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人類疫苗研究所(DHVI)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研究人員清除了開發HIV疫苗的主要障礙,并在動物模型中證明,短期的抗體可以被誘導增殖成為對抗病毒的戰斗力量。該發現于近日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 DHVI主任、共同作者BartonF. Haynes博士說:“我們沒有HIV疫苗的原因是免疫系統不想產生中和病毒所需的那種抗體。這項研究是概念證明,我們可以設計免疫系統來創造可以制造正確抗體的環境。” HIV疫苗難以開發一個問題在于免疫系統,它會將某些廣泛中和抗體(bnAbs)識別為危險并關閉其生產;另一個問題是中和抗體需要罕見的基因組成變化,而這種變化在關鍵的B細胞多樣化過程中很少發生。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追蹤了相關的突變,然后設計了一種HIV蛋白,靶向病毒被膜的V3聚糖區域,能夠優先與具有不太可能但必要的突變的抗體結合。利用表達人中和抗體前體的小鼠模型,研究人員證明了它們的免疫原確實可以誘使B細胞譜系發生不可能的突變,從......閱讀全文
1. Nat Med:利用特殊藥物偽裝T細胞可抑制HIV的傳播 刊登在國際著名雜志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埃默里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利用阻斷T細胞向腸道運輸的抗體來“偽裝”免疫細胞或許實現在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HIV感染模型中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相關研究就可
距離首例艾滋病患者被發現并記錄在案已經過去近35年。三十多年間,全球感染HIV病毒的人數超7100萬,其中死亡人數達到3400萬。但是欣慰的是,隨著生命科學、醫療體系的進步,艾滋病已經從無藥可治的絕癥轉變為有藥可控的慢性疾病。 不過,艾滋病的治療領域仍然存在很多挑戰,且距離根治還有很長的距離。
轉眼間11月份已經接近尾聲了,這個月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一下呢?小編根據本月新聞的類型、熱度和研究領域篩選出了本月的重磅級研究Top10,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 Metabol:重新定向心臟病藥物來靶向清除癌細胞 doi:10.1038/s42255-019-0122-z
本期為大家帶來2019年8月Science子刊重磅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喜歡。 【1】Science子刊:新研究揭示阿爾茨海默病中的內體運輸缺陷的真正元兇 DOI:10.1126/scitranslmed.aaz0730 罕見的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familial Alzheimer
疾病模型,作為各種疾病的替代物,在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及機制、藥物篩選及開發、藥物藥效及作用機制等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建立和人類疾病狀態相當的疾病膜型并不容易,各種模式動物在基因水平、生活習慣、體內微生物組成等方面都與人類有著相當大的差別,而疾病模型與真實疾病接近程度決定了我們的疾病
誘導保護性的廣泛中和抗體(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bNAb)產生是成功接種疫苗的關鍵策略。然而,對于許多重要的全球性疾病,如艾滋病和流感,人們尚未實現高效的疫苗接種。 一種開發新疫苗的策略專注于鑒定出病原體上的特定脆弱靶標,疫苗誘導出的保護性抗體應當能夠靶
過去一年從基因編輯到眼組織修復等領域,我們目睹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以下便是2016年部分令人激動的研究報道: 基因治療:更精準 精準的基因組編輯將允許我們對一系列難治且有抗性的疾病進行治療,來自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的研究(Nature 528, 490-495,2016)讓我們離高度特異性的核
膠質母細胞瘤的可能的聯合療法 一對研究發現,與僅抑制血管生成素-2(Ang-2)或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相比,同時抑制膠質母細胞瘤小鼠模型的血管生成素-2(Ang-2)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路徑,與腫瘤生長減緩、血管正常化增強以及生存延長有關聯,而且這種聯合療法與表現出一種抗腫瘤
近期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對應的病毒為SARS-CoV-2)突出了開發有效治療方法的重要性。在近期的公眾號中,我們向大家介紹了“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韋的工作機制[1],在此,我們結合疫苗、血清、多肽和單抗的研究案例,向大家繼續介紹靶向病毒的大分子治療和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如何推動下
George Church:分子技術專家,DNA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哈佛醫學院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他于1985年參與到人類基因組計劃,也是這個計劃的負責人。他發明的新方法開創了個人基因組研究的時代。基于他發明的直接基因組測序的方法,自動測序軟件被成功開發,并在1994年第一次
