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發布的《我國自殺狀況及其對策》報告顯示,中國是世界上自殺人數最多的國家,全世界每年大約有100萬人死于自殺,其中超過1/4為中國人。中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自殺是中國總人口的第5位死因,是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在自殺者中,80%的人患有抑郁癥。這后一個數字說明,中國自殺者大多是由重度抑郁引發的。一個嚴重的現實是,中國每年有20多萬人因重度抑郁而自殺。 抑郁的分級和后果 抑郁最通俗的解釋就是不高興或很不高興,情緒低落,心情不好或惡劣。但是,這種心情不好并非一時半會兒,而是長期的,這是區分正常人心情不好與抑郁的重要標準。如果一個人長期悶悶不樂、無愉快感,對任何事情沒有興趣,甚至痛不欲生、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就基本可以判斷患有抑郁癥。 根據抑郁癥表現的情況可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如果以量化來分析,則抑郁自評量表(SDS)的得分是劃分輕度、中度和重度......閱讀全文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人人都希望有令自己滿意的性格。據美國媒體報道稱,美國有一女子天生“無所畏懼”,美國艾奧瓦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對這名被稱為“SM”的女性有超過15年的研究。他們發現,“SM”患有一種罕見的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類脂蛋白沉積癥,這種病讓她大腦中負責恐懼的杏仁體不起作用。即使別人
情感障礙(例如焦慮和抑郁)在全球范圍內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往往給病人造成心理和生活上的諸多困擾和障礙,嚴重者更會表現出自殺傾向。因此,研究情感障礙的機理顯得尤為迫切。情感障礙具有較強的遺傳性。早前的研究已經發現,在高加索人(也稱白種人) 中,編碼5-羥色胺轉運體蛋白的5-HTTLPR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仇子龍研究員題為“Deciphering MECP2-associated disorders: disrupted circuits and the h
慢性應激與抑郁癥發病機理研究進展摘 要: 慢性應激生活事件是導致抑郁癥的危險因素。慢性不可預測應激( CUS) 能夠誘導類似抑郁的行為,包括被動的行為應對、快感缺乏、以及許多其他情感上、認知上的行為癥狀。同時,慢性應激也表現出對成年海馬神經的負面調控,應激可以使成年海馬神經的細胞增殖降低,重癥抑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浙江大學—多倫多大學遺傳學與基因組醫學聯合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條參與抑郁癥發病的新神經環路并揭示了大麻治療抑郁癥的新機制。 抑郁癥是一種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目前我們對抑郁癥的病理機制仍然知之甚少。臨床上對于抑郁癥的診斷
CRISPR應用廣泛,其中一種叫做CRISPRi的方法利用了無酶活性的Cas9 (dCas9)融合KRAB轉錄抑制結構域,CRISPRi不切割靶基因,而是在dCas9靶向轉錄起始位點(TSS)時降低靶基因的表達。利用測序來讀取sgRNA的相對富集/或耗竭,這一技術也被應用于全基因組范圍內調查基
北京時間1月15日凌晨,李曉明教授團隊在Nature Medicin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Cannabinoid CB1 receptors in the amygdalar cholecystokinin glutamatergic afferents to nucleus accumbens m
抗抑郁實驗相關-老藥新用: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及其機制研究[摘要] 氯胺酮是一種非選 擇 性 N-甲 基-D-天 門 冬 氨 酸( NMDA) 受體拮抗劑,常作為全身麻醉藥用于臨床。近年來研究發現,氯胺酮具有快速、有效、持久的抗抑郁作用,該作用可能與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興奮性神經遞激質、AMPA
大腦外層相對較薄、折疊的“灰質”層,對思考、信息處理、記憶和注意力至關重要。此前科學家懷疑大腦皮層表面積和厚度的遺傳基礎與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孤獨癥等多種精神特征有關,但目前還未得到太多證據。 十年前,為尋找200多個基因組區域和300多個影響大腦皮
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團隊發現了一條參與抑郁癥發病的新神經環路并揭示了大麻治療抑郁癥的新機制,從而加深了對抑郁癥發病機理的認識,為抑郁癥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分子靶點。相關成果1月15日發表于《自然—醫學》雜志。 李曉明團隊關注的是一個叫作杏仁核的腦區。杏仁核位于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中,因形狀酷
即將過去2018年,中國大陸學者在神經科學的基礎、臨床及技術方法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單位或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即CNS發表以神經科學為主體的研究論文共計19篇。其中,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和最
近日,韓國偶像演員崔雪莉抑郁自殺身亡的消息被刷屏。網民在痛惜偶像離世的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了抑郁癥的恐怖。抑郁癥患者就像是陽光下的泡沫,輕輕一碰便幻滅了。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目前全球至少有3.5億名抑郁癥患者。在中國,抑郁人群已達到 9000 萬,平均每 11 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抑郁
隨著“冰桶挑戰”在互聯網上風行,許多人第一次聽說了漸凍人,以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ALS)”這個佶屈聱牙的病名。這種怪病也引起了許多疑問,在此就把相關答案總結一二。 漸凍人到底是種什么病? ALS,又稱MND,也就是“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ALS
