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分離出了一些神經元,證實它們專門負責決定是否值得提供能量付諸努力來完成某項任務。這一研究發現將有助于醫務專業人員更好地應對抑郁癥和其他腦相關疾病。研究論文發表在11月18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許多精神病學專家認為一個人的“行動意愿”來源于前額葉皮質,“大腦的這一最前端部分幫助計劃和協調行動。”隨后行為意愿在整個大腦傳播,從一個神經元傳遞至另一個神經元,直至到達負責直接控制期望行動或反應的神經。 然而,專家們并不知道大腦中哪條神經通路負責決定身體是否應該行動,或決定對于某一挑戰性的形勢是否值得付諸努力做出某個特定的反應或行動。而這正是斯坦福生物工程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Karl Deisseroth和同事們所著手研究的。 “它極具挑戰性,因為我們對于控制這種行為模式選擇的神經回路沒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我們不知道當這些行為變得不正常之時大腦做錯了什么,甚至也不知......閱讀全文
Karl Deisseroth一次又一次地用他發明的新技術在腦科學(brain science)發展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大名。 Karl Deisseroth在2004年有了第一個完全屬于他的實驗室,后來他發現那間實驗室的前主人竟然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我搬
華盛頓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的人類基因組女性模特 來自不同大腦皮層區域的皮層連接物3D效果圖 在老鼠大腦中植入纖維和光敏分子大鼠腦星形膠質細胞染色細胞在視網膜定位的電極陣列 科學家、作家里奧·沃特森說過:“如果大腦像我們理解的那么簡單,人類會不可思議的簡單,但這是不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