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慢性感染的細菌能破壞免疫應答,在宿主體內生存并繁殖,長期潛伏并可能引發致命的并發癥,但人們對其中的致病機制還知之甚少。Bartonella細菌能在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在內)體內引發慢性感染,病菌主要通過跳蚤和虱子等節肢動物傳染,也能通過組織傷口傳染(如貓的抓傷)。 引人注目的是,這種細菌能引發血管增生性腫瘤,類似免疫缺陷患者的Kaposi"s肉瘤(如AIDS患者、接受極端治療的癌癥患者和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炎癥部位會持續慢性感染,并將細菌傳播到新的宿主。 Turku 大學的生物學家Arto Pulliainen發現了Bartonella細菌致病的新機制,文章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志上。研究發現Bartonella henselae能將BepA蛋白注入血管內皮細胞,而這一蛋白通過一種新機制操控宿主細胞的cAM......閱讀全文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流感是歷史上造成人類死亡最多的疾病之一,研究發現約90%的死因是繼發細菌性肺炎。雖然流感病毒繼發的肺部細菌感染現象被人們廣泛關注,但其分子機制仍不清楚。為了控制流感爆發引起細菌性肺炎而造成的死亡,了解其機制是重要的前提。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王北難課題組最近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
流感是歷史上造成人類死亡最多的疾病之一,而其中約90%的死亡病例的死因是繼發細菌性肺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王北難課題組日前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最新研究結果,揭示了病毒和細菌與宿主在致病機制中的相互關系,以及流感病毒與細菌性肺炎相關的分子機制,為預防細菌性肺炎和控制流感死亡率提供了不同的角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艱難梭菌是已知會引起腹瀉等腸道紊亂的病原菌。在西方國家,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病例的流行已逐漸嚴重,僅在美國,每年報告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29,000例。 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生物學家正在從新開發的普通果蠅模型中尋找艱難梭菌感染的機制,以幫助開發對抗病原體的新療法。他們相關結果發表在《i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如何利用特殊模型來助力多種疾病的研究,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es.wikipedia.org 【1】bioRxiv:特殊模型有望幫助預測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藥物靶點 doi:10.1101/2020.02.26.961938 近日,一篇發表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如何利用特殊模型來助力多種疾病的研究,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es.wikipedia.org 【1】bioRxiv:特殊模型有望幫助預測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藥物靶點 doi:10.1101/2020.02.26.961938 近日,一篇發表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共計102項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領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篇,Nature 發表了45篇,
在NSFC-廣東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下,中山大學海洋學院教授何建國項目組完成3個脊椎動物虹彩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的測定和分析。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虹彩病毒的一個新屬,并找到該病毒里3個與魚類免疫信號傳導系統相互作用的基因。 在鱖魚、石斑魚、大黃魚等多種海淡水養殖魚類中頻繁流行,對鱖魚(
導讀: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高脂飲食的攝入是導致全世界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人群數量激增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腸道菌群對宿主代謝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環境與宿主自身因素結合顯著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比例及多樣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作為重要的串聯因素調節
封面:XVIVO Scientific Animation 【1】封面故事: 使用電鏡在原子級別創造材料 doi: 10.1038/539485a 隨著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 (STEM) 技術的進步,人們即將實現在原子級別、從零開始創造材料。在本周《自然》的一篇評論文章中,Sergei Kali
黃單胞菌是一類能夠侵染水稻、小麥、番茄以及十字花科等多種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的病原細菌。水稻黃單胞菌侵染水稻造成的白葉枯病是水稻最主要的細菌性病害之一,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病原細菌通過三型分泌系統分泌許多效應子進入植物細胞內,操控植物細胞內的免疫信號傳導以及其他多種細胞生物學過程(如干
什么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Coronavirus)是一種有包膜(或囊膜)的正鏈線性RNA病毒,也是一種最大的RNA病毒。冠狀病毒屬于網巢病毒目。我們通常說的冠狀病毒是冠狀病毒科的兩個亞科之一。該亞科包括甲、乙、丙、丁(α,β,γ和δ )四個屬。 冠狀病毒的包膜是由雙層脂質和跨膜蛋白組成。病毒的
301 81201256 牛辰 復旦大學 絲/蘇氨酸蛋白激酶Stk調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毒力的分子機制研究 H1901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3 2013-1-1 2015-12-31 302 81201277 毛日成 復旦大學 干擾素刺激基因MS4A4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機制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日前發布了《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0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是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對我國未來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帶動性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主要支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和重
2016年2月14日/生物谷BIOON/--近期塞卡病毒在赤道附近國家開始大肆傳播,引起了非常多的新生兒出現“小頭癥”。雖然這個病毒對于成人來說癥狀非常輕微,然而對于非常脆弱的孕婦和新生兒而言,簡直像噩夢一樣的存在。近兩年來,僅僅巴西一國,就出現了超過兩千例由塞卡病毒引起的小頭癥。這些年來,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