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粒子在水溶液中常呈現為締合形態,對這類聚集體的特征分析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借助于現代顯微鏡與分散方法的結合,可成功解析最復雜的聚集形態。 如今,材料和藥物研究已經成功地應用到具有復雜納米結構的多組分體系中。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和有機材料中的納米微粒也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如催化劑、電子- 光學涂層、復合納米材料、診斷試劑和治療試劑。由于納米粒子具有不溶于任何溶劑、且不與高分子混合的特性,因此在合成、離析、處理和加工過程中極易形成聚集體,這會影響自身功能以及由其制備的材料的效能,催化劑即是如此。另一方面,這種聚集作用又能帶來符合需求的材料性能,因此,有針對性地控制納米 微粒的聚集作用是應用的關鍵。對微粒結構和形成的詳盡有效的分析是實現新材料開發的前題,這也是當今納米科學領域中極具挑戰性的任務。聚集體通常會顯示出從幾納米至幾百微米尺寸范圍的結構特征,因此需要聯合多種現代結構分析方法來進行結構解析,僅憑借單......閱讀全文
納米粒子在水溶液中常呈現為締合形態,對這類集合體的特征分析挑戰重重。借助于現代顯微鏡技術,結合分散方法,可成功解析最復雜的納米集合形態。 現在,材料研究和藥物研究已能成功應用到具有復雜納米結構的多組分體系,源自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和有機材料的納米微粒的應用日益廣泛。納米微粒可作為催化劑、電
研究人員從巴黎哮喘兒童的呼吸道采集的細胞中,檢出了碳納米管。這種碳納米管與巴黎汽車的排氣管中發現的人造碳納米管非常相似。這項發表在《EBioMedicine》的研究還指出,這些從兒童體內檢出的碳納米管樣,與從美國很多城市發現的碳納米管,已及印度的蜘蛛網上、極地冰核中發現的碳納米管都非常相似。
目前,關于人工納米顆粒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主要針對單一物種微生物,且主要集中在納米顆粒的生物毒性方面,而對環境中廣泛存在的微生物聚集體如自然生物膜對人工納米顆粒的抗性關注較少。自然生物膜是在稻田、溝、渠、塘、淺水湖泊等濕地系統中廣泛存在的典型微生物聚集體,具有獨特的聚集結構和復雜的群落組成,對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10月31日,第21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 2020年光譜年會勝利召開,上午場大會報告后,下午場分別由東北大學王建華教授,廈門大學杭緯教授,湖南大學張曉兵教授,廣西師范大學趙書林教授等繼續帶來精彩報告。東北大學 王建華教授 &n
2011年正值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的前身國際化學會聯盟(IACS)成立100周年,也適逢居里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00周年。為了紀念化學的成就及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2008年,聯合國大會將2011定為“國際化學年”。 化學為我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沒有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9月14-18日,由中國質譜學會(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主辦,分析測試百科網和中國質譜學會網承辦的2020年中國質譜學會質譜網絡研討會(2020 CMSS)正式召開。16日,會議以元素分析與金屬組學、離子化及成像技術為主題,邀請了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呂弋、東北大學教授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9月14-18日,由中國質譜學會(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主辦,分析測試百科網和中國質譜學會網承辦的2020年中國質譜學會質譜網絡研討會(2020 CMSS)正式召開。16日,會議以元素分析與金屬組學、離子化及成像技術為主題,邀請了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呂弋、東北大學教授
納米二氧化鈦(TiO2 NPs)作為納米金屬氧化物材料家族的典型代表,最早實現商業化生產,在材料、能源、電子、生物醫藥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近年來,納米二氧化鈦憑借較大比表面積和較高表面反應活性,在污染物富集、去除及檢測等方面均顯示出獨特優勢。隨著納米二氧化鈦的產量和需求不斷增加,其環境釋放
納米二氧化鈦(TiO2 NPs)作為納米金屬氧化物材料家族的典型代表,最早實現商業化生產,在材料、能源、電子、生物醫藥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納米二氧化鈦增強三價砷遺傳毒性的作用機制示意圖 近年來,納米二氧化鈦憑借較大比表面積和較高表面反應活性,在污染物富集、去除及檢測等方面均顯示出獨特優勢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近期,智能所楊良保研究員等人提出了一個新型的NaCl晶體誘導的SERS檢測平臺,能夠準確定位和捕獲痕量毒品分子,實現了不同種類低濃度毒品的高靈敏檢測。相關成果已發表在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l上。 利用SERS技術進行物質檢測時,活性基底起著至關重要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5日消息,該院科研人員提出一種新型檢測平臺,能夠準確定位和捕獲毒品分子痕跡,實現了不同種類低濃度毒品的高靈敏檢測。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上。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種新型檢測平臺由該院智能所楊良保研究員等人提出,是一個新
可控自組裝對于超分子材料的制備和自組裝體系多樣性的呈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超兩親體在納米結構的構筑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點,但在具有不同形狀和尺度納米材料的多樣性構筑方面仍存在挑戰。最近,杭州師范大學李世軍教授課題組與山東大學郝京誠教授課題組設計、合成了一種單側四脲基甘醇鏈取代的兩親卟啉分子及其金屬
作為一種精確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體的技術,微流控(microfluidics)以在微納米尺度空間中對流體進行操控為主要特征,具有將生物、化學等實驗室的基本功能諸如樣品制備、反應、分離和檢測等縮微到一個幾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其基本特征和最大優勢在于多種單元技術在整體可控的微小平臺上靈活組合、規模集
