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診斷是以核酸作為檢測對象,主要應用于臨床各科的診斷中,如腫瘤、感染、遺傳等各方面,而核酸提取是分子診斷實驗的“第一步”。近年來,磁珠已成為核酸提取過程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磁珠的概念和分類 根據不同的表面處理與標記,可將磁珠分成各種不同的應用類型: TiO2磷酸化多肽富集磁珠 磁珠表面覆蓋有一層TiO2材料,可以選擇性的與磷酸化的氨基酸殘基:絲氨酸(Ser)、酪氨酸(Tyr)、蘇氨酸(Thr)結合,而與酸性的氨基酸殘基的非特異性結合最小。與傳統的IMAC技術相比,其靈敏度提高了1000倍,富集后磷酸化蛋白的質譜檢出限達100 fmol。 谷胱甘肽(GSH)磁珠 該磁珠表面包被有瓊脂糖,并偶聯有谷胱甘肽,可以特異性的與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結合,因而可用于純化帶有GST標簽的重組蛋白。TALON"磁珠。TALON磁珠的原理是基于采用Co離子的固定化金屬離子親和技術(IMAC),可......閱讀全文
分子診斷是以核酸作為檢測對象,主要應用于臨床各科的診斷中,如腫瘤、感染、遺傳等各方面,而核酸提取是分子診斷實驗的“第一步”。近年來,磁珠已成為核酸提取過程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磁珠的概念和分類 根據不同的表面處理與標記,可將磁珠分成各種不同的應用類型: TiO2磷酸化多肽富集磁
磁珠法核酸提取過程:1、裂解取抗凝全血到1.5mLEP管中,加入BufferA、BufferB,混合均勻。然后把EP管置于恒溫水箱中溫育15~20min。2、結合 將EP管從溫育設備中取出,離心后取上清,加入振蕩混勻的磁珠結合液,顛倒混勻。將
磁珠法核酸提取過程:1、裂解取抗凝全血到1.5mLEP管中,加入BufferA、BufferB,混合均勻。然后把EP管置于恒溫水箱中溫育15~20min。2、結合 將EP管從溫育設備中取出,離心后取上清,加入振蕩混勻的磁珠結合液,顛倒混勻。將
磁珠法核酸提取過程:1、裂解取抗凝全血到1.5mLEP管中,加入BufferA、BufferB,混合均勻。然后把EP管置于恒溫水箱中溫育15~20min。2、結合 將EP管從溫育設備中取出,離心后取上清,加入振蕩混勻的磁珠結合液,顛倒混勻。將
引言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以核酸雜交、核酸擴增及核酸序列分析為代表的分子診斷和檢測技術在諸多領域中日益凸顯出至關重要的作用。核酸提取作為分子診斷實驗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其獲得的核酸質量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下游分子生物學試驗的成敗。 1、核酸提取傳統方法 自1869年核酸被首次發現
磁珠法核酸提取過程:1、裂解取抗凝全血到1.5mLEP管中,加入BufferA、BufferB,混合均勻。然后把EP管置于恒溫水箱中溫育15~20min。2、結合 將EP管從溫育設備中取出,離心后取上清,加入振蕩混勻的磁珠結合液,顛倒混勻。將
人類對核酸物質的了解始于1869年,這一年Friederich Miescher從白細胞的細胞核中分離出一種他稱之為“核素”的化學物質,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目的地提取細胞內的核物質,然而當時采用的方法十分簡單,僅僅是通過改變溶液的酸堿度,核酸便從酸性溶液中沉淀出來。這也是最早對核酸性質的描述,
核酸是現代生物醫學研究中非常關鍵的研究課題,其包括核酸的結構以及核酸的功能。但是在無論做什么研究,diyi步必須對核酸進行分離與純化。 在以前傳統的分離技術中是沉淀,離心等分離過程,他們具有好多不足之處,方法繁瑣,浪費時間而且結果收率低,是一個認為操作的過程,而現在運用磁珠法進行核酸提取,
核酸提取磁珠又稱為DNA提取磁珠,RNA提取磁珠,硅基磁珠,是生物磁珠的一種,其原理是采用穩定的高分子材料作為分離載體,引入磁性,再偶聯上配基,形成含有磁性粒子的高分子微球。核酸提取磁珠適用于各類生物檢材的DNA、RNA提取,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植物、動物、全血、血清、口腔拭子、唾液、干血片、細菌、
磁珠法是通過裂解液裂解細胞組織樣本,從樣本中游離出來的核酸分子被特異的吸附到磁性顆粒表面,蛋白質等雜質不被吸附而留在溶液中。利用磁棒吸附攜帶核酸的磁珠移動至不同的試劑槽內,通過反復快速攪拌、混勻液體,經過細胞裂解、核酸吸附、洗滌與洗脫等步驟,最終得到純凈的核酸。 目前基本都是預封裝試劑盒,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