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模型的6個參數幾乎完全符合宇宙微波背景下不同溫度波動的分布。 新聞有時候隱藏在科學家沒說的話里。研究人員日前發布了一張最佳的宇宙微波背景圖,宇宙大爆炸在圖中就如斑駁的晚霞一般。歐洲空間局(ESA)普朗克探測器收集的數據驗證了宇宙學家關于宇宙成因與組成物質的標準模型的正確性。但是一些科學家原本希望普朗克探測器能揭示一些標準模型所不能解釋的概念死角,并為從更深層次理解宇宙提供線索。遺憾的是,普朗克探測器未能發現這些。 一些宇宙學家擔憂,宇宙學研究可能正受困于一種可以解釋所有測量結果但卻留下更大無法回答問題的理論。粒子物理學家已經飽受這種折磨達30年之久,他們的標準模型可以解釋通過核粒子加速器發現的任何事物,包括最新發現的希格斯玻色子,但卻無法回答更重要的概念問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宇宙學家Max Tegmark說:“標準模型的弊端已經困擾粒子物理學幾十年,現在輪到宇宙學了。” 根據宇宙學標準模型的......閱讀全文
自類星體發現半個多世紀以來,測量它們的宇宙學距離一直是天文學家面臨的重大難題。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領導的團隊發展了一種全新的幾何測距方法,成功測量了類星體3C 273的宇宙學距離。相關文章“A parallax distance to 3C 273 through spec
圖 1 霍金的照片,攝于2006年5月。 3月14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在家中逝世,享年76歲。 提到霍金,你們往往會想起他標志性的輪椅,以及那本暢銷全球的《時間簡史》。然而說起他的本職工作——物理學家,除了專業人士,恐怕很多
11位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預測 美國科普雜志《探索》為慶祝發行30周年,邀請11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了預測。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科學大師們到底怎樣說。 1.肯·卡爾代拉(Ken Caldeira,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美國國
星系及其暗物質分布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不久前表示,今年年底將發射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這顆衛星的一個使命是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科學界從未停止對暗物質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質?找到它難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義? 暗物質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從來沒有被直接“看”到過
據英國天空新聞等多家媒體報道,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讓我們回顧下霍金的一生:1968年應用先前彭羅斯研究奇點時所發展出來的數學技巧,霍金團隊獲得很多關于大爆炸的存在與物理行為的重要結果。霍金與喬治·艾利斯于1968年發現,宇宙背景輻射的存在證實宇宙的確曾經發生過大爆炸。霍金與
暗能量的身份,一直是宇宙中最大的謎團之一,吸引科學家做了無數理論推測和研究。比如,科學家近日在《自然·天文》發表論文稱,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 XMM-牛頓天文臺的數據進行的研究表明,暗能量很可能隨著宇宙時間的推移而增長。那么,這位宇宙中“大主角”的真實面目到底是什么?它為何這么重要? 驚人
科學家宣布,他們已經探測到一個中微子粒子的“華麗變身”——由μ子中微子變身為τ子中微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表示,該發現將有助于更好地解釋宇宙形成的奧秘。 中微子是宇宙中非常重要的基本粒子,它獨有的物理特性一直深深吸引著科學家。中微子總共有三種類型:τ(陶)子中微子
今日推薦文章作者為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EEE Fellow 著名毫米波專家洪偉教授,本文選自《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發表于《中國科學: 信息科學》2016 年第46卷第8 期——《信息科學與技術若干前沿問題評述專刊》,射頻百花潭配圖。引言隨著對電磁波譜的不斷探索, 人類對電子學和光學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暗物質 暗物質被喻為現代物理學天空上的一朵烏云,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中國物理學家們在暗物質探測實驗和理論上有頗多建樹,“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開展的暗物質粒子探測等,都為解開“暗物質之謎”貢獻了中國力量。不僅如此,在地下實驗室建設和運行的過程中,科學家們認識到極深地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DAMPE)團隊日前在北京發布首批科學成果。首席科學家常進宣布,“悟空”衛星在軌運行的前530天共采集了約28億顆高能宇宙射線,其中包含約150萬顆25GeV以上的電子宇宙射線。基于這些數據,科研人員成功獲取了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的電子宇宙射線能譜。該能譜將有助于發現暗
