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航天局3月21日在其巴黎總部公布了根據“普朗克”太空探測器傳回數據繪制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這幅迄今最精確的反映宇宙誕生初期情形的全景圖幾近完美地驗證了宇宙標準模型。 這幅圖根據歐航局2009年發射的“普朗克”探測器在頭15個半月內收集的數據繪制而成,比美國航天局此前發射的宇宙背景探索者(COBE)衛星和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更為精確,見證了宇宙誕生38萬年后的情形。 除了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很好地驗證了宇宙標準模型外,這幅圖還反映出一些與現有宇宙理論不同之處,修正了人們此前的認識。根據“普朗克”探測器收集的數據,科學家對宇宙的組成部分有了新的認識,宇宙中普通物質和暗物質的比例高于此前假設,而暗能量這股被認為是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神秘力量則比想象中少,占不到70%。 此外,反映宇宙膨脹率的哈勃常數也被修正至67.15公里/(秒·百萬秒差距),即一個星系與地球的距離每增......閱讀全文
利用一臺設在南極,名為“宇宙河外偏振背景成像”(BICEP)的望遠鏡,美國科學家捕捉到引力波在宇宙最初圖景中產生的漣漪。北京時間3月18 日凌晨零點,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B模式偏振。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么?它能如何揭示宇宙誕生之謎? 宇宙暴漲理論與
標準模型的6個參數幾乎完全符合宇宙微波背景下不同溫度波動的分布。 新聞有時候隱藏在科學家沒說的話里。研究人員日前發布了一張最佳的宇宙微波背景圖,宇宙大爆炸在圖中就如斑駁的晚霞一般。歐洲空間局(ESA)普朗克探測器收集的數據驗證了宇宙學家關于宇宙成因與組成物質的標準模型的正確性。但是一些科學家原
歐洲航天局21日在其巴黎總部公布了根據“普朗克”太空探測器傳回數據繪制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這幅迄今最精確的反映宇宙誕生初期情形的全景圖幾近完美地驗證了宇宙標準模型。 這幅圖根據歐航局2009年發射的“普朗克”探測器在頭15個半月內收集的數據繪制而成,比美國航
據國外媒體報道,歐洲空間局的普朗克探測器通過超高靈敏度的緊密儀器繪制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向異性圖,揭示出宇宙存在神秘的“時空漣漪”現象,科學家發現早期宇宙中存在不明特征的大尺度結構,如圖中所示,在灰色線條右邊出現了宇宙溫度分布極為不均勻的現象,波動的尺度比左邊更大,科學家猜測這些信息是否隱藏了
北京時間7月13日消息,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公布了過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這些照片集中展現了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及其他國家航天機構最新捕捉到的星系“化石”、宇宙全景圖以及瀕死恒星最后狂歡等壯觀景象。1.船舶航跡 船舶航跡 在這張美宇航局7月4日公布的假色照
美國《科學》雜志認為,2013年有6大科學領域值得關注,分別為:單細胞測序、“普朗克”探測微波背景輻射、人類連接組計劃、探索南極冰下世界、癌癥免疫療法和基礎植物研究。 單細胞測序: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研究人員正努力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目前生物學研究
12月2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認為,2013年有6大科學領域值得關注:單細胞測序、“普朗克”探測微波背景輻射、人類連接組計劃、探索南極冰下世界、癌癥免疫療法和基礎植物研究。 單細胞測序: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研究人員正努力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目前生物學研究中的基因組測
據英國《自然》雜志網站近日報道,在宇宙的一側,理論中的宇宙大爆炸遺留下的宇宙微波背景(CMB)輻射的溫度波動更大,科學家們對此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現在,兩名宇宙學家表示,這種溫度波動偏差或許預示著宇宙可能是彎曲的(類似于馬鞍)而非平的。如果這一說法是正確的,那么,它將顛覆人們根深蒂固的“宇宙是平的