近日,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負責的研究團隊從動物實驗證實,多做運動確實可以有效防治抑郁。該研究成果登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 “運動會刺激大腦內的脂聯素增加,增強大腦內海馬區的神經形成,從而調節情緒,緩解抑郁。”蘇國輝解釋說。 脂聯素ADN是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
節律紊亂克隆猴寶寶。中科院神經所供圖 還記得去年萌翻了全世界的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嗎?最近,兩個姐妹有了五個“小兄弟”。 不過,跟它們的“姐姐”不同,這五只小克隆猴身上所肩負的使命要更加特殊一些,它們將為揭開人類健康的未解之謎作出貢獻。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
近日,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發布了一份關于抑郁和冠心病的立場文件(position paper),對冠心病共病抑郁的流行病學、機制、評估、治療等進行了探討。美國密歇根大學Melvyn Rubenfire教授對該立場文件的要點進行了總結。 雖然美國的一些專家認為抑郁是心血管疾病(CVD)的一個
摘要:探討甘草治療抑郁癥的特點。查閱近年來關于中藥甘草治療抑郁癥的相關文獻,從甘草抗抑郁活性成分及其在中藥復方中的應用等方而分析甘草治療抑郁癥的特點。甘草治療抑郁癥應用廣泛,在改善動物行為學和生化指標上都有良好的療效,其機制主要涉及調節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及其受體、改善下丘腦一重;體習腎上腺(HPA)
[導讀]美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甚至能預測一個人最可能在一天中的什么時候死亡。 美國科學家聲稱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不僅能夠確定你能否成為一個早起的人,而且能夠將你可能去世的時間預測到上午還是下午。這種特別基因控制著人體生理節律,或許是當人接近死亡的時候,身體會還原到一種更加自然的
賓夕法尼亞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當小鼠建立新記憶時,大腦內一個關鍵代謝酶直接作用于神經元細胞核基因的表達和關閉。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于近期的《Nature》雜志。 這種酶被稱為乙酰輔酶A合成酶(acetyl-CoA synthetase 2,ACSS2),小鼠學習后,這個酶參與了組蛋白的乙酰化,
摘 要 圍繞學習、記憶、情緒及應激等心理因素與復發的關系,應用阿片類物質心理依賴研究條件性位置偏愛,條件性位置厭惡,Morris 水迷宮量化覓藥動機模型,行為及條件性行為敏感化等多種動物行為模型,從情緒相關學習、記憶在成癮行為中的作用,不同神經核團與神經遞質系統活動性的改變,應激相關因素易化
得知自己的基因檢測結果后,吳峰(化名)如釋重負。過去,他一直活在父親抑郁癥遺傳基因的陰影下,甚至擔心自己的社交能力有問題。“擔心自己是生下來就被詛咒的人”。 直到他向一個小試管里吐了2毫升唾液,20天后拿到了自己的基因檢測結果。“不易焦慮,偶爾抑郁,特別外向,宜人性高,盡責性高,共情性強。”1
近年來,肥胖已經開始取代傳統問題(如傳染性疾病和營養不良),成為了公眾健康最大的威脅之一。營養攝入調控方面的研究也逐漸發現了遺傳學和環境因素對胃口的影響,還有一些關鍵信號通路被發現參與了代謝綜合癥,科學家們開始了解禁食和限制熱量的保護性作用。 近期Cell出版社推出專題:You Gonna
因為又一個年輕生命選擇了這種方式離開人世,抑郁癥又再次抓住了公眾的眼球,此前三毛,阮玲玉等人的離去,還有許多身邊人的真實故事,已經不斷的說明了這種疾病正如感冒一樣普遍。世衛組織公布的數據表明全世界抑郁癥患者達3.5億人,其中每年因為這一疾病而自殺的死亡人數更是高達上百萬。 更為關鍵的是不少人將
因為又一個年輕生命選擇了這種方式離開人世,抑郁癥又再次抓住了公眾的眼球,此前三毛,阮玲玉等人的離去,還有許多身邊人的真實故事,已經不斷的說明了這種疾病正如感冒一樣普遍。世衛組織公布的數據表明全世界抑郁癥患者達3.5億人,其中每年因為這一疾病而自殺的死亡人數更是高達上百萬。 更為關鍵的是不少人將
從博弈游戲到商業競爭,你的每一個決定和策略都關系到最終的成敗,而這些行為都受到基因的控制。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多巴胺調控通路中的基因突變會影響人們的策略性行為。 加州大學、Illinois大學的研究人員讓志愿者參與一個簡單的博弈游戲,結果發現志愿者的行為受到了特定基因突變的影響。這項研究于六月十
雖然情緒與基因相關,但是如果將壞情緒都歸結到基因頭上,未免偏頗。因為基因對于情緒的影響并不如環境帶來的影響大。 情緒的好壞與什么有關?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快樂或者沮喪時,首先想到的是發生了什么事,讓他/她的情緒有如此大的起伏。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情緒不僅與環境有關,而且與基因也有關聯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10月18日報道,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極有可能在抑郁癥發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因,以其作為基因標靶或將為未來抗抑郁癥藥物的研發提供一條新思路。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10月17日出版的《自然?醫學》雜志上。 負責該研究的耶魯大學精神病學和藥理學教授羅納德?杜馬
隨著生活壓力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人群患上了心理疾病,重度抑郁癥(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就是一類常見的情緒障礙疾病。目前已經不少藥物用于治療這種疾病,但是不同患者對于藥物的反應卻不盡相同,個體間的差異會對治療效果產生很大影響。在6月8日出版的Nature Me
在壓力山大的時候,你是一蹶不振陷入抑郁,還是會很快走出陰霾?本期《Natur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在壓力下復原的心理韌性(resilience)取決于大腦中的一種蛋白。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的這項研究挑戰了人們之前對抑郁癥的認識,為治療這種疾病帶
在全球范圍內,抑郁癥每年影響超過3億人。每年有近80萬患者死于自殺,是15至29歲之間的第二大死亡原因。除此之外,抑郁癥摧毀了數以千萬計的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盡管環境因素在許多例抑郁癥中起作用,但遺傳學也是至關重要的。 現在,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了一個特定的基因是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