如果把一個東西切得越來越小,會發生什么?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在以莊子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觀中,物質可以被無窮盡地分割。不過,這種觀點一直未獲實驗證明。那么,物質的最小單元究竟是什么? 為探索這一問題,物理學家提出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這個模型對已知基本粒子進行了分類,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10月29日,第十九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期間,舉辦了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研究進展分會暨第十五期原子光譜沙龍,約50余人參與該分會和沙龍,十余位原子光譜領域的學者和專家做了精彩報告。原子光譜沙龍活動由清華大學分析中心邢志老師發起,分析測試百科網協助組織,沙龍側重一線實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在太空和深海常駐,需要同一件“神器”。那是什么?沒錯,那就是空間站。 神舟、天宮、蛟龍,讓我們“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夢想成為現實。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甚至開始計劃在太空常駐,潛入深海工作、生活。理想很美好,那么,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 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建好更要用好 我國載人
①希格斯粒子的發現有助于對物質的理解 2012年過去了,但美國《科學新聞》雜志的編輯們并沒有忘記那些曾讓他們夜不能寐的科學故事。 在這份年度最佳科學新聞榜單上,前兩個故事曾讓小編們通宵達旦地加過班:2012年7月4日凌晨,他們在網上收看視頻直播,那一邊在日內瓦,物理學家們正在
「2020年2月28日,英國旅美物理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不幸去世,享年96歲。戴森在物理學造詣深厚,是我國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同事和朋友,曾稱楊先生為“保守的革命家”。他知識豐富,思考深邃,對物理學之外也多有評論,例如他曾經稱“生物學是21世紀的科學”。 《鳥和青蛙》(Bi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舉辦,截至2018年已舉辦13屆。研究進展由《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推薦,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經過初選和
宇宙大爆炸之后到底發生了什么,為何它能存在下去,我們是否需要新的物理學理論對此進行解釋?歐洲物理學家的新研究或許可以給上述問題一個簡單的答案:無需新理論,希格斯粒子和引力的相互作用“救”了宇宙。相關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2012年被歐核中心發現的希格斯玻色子被認為能夠賦予一切粒子質量
該項活動旨在加強對我國重大基礎研究進展的宣傳,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促進公眾更加理解、關心和支持科學,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該項活動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一個品牌,在科技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1、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墨子號”衛星實現千公里級
——訪Restek中國區總經理朱衛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1985年,美國RESTEK公司誕生于賓州大學的孵化器項目,是全球第二大氣相色譜柱及色譜配件制造商,同時位列全球五大表面處理技術和分析技術公司之一,擁有氣相色譜柱、液相色譜柱、色譜前處理產品、環境采樣產品、色譜相關標準品等一系列著名的產品線
黑洞大概是宇宙中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如同一個貪婪的胖子,體重巨大,吞噬任何從它附近經過的東西,包括光線。科學家認為,恒星級質量的黑洞可能形成于大質量恒星在生命終點的爆發。而小質量黑洞的碰撞并合,以及更小質量黑洞吞噬氣體塵埃,會形成超大質量黑洞。 但你有沒有想過,當宇宙最初還是一片虛空時,最早的
北京時間10月8日,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今年的物理學獎再次開出“雙黃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的理論發現有助于我們理解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演化,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則在
神秘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確切性質,一直是天文學界爭論的焦點。然而英國天文學家的最新研究卻發現,據以確定宇宙物質組成的標準宇宙模型可能是錯誤的,暗物質和暗能量也許根本就不存在。 自上個世紀60年代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被發現后,作為“大爆炸”的遺跡,其被眾多天文學家作為構建標準宇宙模
2012年,科學界充滿著淚水。83歲的希格斯熱淚盈眶,在他預言存在“上帝粒子”40多年之后,科學家們發現了它,這歷史性的一天“能發生在我的有生之年,簡直難以置信”。 與此同時,科學界也充滿歡樂。“輪子!這是輪子!”“好奇”號火星車在紅色星
繼引力波、量子通信之后,又一個“高冷”的物理名詞成了新晉“網紅”--對撞機,因為科學“大咖”們最近在爭論中國現在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這種超大超貴的機器”。 對撞機究竟是什么?國外發展如何?中國進展怎樣?“新華視點”記者采訪了業內權威專家。 ——焦點一:什么是對撞機? 從字面上解析,對撞機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