神秘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確切性質,一直是天文學界爭論的焦點。然而英國天文學家的最新研究卻發現,據以確定宇宙物質組成的標準宇宙模型可能是錯誤的,暗物質和暗能量也許根本就不存在。 自上個世紀60年代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被發現后,作為“大爆炸”的遺跡,其被眾多天文學家作為構建標準宇宙模
在7月5日于意大利都靈市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歐洲空間局(ESA)公布了由去年發射的普朗克探測衛星拍攝的首幅宇宙微波輻射的全景圖。它將有助于科學家了解宇宙大爆炸后各種天體的形成過程。天文學家根據它提供的數據,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及其現在的運行方式。 歐航局當天發表公報說,
羅塞塔號探測器有望成為首個降落在彗星上的人造物體。圖片來源:歐洲空間局 2014年出版的第一期《自然》雜志公布了新的一年值得期待的研究成果。 轉基因猴子 包括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遺傳學家Erika Sasaki和干細胞生物學家Hideyuki Ok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1日(北京時間)報道,通過分析普朗克衛星的最新觀測數據和對引力透鏡效應的測量,一個英國研究小組發現中微子質量比先前人們認為的要重得多。這也是使用宇宙大爆炸理論和時空曲率首次準確測量到這種基本粒子的質量。該研究有望加深人們對亞原子世界的理解,解決困擾現有宇宙模型的多個難題。相
1、單細胞DNA測序 隨著微流控技術、罕見細胞分離技術以及對單基因組破譯能力的提高,單細胞DNA測序研究于去年悄然崛起,并有望于2013年獲得重大突破。更令人興奮的是,通過對單個完整細胞的研究,可對細胞特別是腦細胞是如何工作的獲得更多了解。未來一年中,單細胞測序的應用前景廣闊,例如可更多地
物理學家組織網、《自然》雜志網站1月11日報道,繼去年7月歐洲航天局首次發布宇宙全景圖之后,在本周巴黎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普朗克望遠鏡任務合作團隊公布了他們的首批研究成果。這批成果以遞交給《天文與天體物理學》雜志的25篇論文為基礎,集中展示了從銀河系到遙遠太空的豐富信息。
全天域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顯示,宇宙南部的輻射量更大,且其中還存在一個無法用現有理論解釋的輻射空白區。 據英國媒體5月19日報道,美國宇宙學家們表示,他們根據歐洲普朗克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數據,找到了多重宇宙論的首個“切實證據”。如果該理論最終得到證實,那就意味著我們所生活的宇宙并非唯一。
大爆炸的余輝 北京時間12月8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報道,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科學家通過拍攝的宇宙大爆炸發出的放射物圖片,或許可以看到因為距離地球太遠而無法看到的彗星聚集地。 200多年來一直圍繞太陽軌道運行的彗星來自天空的各個方向。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這些彗星是從圍繞
令人矚目的原初引力波事件雖以“悲傷”告終,但卻引發了國際科學界對其更加熱切的期待;相比之下,由于國內對科研失敗容忍度極低,“中國連想犯這樣‘錯誤’的機會都沒有”—— 近日,歐洲空間局的一份報告宣告了自去年3月份以來關于原初引力波爭議的最終結局。彼時,美國BICEP2合作組宣布了通過宇宙微波背景
關于宇宙的形狀,一直眾說紛紜,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是平的。但3位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學》雜志撰文稱,普朗克空間天文臺提供的數據表明,宇宙是一個球體,而非目前理論認為那樣是平坦的。 支持宇宙暴脹的傳統理論認為,在大爆炸之后,宇宙以一種扁平的方式膨脹。然而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日報道,來自
美國航天局表示,搜尋類地行星的“開普勒”的任務期原定為3年半,今年9月即將結束,此次將延長4年至2016年9月30日;“斯皮策”的任務期將延長兩年至2014年,屆時項目團隊可以再度提出延長申請;“普朗克”項目美國部分的任務期將延長一年。 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天文學首席科學家邁克爾·沃納表示
