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用1000多公頃的園區收集了13000多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熱帶植物,是我國展示熱帶植物、熱帶花卉、熱帶雨林的最經典景區。 記者佘惠敏 攝 “群山疊疊一豁平,萬木森森樹海行。一江碧水西折東,勾出半島葫蘆型。無霜無雪四季春,不冷不熱神仙境。花開不謝葉常綠,好個植物大本營。” 這是50多年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創建者蔡希陶教授為“葫蘆島”命名時寫下的詩句。 瀾滄江支流羅梭江在彩云之南的土地上劃出了一個葫蘆形半島,中國面積最大、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植物園,就建在葫蘆島上。 這座隸屬于中國科學院的獨立科研機構,從1959年成立至今,用一千多公頃的園區收集了13000多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熱帶植物,是我國展示熱帶植物、熱帶花卉、熱帶雨林的最經典景區。 交流: 為游客科普,給植物摸底 在5A級景區里工作是什么感受?劉光裕的答案是:“很好!”他原本是植物園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就留在這里,成為園區的專職科普......閱讀全文
根據《云南省“萬人計劃”實施辦法(試行)》,經組織推薦、專家評審、各專選主管部門審定、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確認,683人入選云南省“萬人計劃”8個專項,5人獲得科學家工作室,12人獲得人才培養激勵,5人獲得引才伯樂激勵,29人獲得研修訪學支持,現予以公告。公告名單按姓氏筆劃排序,公告時間2019年
6月27日至7月1日, 國際熱帶生物多樣性及基因組學專題研討會(Workshop on Tropical Biodiversity and Genomics)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召開,來自十多個不同國家的三十余名科研人員參加了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歷時五天,
08年中科院院長獎、導師獎、優博論文及各類獎學金揭曉 根據中科院人教局科發人教字〔2008〕192號、194號和26號文件通知,2008年中科院各類獎學金、獎教金和優博論文經各單位評審推薦和中科院研究生院初評,最后中科院人教局組織終審,現結果已全部揭曉。獲獎名單如下: 一、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
版納植物園“十三五”的目標是在總體上達到國際一流植物園水平,為我國熱帶及東南亞周邊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東南亞生物多樣性中心的主要任務可以概括為保護、平臺、人才。 在我國未來的外交戰略重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背
小桐子計劃繁華難現? “小桐子是一種可以在干旱條件下茂盛生長的灌木,其種子可以生產類似于柴油的燃油,但目前人們將其當做綠色金子的期望正在減退——許多人曾把小桐子當做邊際土地上最有潛力的拯救者,一種可以使發展中國家擺脫貧窮并將其帶入一個可持續的、油料供應充足的未來能源植物。” 這段話,
12月6日,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持召開會議,研討景東亞熱帶植物園建設項目有關事宜,省發改委農經處、高技處、社會處、省林業廳、普洱市發改委、林業局、景東縣相關部門和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單位和部門的領導及專家有2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由省發改委農經處李再山處長主持會議,聽取了中
昆明桃的模式標本圖片。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 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組研究員周浙昆、副研究員蘇濤及合作者在英國《科學報告》雜志上發表論文,宣布發現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桃核化石,化石距今約有260萬年,并被命名為昆明桃。昆明桃的發現為桃子起源于中國提供了新的有力證據。
亞熱帶森林分布區的自然環境,既不同于熱帶地區的常年高溫,又有別于溫(寒)帶地區具有歲寒嚴冬。因此,熱帶森林和溫(寒)帶森林被驗證的關于全球溫暖化與森林相互作用的知識和理論,在亞熱帶森林中可能并不適用。并且,在東亞地區亞熱帶常綠林作為一種廣布的原生森林植被類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應。
會 場 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開放研究項目—依托種質資源庫的植物DNA條形碼研究年度進展會議于8月12日至13日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開,其間還舉辦了第二期“植物DNA條形碼技術培訓班”。來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中科院
為推進“一三五”戰略實施,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于2月6日組織召開了2013年發展戰略研討暨“一三五”工作進展評議會。版納植物園領導、科研人員、園林科普、支撐系統和管理部門負責人、研究生代表等10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上,版納植物園黨委書記、副主任李宏偉首先作“學習十八大會議精神,推進創
地質歷史時期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是理解當今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與全球溫度之間關系的重要線索。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森林生態學重點實驗室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學研究組碩士研究生王雨晴在導師周浙昆的指導下與日本千葉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新生代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的7個化石點的水杉葉片化石
星油藤 (Plukenetia volubilis L.)又名美藤果、南美油藤,英文名稱為Sacha Inchi或Inca peanut,為大戟科多年生木質藤本植物,種子含有41–54%的油以及25–27% 的蛋白質。星油藤種子油中的2種人體必需多元不飽和脂肪酸a-亞麻酸(ω-3類,簡稱ALA)
11月8日12日,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科技外事處網絡工作人員前往哀牢山生態站,在原來專線光纜開通的前提下,實現了自動觀測設備數據即時下載與傳輸;將哀牢山生態站與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園部、昆明分部、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及中國科技網的視頻會議系統等進行了連通,完成了調試工作。這標志著哀牢山生態站完成了其
參觀考察野外科學觀測實驗場地 3月18日至19日,中國西南生態系統野外臺站聯盟成立會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召開。會議討論通過了聯盟章程、產生了聯盟科學咨詢委員會和聯盟理事會第一屆組成人員。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院長王慶禮出席聯盟成立會并作了講話。他強調了在西南地區組建生態
