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會期間,大會主席、中國生物材料委員會主席、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理事長、四川大學張興棟院士接受了中央電視臺記者專訪,暢談了中國生物材料行業現狀,展望了未來廣闊發展前景。 談生物材料行業在世界 張興棟院士指出,生物材料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前沿科學。“自90年代后期以來,世界生物材料科學和技術迅速發展,全球的生物醫用材料和醫療器械市場以每年13%的速度快速增長。即使在當今全球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生物材料和醫療器械仍是少數幾個保持高增長的朝陽產業之一,充分體現了生物材料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他說,“因全球人口老齡化,病人低齡化,以及二次修復手術量的增大,全球的生物材料和醫療器械的手術量和市場在今后10-15年,預計仍會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 談生物材料行業在中國 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會在中國生物材料研發前沿陣地成都召開,標志著中國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已經成功登上國際舞臺......閱讀全文
分析百科網訊 今日,自然資源部發布關于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涉及了傳統海洋產業的改造升級、海洋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海洋服務業提升、重大涉海基礎設施建設和海洋經濟綠色發展。 其中海洋新興產業包含了深遠海資源開發工程裝備制造、游艇裝備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裝備、海水淡化裝備、海洋環保(監測
有世界生物材料領域“奧運會”之稱的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會今天(6月1日)在成都舉行,這是該大會創辦32年來首度在中國舉辦。在5天的會期中,來自57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專家學者將以“新型生物材料及其與再生醫學交叉的前沿”為主題,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研討,推動生物材料的研究和應用。 第九次
10月30日,英國研究理事會(RCUK)中國代表處成立典禮在北京舉行,多位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卓有建樹的英國著名科學家親臨北京表示祝賀。盡管英國在許多領域的科學研究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與會學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紛紛表示,“難事不少”。 英國研究理事會中國代表處10月30日在北京成立。本報記者
材料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人類生產生活的需求也成為材料不斷發展的動力。材料是什么?它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實現強國夢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材料科學與技術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兩院院士師昌緒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不久前,在中國科技館,這位年逾九十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在第四屆中國工業生物技術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勝利就生物煉制與生物經濟的相關問題接受了《科學時報》記者的采訪。 本世紀末會形成生物經濟 記者:生物經濟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 楊勝利:上個世紀9
國內醫療設備生產企業要適應國際開發和生產理念的變革,樹立專業化協作和國際擇優配套理念。在產品的設計、試驗、開發、制造、測試銷售和售后服務的整個鏈條中,充分發揮全球性多元化優勢,重新確定企業的定位,配置企業的各種資源
7月25日,中國科學院學部主辦的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全國各地近百位專家學者,以“代謝科學驅動人類未來”為主題,以20多個精彩的戰略報告結合4場圓桌會議討論,充分展示了代謝科學的集聚式布局在未來生命科學中的理論創新和高端生物產業創新發展中所處的關鍵地位,增進了對代謝科學體系建設的深
7月25日,中國科學院學部主辦的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全國各地近百位專家學者,以“代謝科學驅動人類未來”為主題,以20多個精彩的戰略報告結合4場圓桌會議討論,充分展示了代謝科學的集聚式布局在未來生命科學中的理論創新和高端生物產業創新發展中所處的關鍵地位,增進了對代謝科學體系建設的深度
骨骼雖為人體最大的組織器官,卻最容易引起缺損。在我國,每年因骨折、骨腫瘤等骨科疾病造成骨缺損或功能障礙的患者就超過300萬人。隨著納米與生物技術在醫用材料領域的不斷滲透,患者看到了“斷骨再生”的曙光。 從高分辨電子顯微鏡和原子力放大鏡分析,人體骨骼有一套非常精巧的結構:一束束膠原
我國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國,每年因創傷、疾病、遺傳、衰老等原因造成的組織/器官缺損或功能障礙人數也位居各國之首。修復創傷、組織再生甚至器官再生,一直是生物領域科學家努力攻克的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來到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試圖一探人體組織再生的奧秘。 “近年來,再生醫學的發展為創傷修復與
羅元明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蛋白質組學研究平臺負責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糖蛋白質組學、修飾組學及生物醫藥產業化工藝研發。作為一名技術支撐平臺的正高級工程師,他開拓性地建立了資源室蛋白質組學研究平臺,同時也是微生物所首個專業技術平臺。 十
業內人士認為,21世紀是化石能源逐漸向可再生清潔能源轉型的世紀。除傳統的水能外,新興的可再生能源中一馬當先的是生物質能。中國是生物質資源的大國富國,且生物質能源技術成熟,可與農業現代化、綠色城市化、生態環保建設和發展循環經濟、減少油氣對外依存度等協同推進 生物質能專業論壇于日前在京召開,業內眾
站在全球材料科學之巔的美國,納米材料和生物材料的研究自然也是全球領先。 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全球頂尖學府均擁有眾多的納米工程與技術、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室,如麻省理工學院就擁有44個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所/研究室。 在剛剛結束的2013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中,邁克爾·萊維特和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與華蘭生物工程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蛋白質與多肽藥物聯合實驗室,共同研發蛋白質與多肽藥物,推進我國創新型生物大分子藥物、新型疫苗的研發和產業化。 此前,以血液制品和疫苗為主打產品的華蘭生物工程公司,與中科院過程所、上海巴斯德所等多個研究所已有合作,并和中科院
