臟的代名詞,是傳播疾病的媒介。事實上,細菌也分為有益的和有害的,不僅我們生存的環境中到處都是細菌,而且我們的身體上就居住著無數的細菌。 我們生活的環境離不開細菌。從我們呼吸的空氣,到遼闊的大海,都充滿了細菌。 大約在30億年前,地球本是無氧的環境。而地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籌)研究團隊,在人體微生物組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 Human Gut Phage Catalog correlates the Gut Phageome with Type 2 Diabetes為題,發表在Microbiome(《
最近幾年關于腸道微生物的研究越來越火熱,日益深入的研究也逐漸揭開了腸道微生物的諸多秘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近期關于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相關的NCS重磅研究,分享給大家。 【1】Cell:震驚!腫瘤微生物組竟能決定癌癥患者的生死 DOI:10.1
僅在我們人體腸道中,就含有超過100萬億個細菌,這些細菌有助于人體消化食物,產生維生素以預防食物中細菌所誘發的疾病,同時刺激免疫系統。隨著研究深入,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在許多慢性疾病和癥狀中,如炎癥、肥胖等也起了關鍵作用。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細菌通過影響它們寄主的信號通路可能引發癌癥、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籌)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A Human Gut Phage Catalog correlates the Gut Phageome with Type 2 Diabetes”的文章,通過人腸道噬菌體集揭示腸道噬菌體組和II型糖尿病的相關性,這首次證實
2015年9月28日,中國深圳—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哥本哈根大學等研究機構共同構建了全球首個小鼠腸道微生物參考基因集,為以小鼠為基礎的人類疾病模型研究提供有益參考。最新研究成果今日在線發表于《自然生物技術》。 人類的腸道中居住著種類繁多,數量驚人的微生物,而在這些微生物中,細菌的比例高達90%
交流,對于任何成功的關系都極其重要。東安格利亞大學(UEA)食品研究所(IFR)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我們腸道有益細菌如何與我們的自身細胞進行交流。 這是理解“我們身體如何與腸道菌群保持密切關系”的關鍵一步,腸道菌群對于保持我們的健康、抗感染和消化食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一研究成果發
9月的北京,終于迎來了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這幾天,中科院微生物所博士生楊犀的心情,正如這愜意的天氣一樣,變得明亮起來。 兩年多來,每天走進實驗室,他要面對計算機屏幕上成千上萬個腸道微生物不同基因的組合條碼,分辨其不同之處,并提取相同的點位。這一度讓他和師兄胡永飛以及導師朱寶利煩悶之極。 直到剛
人體內有兩個基因組,一個是從父母那里遺傳來的人基因組;另一個則是出生以后才進入人體、特別是腸道內的多達1000多種的共生微生物,其遺傳信息的總和叫“微生物組”,也可稱為“元基因組”,相當于人的第二個基因組,它們所編碼的基因有100萬個以上。兩個基因組相互協調、和諧一致,保證了人體的健康。
瑞典研究人員在日前的一篇論文中提到,從北京一次霧霾天的14份空氣樣本中檢測出抗生素耐藥性基因。國內有媒體在報道中就此推論出呼吸這樣的空氣會導致藥物失去作用的結論。消息一出,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有人甚至擔心呼吸這樣的空氣會被感染致病。那么,真會如此嗎?本報帶你一起探究真相。 疑問:空氣中的耐藥基因
來自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分校,耶魯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的文章,針對被稱為人體“第二基因組”的腸道微生物組展開了研究,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稱為LEA-seq的方法,對多個個體糞便中的微生
很早,我們就知道癌癥是由于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比如不健康的飲食或吸煙。近年來生活在我們身體內和身體上的微生物作為關鍵參與者進入了這個研究舞臺,比如科學家們發現胃癌可以由單一細菌物種:幽門螺桿菌引起,但是關于全世界第三大常見癌癥——結直腸癌的腸道細菌的影響,一直還沒得到解答。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
在生活中,如果你很容易因為一些事情焦慮、抑郁,久久不能自拔。這很可能跟最近新發現的一種微生物有關。這個微生物的飲食習慣極其變態,它以食用一種幫助我們緩解焦慮和抑郁的物質為生。到目前為止,它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種會食用大腦必需化學物質的微生物。 上個月,2016年美國微生物學會微生物年會在波士頓
記得老編輯有天對我講,「有些投資人告訴我,現在微生物領域是投資熱點,大家都在看項目,但是好的項目實在是太少了。」 近十年來,二代測序技術不僅催生了一大批專注于人體基因組的公司,也孕育了一大批關注人體腸道微生物的公司。幾乎每周都有腸道微生物的重磅研究進展刊登在各個頂級期刊上,然后迅速刷爆朋友圈。
