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蛋白組學在臨床科研中的應用”這一系列的文章中,我們分享了眼科、內分泌、心血管、神經等方面的研究思路。今天我們來介紹一個非常重要的,并且離不開蛋白質組學研究的一個學科——免疫方向的科研套路,哦不,是思路。 話不多說,滿滿干貨! 第一篇, 強直性脊椎炎 雜志:Cts-Clin Transl Sci 時間:2015 IF: 1.052 摘要:這篇文章使用正常對照(9例)和患者(12例)的外周血單核細胞,利用iTRAQ技術做兩組之間的差異蛋白比較分析。一共得到1232個蛋白,其中183個表達有差異。后續作者挑選CTSG, DFEA3,PTPRC和 PRDX1做Elisa驗證。與對照組相比,CTSG,DEFA3和PTPRC的表達量都有顯著升高,而PRDX1的表達量明顯下降。文章的這些發現可能為研究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機制提供新的思路。 思路:iTRAQ+Elisa 第二篇, 類......閱讀全文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5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經過形式審查、學部初評、項目終審評選專項工作和項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曉。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18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
生物通報道: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揭示STAT6對N4位點DNA的識別機制,解決了過去10多年來一直沒解決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1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研究工作主要由生物物理所劉志杰課題組博士生李靜和美國UCLA程根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