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4月30日)4時5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這是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首次采用“一箭雙星”方式發射導航衛星,也是我國首次采用“一箭雙星”方式發射兩顆地球中高軌道衛星。 這次發射的兩顆衛星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第十二、十三顆組網衛星。它們的成功發射,對改善和提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所覆蓋區域的導航定位精度,具有重要意義。據介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自2011年12月27日正式宣布提供試運行服務以來,已轉入系統建設和應用推廣并舉的新階段,并逐步拓展到交通運輸、氣象、漁業、林業、電信、水利、測繪等應用領域,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今年我國還將陸續發射3顆北斗導航組網衛星,進一步提升系統服務性能,擴大服務區域。按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三步走”發展戰略,2020年左右,我國將建成由30余顆衛星組成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覆蓋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閱讀全文
4月30日4時5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 陶明 攝 4月30日4時5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這是我國北
北京3月28日電 記者28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中國第54顆北斗導航衛星近日已成功進入預定工作軌道。 此前衛星天線已經成功展開,星上有效載荷開通,衛星工作正常。后續,該衛星將經過全面測試和評估,隨后接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導航服務。 3月9日19時55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
12月16日下午3點22分,大涼山,菠蘿溝。 長征三號乙火箭噴出巨大的火舌,北斗三號面向全球導航服務的最后一組中圓軌道衛星——第52、53顆北斗導航衛星攜手奔赴天域,落子于北斗“大棋盤”的中圓地球軌道。至此,北斗三號在該軌道上規劃的24顆衛星已全部到位,標志著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將全面開
2018年11月19日02時0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42、43顆北斗導航衛星。此次發射的兩顆衛星屬于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十八、十九顆組網衛星。衛星發射入軌后,將進行在軌測試與試驗評估,并與此前發射的十七顆北斗三號導航衛星進行組網聯調和性能指
11月1日23時5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17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 這顆衛星屬于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是第41顆北斗導航衛星,也是北斗三號系統首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 “這顆衛星除提供基本導航服務(RNSS)外,還將提供短報文服務(RDSS)、星基增強服務(S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騰訊集團發展研究辦公室協辦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21年1月20日在京揭曉。 以下為中國2020十大科技進展 &nbs
數說2018年我國經濟發展重大成就 港珠澳大橋通車、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完成、高鐵運營里程達到2.9萬公里、首屆進博會成功舉辦……一個個精彩的瞬間,讓人們記住了在即將過去的2018年里,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55公里——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建成開通 這座連接珠海、香港、澳門三地
2018年到來,邁入新時代的中國開啟新的征程。繼中國共產黨去年完成換屆之后,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將選舉產生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今年是十九大后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新的歷史坐標,中國發展走向舉世矚目。此外,包括監察體制改革、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嫦娥四號奔月等在內,2018年一系列關系國計民生的
2018年11月19日02時,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42、43顆北斗導航衛星。此次發射的兩顆衛星屬于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十八、十九顆組網衛星。標志著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將部署完成,將進一步提升該系統對中國和全球的服務能力。 北斗系統有一項很重要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回首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國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途上大步前進,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極大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2018年到來之際,讓我們共同回顧2017年我國科技界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
發射現場 9月19日22時0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七、三十八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于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十三、十四顆組網衛星。 衛星經過3個多小時的飛行后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后續將進行測試與
7月29日9時4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33、34顆北斗導航衛星。 這是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的第四次發射。兩顆衛星均屬于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9、10顆組網衛星。 據介紹,衛星經過3個多小時的飛行,經軌
山河為證、歲月為名。1949年到2019年,這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頑強拼搏,創造“中國奇跡”的70年。伴隨著共和國砥礪前行的腳步,中國制造、中國工程、中國質量也走過了風云激蕩的70年。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讓我們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向中國質量致敬——回顧歷史長河里一個個
2018年11月19日2時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 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北斗三號”第18、19星,隨著這兩顆衛星的成功入軌,北斗三號基本系統的部署圓滿完成,并將于今年底前開通運行,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基本的導航服務,其定位精度可達2.5米至5米,較北
8月1日凌晨5時30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我國第五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該中心組建40年來,已先后將56顆國內外衛星送入太空,綜合發射能力實現六大躍升,躋身于世界一流航天發射場行列。 ——從發射單一型號火箭到發射多種型號火箭。1984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只
今天凌晨(3月10日)0時28分,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完成了第300次發射,成功利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中星6C”通信衛星送入太空。至此,中國航天迎來了歷史新篇章。 三百次歷練 鑄就“國民”長征 說到中國航天,有的人可能會想起“神舟”,有的人會提起“嫦娥”,也有人會想到“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深空探測開啟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