北京時間今晨,美國《時代》周刊“2009年度十佳”盤點出爐,涉及新聞、政治、科學、藝術、娛樂、商業、科技、體育、流行文化9大領域共50類500項“年度十佳”。 在各種年終盤點中,醫學發現是人們最關注的焦點之一,在《時代》評出的2009年度“十大醫學突破”中,在美國掀起軒然大波的“乳房X光造
前言 病毒是專性的細胞內寄生,需要在宿主內復制,并促進它們傳播到其他地方。在人類中,大多數臨床相關感染來自其他動物,這一過程仍在繼續。最近的例子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ZIKA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 病毒感染很少是直接致命的,即使它們對單個細胞具有高
在慶祝SCIENCE創刊125周年之際,該刊雜志社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發表在7月1日出版的專輯上。在今后1/4個世紀的時間里,人們將致力于研究解決這些問題。這125個問題如下(前25個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問題): 1宇宙由什么構成? 2意識的生物學基礎是什么? 3為什么人類基因
NK細胞對小鼠和人類CMV的抗性很重要,可能對HIV、流感病毒和埃博拉病毒也很重要 。通過殺死CD4T細胞和間接調節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 L)反應,NK細胞也可以控制對病毒適應性免疫反應。NKT細胞可能對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提供一些抗原特異性的天然免疫保護。幾類天然宿主蛋白在抗病毒防御中起
基因療法以其“一次給藥,終身受益”的優勢越來越受到醫療市場的青睞。截至目前,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及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NMPA)等機構至少已批準13種基因治療產品上市,同時還有2500多項細胞和基因治療正在進行臨床試驗。2019年8月,國際頂級期刊《新
基因療法以其“一次給藥,終身受益”的優勢越來越受到醫療市場的青睞。截至目前,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及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NMPA)等機構至少已批準13種基因治療產品上市,同時還有2500多項細胞和基因治療正在進行臨床試驗。2019年8月,國際頂級期刊《新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
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2019年8月Nature子刊的亮點研究,分享給大家一起學習進步,希望讀者朋友們喜歡。 【1】Nat Commun:重復精液暴露促進宿主對HIV感染產生抵抗力,只是誰敢嘗試呢? DOI:10.1038/s41467-019-11814-5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精液僅能作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在科學研究道路上,科學家們常常會有一些不經意、讓他們眼前為之一亮重要研究發現,而這些研究結果都是他們首次闡明或發現的,本文中,小編就對這些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1】Nature:重磅!解碼人體免疫系統!首次對人體免疫系統進行全面測序 doi:10.1038/s41586-01
時光總是匆匆而逝,12月份已經開始,2017年也已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8年,2017年三大國際著名雜志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舊刊登了很多突破性耐人尋味的研究,本文中小編首先對2017年Science雜志發表的重磅級亮點研究進行盤點,分享給大家!與各位一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 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 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年來,醫學科技創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深深的足跡,為人民健康護航途中的每一次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2019年10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開發出光學混合篩選技術,可在幾天內篩選人細胞中的數千個基因 doi:10.1016/j.cell.2019.09.016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布羅德研究所的研
經過1500位左右的讀者投票,最后iNature編輯部得到了2019年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大進展,其中結構有2項,植物3項,生物機理研究4項,新方法/技術/動物模型6項,生物醫學5項。 結構:顏寧團隊Cav通道結構,這些結構為未來針對Cav通道病的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饒子和
大家看世界衛生組織對惡性血液病的分類,可以了解惡性血液病很復雜,診斷要注意,因為錯誤的診斷會導致錯誤治療,延誤病情,甚至失去治療機會。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惡性造血/淋巴系統疾病分類一覽表(2008) 1. 骨髓增殖性腫瘤(MPN)(1)BCR-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