物種身上的微生物與其健康之間有沒有聯系?這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微生物學家羅布·耐特想找破解的謎團。耐特在世界各地從野生動物身上提取細菌樣本,然后帶到實驗室進行分析。耐特是微生物醫學領域的權威,被譽為“基因序列機器”。他首先把各種微生物的基因序列破譯出來,然后通過計算工作與物種身上的微生物
公元前300多年,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揚言:“所有疾病始于腸道”。 兩千多年后,醫學工作者們發表了眾多研究成果,他的觀點正在一點一點地被證實。當我們談到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病機制時(比如慢性腸炎、糖尿病,甚至阿爾茨海默癥、衰老、肥胖癥、藥物療效等),我們逐漸意識到,腸道微生物幾乎是繞不開
重新發現腸道細菌 微生物組學是當今生命科學最熱門的領域之一,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家首次確定了一種細菌是肥胖的病因。這個拿自己做試驗的科學家成功減肥的故事,也從腸道微生物學的角度,尋找到一個詮釋古老中醫藥理論的新途徑…… 合體的毛衣下沒有隆起的肚腩,72公斤,對于身高173厘米、年滿5
5月19日是世界炎癥性腸病日,在2010年此日設立之初,和此病密切相關的腸道菌群在大多數人眼里還很陌生,可以說是人體中“被遺忘的器官”。然而,短短6年下來,腸道菌群已成為科研界最為火暴的領域之一。其相關研究成果經常占據《自然》《科學》和《細胞》雜志封面,而這些頂級雜志也不免專門為其編發增刊,比如
5月19日是世界炎癥性腸病日,在2010年此日設立之初,和此病密切相關的腸道菌群在大多數人眼里還很陌生,可以說是人體中“被遺忘的器官”。然而,短短6年下來,腸道菌群已成為科研界最為火暴的領域之一。其相關研究成果經常占據《自然》《科學》和《細胞》雜志封面,而這些頂級雜志也不免專門為其編發增刊,比如
5月19日是世界炎癥性腸病日,在2010年此日設立之初,和此病密切相關的腸道菌群在大多數人眼里還很陌生,可以說是人體中“被遺忘的器官”。然而,短短6年下來,腸道菌群已成為科研界最為火暴的領域之一。其相關研究成果經常占據《自然》《科學》和《細胞》雜志封面,而這些頂級雜志也不免專門為
2016年,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預言《2017十大醫療創新科技》,其中利用微生物組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領域高居榜首,這表明全球已掀起微生物研究的新熱潮且取得矚目成績,同時在市場潛力與應用前景方面,微生物組學將煥發無限生機。 我們知道,所有機體包括人在內都與微生物是共生體,人體身上有超過1
7月7日,由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李俊樺為第一作者,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單位共同合作完成的《人腸道微生物組參考基因集》研究成果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這是“華工—華大”基因組科學創新班學子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第二篇文章。 據介紹,人
7月7日,由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李俊樺為第一作者,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單位共同合作完成的《人腸道微生物組參考基因集》研究成果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這是“華工—華大”基因組科學創新班學子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第二篇文章。 據介紹,人
2015年可謂是基因測序的元年,自精準醫療概念提出以來,基因測序在我國曾幾度被央視報道。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基因測序技術不斷提高,價格也不斷降低,人類完成各種基因組測序成為了可能。無論在醫療行業還是在農業等領域,基因測序技術均大放光彩,殊不知,近年來基因測序在食品行業也漸漸崛起。本文綜述了
目前,全球人群自閉癥發病率逐年上升,來自美國最新數據顯示,自閉癥兒童發病率已由2009年的1/88,上升至現在的1/45;有數據表明,中國自閉癥發病率達0.7%,目前中國自閉癥患者超過1000萬,其中12歲以下的兒童約有200多萬。自閉癥以男孩多見,其是腦部神經發育異常造成的一種終身性疾病,目前
從物種、功能及生態群落上展示腸道微生物與結直腸腺瘤及結直腸癌的關聯特征,這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醫科大學、奧本多夫醫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多家單位最新的聯合取得的科研進展。3月11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雜志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該研究對結直腸腺瘤、結直腸癌的早期
【1】Nat Commun:新研究發現一種新的非傳統免疫細胞可以對抗病毒感染 由伯明翰大學領導的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非傳統免疫細胞可以對抗病毒感染。這項研究于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聚焦于控制我們免疫系統的T細胞,該研究由他們與荷蘭學術醫學中心和俄羅斯科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