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如果你很容易因為一些事情焦慮、抑郁,久久不能自拔。這很可能跟最近新發現的一種微生物有關。這個微生物的飲食習慣極其變態,它以食用一種幫助我們緩解焦慮和抑郁的物質為生。到目前為止,它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種會食用大腦必需化學物質的微生物。 上個月,2016年美國微生物學會微生物年會在波士頓召開,在會務組組織的「微生物的神經控制」分會場上,來自美國東北大學的微生物學家Philip Strandwitz在大會上宣布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他們從人體的腸道中發現了一種專以人類腦部化學物質γ-氨基丁酸(GABA)為生的細菌KLE1738[1]。 說起GABA,可真不一般。它是一種天然存在的不參與蛋白質合成的氨基酸,是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大約40%以上的中樞神經突觸用GABA傳遞信號。在人腦皮質、海馬體和丘腦等多個部位發揮重要作用,并對人體多種功能具有調節作用。當人體內GABA水平較低時時,會產生焦慮、疲倦和......閱讀全文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對于機體健康的維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營養的攝取,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以及代謝穩態的維持。作為基礎醫學最熱門的領域之一,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也層出不窮。在此,我們簡要梳理一下近一段時間來有關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大家喜歡! 1. Science子刊
腸道細菌能影響人類健康,如今已算不上新鮮事。許多人都知道這些微生物能夠影響消化、過敏反應以及新陳代謝。上市的新書似乎都不約而同地詳細列舉出哪種飲食能讓腸道細菌最為健康,大勢已成,人們已司空見慣。 但這些微生物的影響可能更深入,深及人類大腦。腸道菌群的生態系統已為人所知,在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
5月29日是即將到來的世界腸道健康日,腸道健康對于我們的幸福生活非常重要,近年來,科學家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來對機體腸道進行研究,那么目前在腸道健康方面的研究進展如何呢?本文中小編整理了相關研究,分享給各位! 【1】Cell:腸道細菌或可影響結腸癌治療效果 doi:10.1016/j.cell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曾經在研究中被他們所忽視的腸道菌群(腸道微生物)被再次重視起來,多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腸道菌群和很多疾病的發生都有關聯,比如風濕病、機體衰老、炎癥甚至癌癥等;當然了腸道菌群也是研究人員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的關鍵靶點,科學家們往往會利用機體腸道菌群來治療諸如肥胖、糖尿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部分)(2009版) 第一部分 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 序號 品種名稱 英文名稱 劑型 備注 一、抗微生物藥 (一)青霉素類 1 青霉素 Benzylpenicillin 注
早在20世紀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神經學家邁克·格爾松教授就提出由腸管、腸道神經系統和腸道微生物形成了人體的第二大腦——腸腦。目前,逐漸增多的科學證據表明,腸道菌群會通過腸—腦軸影響人們的情緒與行為。 近年來,抑郁癥在各國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在世界十大醫療疾病負擔中排名第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
11月14日,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近期該局組織開展監督抽檢肉制品、飲料、茶葉及相關制品、蔬菜制品、糕點、餐飲食品、食用農產品、食品添加劑等8大類食品240批次樣品,檢出10批次不合格樣品。 3批次樣品檢出微生物污染問題 不合格樣品中,有3批次樣品檢出微生物污染。其中2批次檢出菌落總數項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組織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產品抽檢結果可查詢http://sac.nifdc.org.cn/),發現食用農產品、糕點、食糖3類食品10批次樣品不合格,檢出農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食品添加劑超限量使用等問題。現將具體情況通告如下: 一、農獸藥殘留問題 (一)海南省三亞田獨莊輝陽海
近日,科技部新藥項目評審專家、國家微生態高技術示范工程基地負責人、著名微生態新藥創研專家、山東省微生態學會主任委員崔云龍教授指出,慢病高發是人類在為醫學發展史上的認識誤區買單。 崔教授指出,長期以來,人類在醫學發展史上,犯了一個不容小覷的錯誤,那就是過度重視人體自身的器官以及基因,忽視了共生器
日前,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該局組織食品安全監督抽檢飲料、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食用農產品、蜂產品、蔬菜制品、酒類、肉制品、方便食品、糧食加工品9大類食品645批次樣品,其中飲料、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食用農產品、蜂產品、蔬菜制品、酒類、肉制品、方便食品8大類13批次樣品不合格,檢出微生物污
9月21日 北京市科委正式對外發布了2018年度 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 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入選人員名單 領軍人才工程 領軍人才工程是《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十二項重點人才工程之一,是針對50周歲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帶頭人,突出對領軍人才自身發展
三月即將過去,生物谷在3月為大家推薦了不少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小編盤點了3月份生物谷推薦的最受歡迎的10篇研究報道,與大家分享。 TOP 1 :Cell Metab:科學家發現攻克1型和2型糖尿病的關鍵機制 DOI: 10.1016/j.cmet.2017.02.004 如果身體出現胰島素
早在20世紀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神經學家邁克·格爾松教授就提出由腸管、腸道神經系統和腸道微生物形成了人體的第二大腦——腸腦。目前,逐漸增多的科學證據表明,腸道菌群會通過腸—腦軸影響人們的情緒與行為。圖片來源于網絡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暗示,腸道微生物在抑郁癥中可能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抑郁癥患