近期,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研究員領導的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組在多年研究高分散催化劑的基礎上,以氧化鐵為載體成功制備出首例具有實用意義的“單原子”鉑催化劑。以一氧化碳氧化和富氫氣氛下一氧化碳選擇氧化為探針反應,證明該單原子催化劑具有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其催化活性是傳統
作為一種精確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體的技術,微流控(microfluidics)以在微納米尺度空間中對流體進行操控為主要特征,具有將生物、化學等實驗室的基本功能諸如樣品制備、反應、分離和檢測等縮微到一個幾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其基本特征和最大優勢在于多種單元技術在整體可控的微小平臺上靈活組合、規模
作為一種精確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體的技術,微流控(microfluidics)以在微納米尺度空間中對流體進行操控為主要特征,具有將生物、化學等實驗室的基本功能諸如樣品制備、反應、分離和檢測等縮微到一個幾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其基本特征和最大優勢在于多種單元技術在整體可控的微小平臺上靈活組合、規模集成,
具有近紅外區聚集誘導發光 (AIE) 特性和治療診斷功能的水溶性 AIEgen(具有 AIE 性質的分子)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但前進的道路依然極具挑戰性。近日,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 Chemical Science 發表了唐本忠院士團隊(香港科技大學)與華南師范大學胡祥龍研究員、鄭州大學第一
氫被認為是環境友好的清潔能源,電催化分解水可以制備高純氫氣,在堿性介質中電解水是最有可能實現產業化制氫的技術。一直以來貴金屬是該領域活性最高的催化劑,近年來科研人員持續探索致力于將過渡金屬發展成高活性堿性析氫電催化劑以降低成本,然而很多催化劑的活性與貴金屬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將少量的貴金屬與過渡
去年3月2日,《自然》雜志發表一篇新聞深度分析文章,預測“納米光學革命”的來臨(“The nanolight revolution is coming” Nature, 2016, 531, 26.)。量子點(quantum dots)和聚合物點(polymer dots)是一直備受關注的納米發
聚合物修飾的納米粒子定向鍵合形成納米尺度“人造分子”。(A)典型的硼(B)和氟(F)原子結構以及BF3的分子結構。(B-F)納米粒子反應形成BF3型 “人造分子”的過程圖示(B);不同反應時間下,產物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片(C); “人造分子”產率統計分布隨反應時間變化(D); 不同反應時間,所得
碳納米管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發現以來,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熱點。各種類型的碳納米管及其宏觀聚集體陸續被報道,其優異的力學、電學性能也不斷地被挖掘,用以制備高性能的多功能納米復合材料、超級電容器及致動器等。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先進材料與結構分析實驗室“納米材料與介觀物
遠東分院自動化與控制過程研究所成立于1971年,現有員工270人,其中科研人員133名,院士2名,通訊院士3名,科學博士28名,科學副博士84名。現任所長為Кульчин Ю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院士。主要科研方向包括力學、能源與控制過程問題;激光物理、凝聚態介質和物體研究的光學方法;信息
精確空間定義的等離子納米結構在等離子增強單分子光譜、等離子手性光學及納米光電器件研究中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組成粒子的尺寸、間距及結構空間構型精確控制的三維等離子納米結構可能展示在一維和二維結構中難以實現的新穎光學、電學及磁學性質。目前,在“自下而上”構建三維等離子納米結構的研究中,球形粒子由于其各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研究室與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合作,發展了一種基于金納米粒子的熒光-納米等離子體雙模態成像fPlas探針,并對其在胞內運輸中的聚集過程及聚集態對其傳輸動力學的影響開展研究。相關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
來自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研究室,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Real-time visualization of clustering and intracellular transport of gold nanoparticles by correlative i
蛋白質聚集體的定量測量 起初,蛋白質聚集體處于二聚體水平,此后直徑一路攀升到數十微米,高于這一范圍上部的聚集體通常采用流量式顯微鏡來測量。共振質量測量可應用于低于流式顯微鏡測量范圍的領域,包括那些粒徑在亞微米至幾微米、以及不易通過其他方法評估定量評估測量的粒徑。這也是免疫原性的影響之處,以
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托姆斯克科學中心管理委員會主席謝爾蓋·普薩西耶表示,托姆斯克科學城承諾將于今年年底生產一種基于納米技術、能治愈傷口的新材料。該中心的強度物理學與材料科學研究所、西伯利亞國立醫科綜合大學,以及俄羅斯醫學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托姆斯克科技中心藥理研究所的專家正在共同參與這項新納米
預測和測量蛋白質聚集,是生物制藥配方中的一個重大難題。Lisa Newey-Keane博士描述了一種新型分析方法,可以方便地研究蛋白質的聚集。 由于在藥物研發總體經費支出中,生物分子研究工作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因此分析測試在迅速發展的生物制藥行業受到廣泛關注。這些分子開發不僅成本高昂,而且受到嚴格監
金屬碳化物HER 氫氣是重要的清潔能源,具有來源廣、能量密度高、無污染等優點。電解水制氫是高效、綠色的制氫途徑,但嚴重依賴貴金屬Pt催化劑,亟需發展經濟、高效的非貴金屬電催化劑。過渡金屬碳化物具有類鉑的電子性質和催化行為,是一種潛在的析氫電催化劑。近年來,相關研究工作通過合理的設計策略,調控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