圖片來源于網絡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科研人員在緬甸北部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時,發現了木蘭科木蘭屬一新種克欽木蘭。該新種成年個體不超過50株,瀕危等級為極危。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植物分類學》上。 據介紹,木蘭科全球共有大約350種,主要分布于亞洲和南北美洲的熱帶、亞熱帶和溫
科技日報昆明5月7日電 (記者趙漢斌)記者7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成功培育了一批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伯樂樹幼苗,目前長勢良好。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園藝部高級實驗師楊婷婷介紹,2017年11月初,他們在普洱市景東縣進行伯樂
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成功培育了一批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伯樂樹幼苗,目前長勢良好。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園藝部高級實驗師楊婷婷介紹,2017年11月初,他們在普洱市景東縣進行伯樂樹野外分布情況調查時采集了標本和近300粒種子。他們將種子帶回植物園播種處理
5月25日至27日,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CNERN)/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生態站數據集出版與信息共享系統建設培訓班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舉辦。來自全國53個野外臺站、CERN綜合中心、各分中心以及科學院、科技部、農業出版社相關部門共計12
3月8日,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組織,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主任孫衛邦研究員負責的“山茶、杜鵑植物收集與專類園優化”及“中草藥植物資源收集”項目進行了中期評估。生物局、華南植物園、武漢植物園、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
驗收會現場 3月9日,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組織專家對武漢植物園承擔的三期創新“戰略生物資源保存與可持續利用”專項“華中植物收集與專類園景觀優化” 項目以及“財政部戰略生物資源科技支撐運行”專項“華中特色果品資源專類園建設”項目進行了驗收。驗收會由中科院生物局
4月2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承擔的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中亞荒漠特殊生物資源引種收集與保育”正式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洪德元、華南植物園主任黃宏文、武漢植物園、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微生物研究所、自治區林業廳等專家出席項目啟動會議。 新疆生地所副所長管開云研
勐麻6號雌株葉片 勐麻10號雌株葉片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 歷經5年努力,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西雙版納州農業科學研究所共同選育的兩個漢麻新品種——勐麻6號和勐麻10號,日前通過西雙版納品種審定委員會的認定。 據版納植物園段柱標工程師介紹,漢麻是一種古老的經濟作物,通常屬雌雄異株植物,
11月8-11日, “IABG中國植物保育國際會議”在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舉行。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給予我們食物、能源和生機的植物,而人類文明的高速發展以及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開發,使得全球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中國擁有各類植物30,000余種,是
4月8日至11日,中國科學院植物園暨標本館科普網絡委員會2011科普工作年會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召開。來自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及院屬各研究所的六十多位領導和植物園科普工作者參加了此次大會。 院士工作局局長周德進、中國科協科普部部
10月25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與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管理局)第七屆科技合作交流年會在西雙版納布龍州級自然保護區布朗山中心管理站召開。版納園主任陳進、書記李宏偉、副主任曹敏,管理局局長楊松海、副局長劉林云等領導,部門/管理所負責人、科技合作項目負責人等共36人參加會
1月3日,為期4天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建園60周年紀念暨系列學術活動舉行。 版納植物園園主任陳進表示,60年來,版納植物園在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等方面的成果卓著。在國內率先開展民族植物學的研究、建成我國第一個熱帶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11700種植物物種
近日,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云南省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南美油藤中試種植取得重要進展,完成種植面積550畝,植株生長良好,部分植株開花結果。 據介紹,南美油藤是多年生油料植物,可用于食品、保健、制藥、化妝品等方面,可謂熱帶“搖錢樹”。2006年,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親自從秘魯
由中科院發起、國家林業局和住建部共同倡議的中國植物園聯盟6月6日在京成立。聯盟發起了一項“本土物種全覆蓋保護計劃”,旨在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實現對我國本土植物全覆蓋的收集和安全保存。 中國植物園聯盟理事長、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任陳進介紹,我國目前有200多家植物園,但現僅保存
9月5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東亞及太平洋事務處主任Bill Chang先生和中國辦公室主任Emiliy Y.Ashworth女士訪問中科院,就推進美國OTS(Organization of Tropical Studies)和西雙版納植物園(XTBG)在區域性生物多樣性保護
1月10日至14日,芬蘭大使館高級顧問Pirkko Poutiainen女士和Eric Tilman先生一行2人,在云南省環境保護廳對外交流合作處許云華、西雙版納州環境保護局局長胡紹云等人的陪同下,對亞行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示范項目(以下簡稱BCI-XSBN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