2015年10月12日,國際著名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同時在線發表了首都醫科大學李曉光、同濟大學孫毅課題組合作的題為《神經營養因子3-殼聚糖通過誘發大鼠內源性神經新生修復受損脊髓功能》 (NT3-chitosan elicits robust endogenous neurogene
日前,蘇州貝克曼庫爾特實驗系統(蘇州)有限公司葡萄糖氧化酶等4批生物醫藥特殊物品,經蘇州檢驗檢疫局符合性檢測順利入境。檢測周期僅4個工作日,費用不到300元。這得益于蘇州局在全國率先開展的入出境特殊物品符合性檢測方法的實施,極大提升了衛生檢疫審批、查驗和監管的有效性,特殊物品入出境由此駛上了快車
從日前在天津舉行的"2007國際生物經濟大會"上獲悉,中國將陸續建立健全一批高質量的基地,為發展生物技術提供平臺。 一是重點建設好10~1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瞄準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發展國際前沿問題,在我國研究開發能力已經處于或接近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以及國家特別需要的學科,重點建
碳納米紙是以碳納米材料(碳納米管、碳納米纖維和石墨烯等)為主制成的紙狀材料。199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Richard Smalley首次合成了碳納米紙——buckypaper(巴基紙)。此后,比表面積遠大于碳纖維紙,有著良好的導電導熱性、透氣透液性和化學穩定性的碳納米紙,逐漸走入了人們
深圳生物材料產業規模達百億元,并在血管系統材料上擁有不少優勢。這是記者從昨日在深召開的中國生物材料學會2013年大會上獲悉的。 目前,深圳生物材料產業規模達百億元,并在血管系統材料上擁有不少優勢。這是記者從昨日在深召開的中國生物材料學會2013年大會上獲悉的。 據了解,深圳是首批國家生物
目前,深圳全市有從事生物醫用材料生產企業100多家,目前,深圳醫療器械產業規模達600億元,其中,生物材料產業規模達100億元,同時,深圳在心血管系統材料上有優勢。 “中國生物材料學會2013年大會”21日在深圳開幕,結合目前生物材料領域兩大熱點——生物醫學材料和生物降解材料,大會特設“生物新
11月3日上午,鹽城海嘉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原江蘇森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為彪等一行人來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所副所長劉雙江等參加了會議。 劉雙江首先介紹了微生物所的基本情況,并從國家、中國科學院及地方政策的角度,闡述了微生物所面向國內需求、致力于國家及地方經濟建設的發展方針。
(三)先進高分子材料 特種橡膠。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并舉,走精細化、系列化路線,大力開發新產品、新牌號,改善產品質量,努力擴大規模,力爭到2015年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70%。擴大丁基橡膠(IIR)、丁腈橡膠(NBR)、乙丙橡膠(EPR)、異戊橡膠(IR)、聚氨酯橡膠、氟橡膠及相關彈性體等生產
合作項目172項、培養人才174名、發表論文905篇……日前,中國科學院公布了中科院與香港地區聯合實驗室第五次(2013—2017年)評估工作的相關評估結果。 在參與評估的聯合實驗室中,香港方面,香港中文大學與中科院合作的實驗室數量最多;中科院方面,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香港合作的實驗室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閔恩澤先生是我國德高望重的著名科學家,也是中國石油石化科技界的泰斗、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為培養年輕一代科學與創新精神,促進我國生物質能源、生物基化工與材料等能源化工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開發,閔
隨著陜西省實施統籌科技資源創新工程的不斷深入,全省重點實驗室積極參與全省重大項目建設,開展產學研合作,為陜西乃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發揮學科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陜西省作物雜種優勢研究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圍繞陜西省現代農業發展和重大農業科技攻關需求,小麥玉米新品種增產
生物材料的發展綜合體現了材料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個領域科學與工程技術的水平。同時,生物再生材料產業作為材料科學、生物技術、臨床醫學的前沿和重點發展領域,以及整個生物醫學工程的基礎,已發展為整個經濟體系中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 一、定義與分類 生物醫用材料是一類用于診斷、治療、修復、替換人體組織
8月24日,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召開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驗收大會暨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先進院院長樊建平與廣東省科技廳副巡視員周木堂共同為醫藥所揭牌。成立儀式由先進院副院長許建國主持。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以下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引進了德國徠卡DM2500M萬能研究顯微鏡,該顯微鏡具備明場,高性能暗場,高性能偏光,微分干涉等強大功能,配備了世界最大口徑的德國LEICA 和諧型物鏡。這一采購,使實驗室的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研究得到了世界頂級顯微鏡的裝備保障。
7月21日,2014中國(寧波)生物材料與醫療器械國際研討會暨中科院寧波工研院慈溪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美敦力聯合研究中心簽約儀式舉行。寧波市副市長陳仲朝、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浙江省科技廳副廳長曹新安、寧波市政府副秘書長陳炳榮、中科院寧波工研院院長崔平、寧波市科技局副局長何曉南、慈溪市
3D打印是現在非常熱門的一種技術,它在醫療行業也有廣泛前景。 現今3D打印技術正如火如荼的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特別是在醫藥領域的發展可圈可點。最大的優勢就是3D打印技術可以依據病患的特點和要求真正實現個性化制造,成為輔助精準醫療的有力手段。 3D打印藥丸 去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