懷孕是大部分女性人生中的大事。從剛得知懷孕的欣喜,到經歷幾個月的漫長等待,到最后分娩時的痛苦,都對給媽媽們留下深刻的回憶。對于準備當媽媽的人來說,如何備孕是首先應當考慮的問題;對于孕婦來說,如何保護自己與胎兒的健康是則是另外一項十分重要的問題;分娩的方式以及孩子日后的健康生長則需要更加長久的考慮
據估計,30%成年人正經受失眠的折磨。失眠是焦慮、抑郁癥等神經精神疾病的幕后主使,全球每年因此產生的經濟負擔約為1500-1750億美元。哥倫比亞大學瓦格洛斯醫學院James E Gangwisch課題組進行對絕經后婦女的睡眠情況和飲食習慣進行前瞻性研究,發現飲食中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糖占比例大的
愛爾蘭科克大學兩位教授的一本新書,《心理治療革命:心情、食物和腦腸聯接的新科學》近期在歐美熱銷,被稱為“突破性的”和“改變游戲規則”的一本書。 科克大學解剖學和神經科學系主任John Cryan教授和精神病學教授Ted Dinan在過
抑郁癥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三大精神疾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曾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在世界十大醫療疾病負擔中將從第四位升至第二位。但是到2010年,抑郁癥帶來的醫療疾病負擔已經躍居第一位,占總醫療疾病負擔的10.3%。應激性生活事件(童年陰影、失業、喪偶、不幸婚姻、長期受挫等)是抑郁癥的重
在尋求個性化治療的過程中,許多研究都將焦點集中個體基因組的差異上。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個體對藥物的反應不僅僅受到基因的影響,我們獨特的微生物群落——那些生活在身體中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群——是決定藥效的關鍵。 研究人員現在已經有證據表明,健康人能夠以不同的方式代謝某些藥物,這取決于他們的微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有關腦認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Signal: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網絡形成的關鍵 最近,來自達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大腦在發育過程中腦細胞連接的定向分化以及長期時間內的功能維持的原因,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Si
1. Sci Signal: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網絡形成的關鍵 最近,來自達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大腦在發育過程中腦細胞連接的定向分化以及長期時間內的功能維持的原因,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Signaling》雜志上。 與其它的網絡相似,大腦內部存在多個具備不同功能
本期為大家的帶來的是有關癲癇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重大進展!首次解析出人突觸GABAA受體的三維結構,有望開發出治療癲癇等神經疾病的新型藥物 doi:10.1038/s41586-018-0255-3 許多藥物---不論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都作用
變得更聰明些是許多人的愿望。讓人變聰明的方法可謂多種多樣,努力學習是一種方法,食補也是一種。但是,在圣迭戈舉辦的第110屆美國微生物年會上卻傳遞出一條出人意料的消息,那就是特定的細菌也能讓人變得更聰明。 母牛分枝桿菌是一種天然的土壤細菌,該菌具有抗抑郁的功效。人們可以在大自
近日,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發布一則重要通知,要求進一步限抗,這已經成為避無可避的趨勢。除了“超級細菌”的威脅,抗生素所致的菌群紊亂也著實令人憂心。 6月4日,《PNAS》和《Mucosal Immunology》各發表了一篇腸道菌群相關文章,指出腸道菌群紊亂不僅會傷及腸神經系統,還可能導致焦慮癥,
【1】合成生物學:一個用來控制轉基因生物的內置毀滅開關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ncomms7989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介紹了一個基于CRISPR的內置器件,它設計用來專門破壞轉基因生物的特定DNA序列。控
自閉癥是一種以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重復或刻板行為為特征的神經發育障礙。在世界范圍內,平均每150名兒童中就有1人患有自閉癥,且發病率不斷攀升;在美國每68名兒童中就有1個患有自閉癥。雖然自閉癥的發病率很高,而且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自閉癥背后的原因仍然沒有完全弄清楚。
過去的30年,中國利用占世界9%的耕地,解決了占世界總人口20%的13億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到2012年已經保持了糧食連續9年增產,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提供了保障。但這30年間,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不斷提升,牲畜糞尿、秸稈等廢棄物也大量增加,已造成農村和農田的廣泛面源污染和土壤肥力下降等嚴重問
截止10月26日16時,新疆目前尚未有新增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新增無癥狀感染者26例,全部為25日無癥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 再加上此前通報的138名無癥狀感染者,目前此次疫情排查出164名無癥狀感染者。 為何這些感染者,都是無癥狀呢? 相比之前的疫情,此次喀什地區的疫情所公布均為無癥狀感染
每逢佳節胖三斤,春節長假過后,不少人都為體重增加而煩惱。最近,英國一項新研究成果表明,在控制體重方面,基因也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那么明明沒有胡吃海喝卻依然減不了肥是否可以歸結于基因作祟? “肥胖現象和生存環境密切相關。事實上,人的胖瘦取決于遺傳、環境、心理、運動等因素。”浙江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有關精神分裂癥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Cell:在關鍵時間窗口內靶向激活PV神經元有望治療精神分裂癥DOI: 10.1016/j.cell.2019.07.023. 盡管誘發過程發生得更早,但精神分裂癥在成年早期出現,這表明它可能涉及易感個體大腦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