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帶人類自閉癥基因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建立
1月26日,《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MECP2轉基因猴的類自閉癥行為表征與種系傳遞》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研究組與神經所蘇州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孫強團隊合作完成。該研究通過構建攜帶人類自閉癥基因MECP2的轉基因猴模型及對MECP2轉基因猴進行分子遺傳學與行為學分析,發現MECP2轉基因猴表現出類人類自閉癥的刻板行為與社交障礙等行為。此研究首次建立了攜帶人類自閉癥基因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為深入研究自閉癥的病理與探索可能的治療干預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礎。 自閉癥,也稱孤獨癥,是一類多發于青少年的發育性神經精神疾病,患者多會表現出社交障礙、重復性刻板動作和焦慮抑郁等行為及情緒的異常,目前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近年來世界各國均發現自閉癥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關于自閉癥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以及自閉癥動物模型的研究已成為目前醫學與......閱讀全文
攜帶人類自閉癥基因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建立
1月26日,《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MECP2轉基因猴的類自閉癥行為表征與種系傳遞》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研究組與神經所蘇州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孫強團隊合作完成。該研究通過構建攜帶人類自閉癥基因MECP2的
轉基因獼猴與部分自閉癥患者的腦功能網絡異常相似
4月8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征研究組在《神經科學雜志》發表了題為MECP2 duplication causes aberrant GABA pathways, circuits and behaviors
轉基因猴或為攻克人類疾病新希望
狨猴是靈長類動物中最適合使用基因編輯手段的實驗對象。 Anthony Chan花費了兩年時間,首次利用人類基因,通過基因突變方法培育出了5只猴子用于研究亨廷頓氏病。但是根據2008年的報告,其中3只猴子表現出了嚴重亨廷頓氏病癥狀,發病速度比預想要快得多,不得不在出生不到一個月時就被終結生命
科學家在自閉癥猴模型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3月7日,暨南大學教授李曉江團隊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永清團隊合作在自閉癥猴模型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他們研究發現,CHD8(chromodomain helicase DNA binding protein 8)基因突變導致食蟹猴胚胎期膠質細胞異常增多而導致大頭畸形。相關研究發表
日本研究人員培育出轉基因“綠光猴”
日本的一個研究小組培育出一種接受紫外線照射時身體會發出綠光的長尾獼猴,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對猴子的轉基因研究來尋找治療人類疾病的新方法。 日本共同社25日報道說,由于猴子比老鼠更接近人類,日本滋賀醫科大學和實驗動物中央研究所的研究小組一直在進行長尾獼猴的轉基因研究。研究人員將能編碼綠色熒光蛋白(G
上海生科院實現轉基因食蟹猴加速傳代
9月15日,Cell Research 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靈長類研究平臺的研究論文:Generation of macaques with sperm derived from juvenile monkey testicular xenografts。該研
科學家建立新型自閉癥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
依托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和籌劃中的深圳市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設施研究平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國際團隊合作攻關,在自閉癥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研制上取得新突破。6月13日,相關成果“Atypical behaviour an
研究建立新型自閉癥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
6月13日,依托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和籌劃中的深圳市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設施研究平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國際團隊合作攻關,在自閉癥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研制上取得新突破。相關成果“Atypical behaviour an