暴漲產生的引力波會在宇宙微波背景的兩極化中產生微弱但獨特的扭轉樣式。 北京時間2014年3月21日消息,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近日天文學家監測到宇宙大爆炸后1/1045秒的時間內發生的情景。在萬物伊始的短暫瞬間,宇宙開始急劇膨脹——這個理論被稱為宇宙暴漲理論。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當這種爆炸性事件發
黑洞大概是宇宙中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如同一個貪婪的胖子,體重巨大,吞噬任何從它附近經過的東西,包括光線。科學家認為,恒星級質量的黑洞可能形成于大質量恒星在生命終點的爆發。而小質量黑洞的碰撞并合,以及更小質量黑洞吞噬氣體塵埃,會形成超大質量黑洞。 但你有沒有想過,當宇宙最初還是一片虛空時,最早的
11位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預測 美國科普雜志《探索》為慶祝發行30周年,邀請11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了預測。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科學大師們到底怎樣說。 1.肯·卡爾代拉(Ken Caldeira,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美國國
據國外媒體報道,2009年全球經濟受經濟危機影響將延緩增長速度,但是科學研究的步伐卻并不會因此而停滯。目前,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征求了專家小組意見,預測了2009年的重大科學突破,這些科學突破涉及各個領域,比如動物學、天文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 1、動物學:對野生動物的基
即使探測少量的中微子,物理學家也需要諸如日本超級神岡般的巨型探測器。 圖片來源:KAMIOKA OBSERVATORY 有一種粒子公然藐視物理學家標準模型的規則,它就是中微子。根據理論,中微子不具有質量。但是,事實情況是,中微子有質量,從理論的角度來說,它們表現得“天馬行
歐洲航天局10日發表公報說,法國航空航天協會日前將該機構的年度大獎授予歐航局的“赫歇爾”和“普朗克”衛星項目,以表彰其在科學探測方面作出的貢獻。 “赫歇爾”和“普朗克”衛星于去年5月由一枚運載火箭送入太空。“赫歇爾”衛星實質上是一個太空望遠鏡,它是人類有史以來發射的體積最大的
據英國天空新聞等多家媒體報道,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讓我們回顧下霍金的一生:1968年應用先前彭羅斯研究奇點時所發展出來的數學技巧,霍金團隊獲得很多關于大爆炸的存在與物理行為的重要結果。霍金與喬治·艾利斯于1968年發現,宇宙背景輻射的存在證實宇宙的確曾經發生過大爆炸。霍金與
本報訊 科學家已經觀測到宇宙大爆炸的輻射——所謂的宇宙微波背景(CMB)——中的漩渦模式。由于研究人員已經了解這些特殊的漩渦或者說“B-模式”起源于傳統天體物理學,因此該觀測結果本身并不驚人。不過,研究表明,科學家正在接近一個更大的發現:在嬰兒期貫穿整個宇宙的引力波產生了B-模式。
2月11日,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研究人員在華盛頓舉行記者會宣布他們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圖為技術人員在關閉艙門抽制真空前檢查光學部件。 13億年前,兩個恒星量級黑洞撞到了一起。 大約3倍于太陽質量的物質,在不到1秒的時間內,被轉化為引力波。這在
大型地下氙探測器正在尋找暗物質。 NASA計劃向火星發射MAVEN探測器,目的是對火星上層大氣展開研究。 新年伊始,《自然》雜志展望了2013年可能出現的一些重要發現和重大事件。 干細胞試驗 一項利用人類胚胎干細胞(hESC)進行的早期臨床試驗應該在2013年產生具有里程碑意
據國外媒體報道,愛因斯坦提出的光電效應將光量子化,金屬在吸收光子后釋放出電子,我們可以根據方程式計算出光量子的能量,光子是一種基本粒子,質量被認為是0,光子的諸多特性已經被物理學家們發現,比如較為著名的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子不僅能表現出“光量子”的行為,也有干涉、折射等波的性質。然而,光子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