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李家洋團隊開辟水稻育種新途徑
“今年5月,我們的水稻材料就要在北京實驗田里試種了,未來有望推廣到更多地方。”說起手頭的工作,余泓眼睛里都是喜悅。余泓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團隊的一員。他說的水稻材料,是該團隊快速從頭馴化的全新水稻品種。去年初,這一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細胞》上,被業界認為有望開辟一條野生植物馴化新路。實現水稻育種從“0”到“1”的重要突破農作物的栽培與人工馴化是農業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水稻是全球一半左右人口的主糧,往前溯源,它們的祖先都是7000到1萬年前的二倍體(含有兩個染色體組)野生稻,經過了漫長馴化,成為當前栽培的水稻。過去,科學家在二倍體栽培稻的基礎上,培育出了一系列優異的水稻品種。然而,除了二倍體栽培稻,稻屬還有其他20多種野生植物,按照基因組特征又可以分成11類,包括6類二倍體基因組和5類四倍體基因組。其中,CCDD基因組異源四倍體野生稻,是將兩套基因組水稻的完整二倍體染色體進行了融合,有天然的雜種優勢,還具有環境......閱讀全文
中科院李家洋團隊開辟水稻育種新途徑
“今年5月,我們的水稻材料就要在北京實驗田里試種了,未來有望推廣到更多地方。”說起手頭的工作,余泓眼睛里都是喜悅。余泓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團隊的一員。他說的水稻材料,是該團隊快速從頭馴化的全新水稻品種。去年初,這一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細胞》上,被業界認為有望開辟一條野生植物馴化新
水稻或被馴化三次
新研究認為水稻曾經歷了3次獨立的馴化過程。 根據一項最新研究,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人類對于水稻的馴化不止發生了一次。這項研究成果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亞洲文明如何起源,以及它們是獨立發展的,還是一個地區先進的農業及文化被其他地區進行了復制。該研究還能夠指導那些旨在改良這種作為全
《2022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報告發布
12月16日,2022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上發布了《2022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報告,該報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局和農業信息研究所科技情報分析與評估創新團隊研制,遴選了10項能夠充分代表2021年我國農業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基礎科
研究者首次發現“馴化”的水稻“外來DNA”
轉座子是一種可以改變自身基因組位置的DNA序列,其通過轉座事件改變細胞遺傳特性和基因組大小。轉座子通常被認為是外來DNA,“寄生”于宿主基因組中,但它們也可以在基因組中被“馴化”,并進化出有益于宿主的新功能。迄今為止,大多數馴化轉座子都在哺乳動物中發現,只有少數轉座子馴化在植物中被報道。在農作物
科學家闡述水稻馴化分子遺傳機制
將野生植物馴化為人賴以生存的栽培作物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創舉之一,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揭示作物馴化過程中一些重要性狀發生改變的分子機制不僅有助我們認識從野生植物到栽培作物的演化規律,也為現代作物育種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馴化最早的作物之一。稻屬
一萬年前水稻馴化機制獲揭示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呂厚遠學科組與國內同行合作,利用植硅體碳14測年和形態鑒定新方法,揭示出距今約1萬年前水稻在長江下游地區開始馴化,進一步確立了我國早期水稻馴化在世界農業起源中的地位。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并被推薦為亮點成果。 浙江省浦江縣上山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上山
全球水稻去馴化、趨同野化的證據找到了
近日,開放獲取期刊《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在線發表了全球首次雜草稻調查研究結果。浙江大學教授樊龍江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對全球稻區雜草稻(俗稱鬼稻)材料采集與分析發現,水稻在世界各稻區均存在野化或去馴化的現象,并描繪了野化水稻的基因組特征。該成果對水稻進化、資源利用
年度10項農業科學前沿重大基礎科研成果
中國農業科學院近日發布《2022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報告,共遴選首次實現異源四倍體野生稻的從頭馴化、首次繪制黑麥高精細物理圖譜等10項具有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 在近日舉行的2022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王漢中發布了這項報告。 報
農業科技現代化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強勁引擎
智能農機在田野里奔騰輾轉,自動播種、施肥、收割,卻不見一人;指尖在屏上輕輕一點,旅行之余也可以給大棚里的蔬菜澆水施肥;沒有土壤,沒有陽光,植物工廠里的蔬菜依然長得旺盛……科技與農業融合,描繪著最時尚、最具創造力的現代農業圖景。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
植生生態所發現水稻芒的缺失受人工馴化選擇
亞洲栽培稻(Oryza sativa)是由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經過人工馴化而來的。與野生稻相比,栽培稻的很多性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改變使得栽培稻更加適合早期的農業種植,為人類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如栽培稻種子落粒性的降低、莖稈直立生長、枝梗數目和小穗數目的增加、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