Cell子刊:仇子龍研究員發表自閉癥研究綜述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仇子龍研究員題為“Deciphering MECP2-associated disorders: disrupted circuits and the h
美國誕生首例轉基因猴-基因來自6個不同胚胎
(圖片來源: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月5日報道,美國近日誕生了首例轉基因猴,它們的基因來自六個不同的胚胎。 到目前為止,嚙齒類動物都是培育轉基因動物的首選,因為用靈長類進行試驗太過復雜。但是美國俄勒岡州科學家的實驗出現突破,創造出轉基因猴子。科學家們將來自六個
我國科學家建立世界首例Tau轉基因猴模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520.shtm
Nature聚焦中國:CRISPR帶來的機遇
非人類靈長動物在生物學、遺傳學和行為學上與人類非常相似,是研究人類疾病和開發治療策略的重要模型。許多候選藥物在進入臨床之前都需要經過靈長動物(特別是猴子)測試,但靈長動物研究在西方世界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逐步成為了非人類靈長動物研究的首選國家。本期Nature雜志通過編輯社論和新
破解生命科學難題-我國科學家這些原始創新獲贊
男子飲食導致的肥胖會遺傳使下一代肥胖?能否找到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使更多病人受益?自閉癥患者可能的治療干預方法在哪里……一些國際科學界的生命科學難題,經我國科學家努力,正在取得越來越多的突破,獲得國內外同行“點贊”。 科技部近日發布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生命科學占了6個。它們分別是:揭
基因編輯CRISPR找到自閉癥獼猴模型
自閉癥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發育性疾病,目前中國自閉癥患者已超1000萬,且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自閉癥的發生機制目前仍不清楚。針對自閉癥的新藥研發和高度模擬人類自閉癥癥狀的實驗動物模型成為自閉癥研究領域的瓶頸。 DOI: 10.1038/s41586-019-1278-0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3月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獨立或合作取得的5項科學進展入選,分別是:基于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精子tsRNAs可作為記憶載體介導獲得性性狀跨代遺傳、MECP2轉基因猴的類自閉
2016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
日前,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組織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審核并評選出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植物分枝激素獨腳金內酯的感知機制植物分枝激素獨腳金內酯的感知機制示意圖 植物激素調控植物的繁衍生息,與人類生存環境和糧食安全息息相關。獨腳金內酯作為新型植物激素,
華人女院士發表表觀遺傳學重要成果
MECP2的突變會引起神經發育性疾病Rett綜合征(RTT)。RTT是一種常發生在女童身上的神經系統疾病,屬于嚴重的自閉癥譜系障礙。患者會出現類似自閉癥的行為、喪失運動控制能力、呼吸不規律以及骨骼問題。 RTT中的錯義突變MECP2R306C可以阻止MeCP2與NCoR/HDAC3復合物互作。
Nature:從五年規劃看中國的熱點研究(生物類)
本月16號,中國政府批準了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其中科技創新被列為優先事項。中國還打算到2020年將研究經費支出提升至國內生產總值的2.5%,而上一個五年規劃研究經費支出比值不到2.2%。減少能源消耗和開發低碳能源在新五年規劃中占據重要位置。除此之外,未來五年將決定中國科研發展方向的其他一些熱點課題
環境因素誘導的非人靈長類自閉癥模型研究取得進展
自閉癥譜系障礙(簡稱自閉癥)兒童表現社會交流缺陷、刻板重復行為和狹隘的興趣等行為學特征。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大約1%的兒童表現為自閉癥,但僅少部分具有明確的遺傳學病因。哪些環境因素導致和如何導致自閉癥是自閉癥研究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孕婦懷孕期間服用抗癲癇藥如丙戊酸(VPA)等會增加兒童罹患認知障礙和
克隆猴“歸隊”野生猴群活力充沛
新華社上海6月22日電(記者王琳琳)記者22日從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去年冬天誕生的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已于近期離開育嬰箱,正式“歸隊”同齡野生猴群。目前,姐妹倆健康狀況良好,行為舉止與野生猴并無二致,活力充沛。 據飼養員介紹,在野生猴群飼養籠,克隆猴姐妹倆的活動空間
國內外實驗動物模型概覽
生命是“能夠自我營養并獨立生長和衰敗的力量”,這是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通過動物、植物的研究對生命的哲學概括。動物也成為古代先哲們探索生命奧秘的主要對象之一,蓋倫(Galen,公元130—200)開創了動物解剖學和實驗生理學,他將來源于動物的知識推廣到對人體的認識
中國學者Cell-stem-cell基因編輯突破性成果
繼近日中國的科學家們采用CRISPR/Cas9方法成功構建出第一批攜帶定向突變的基因工程猴之后,來自云南省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在2月13日的《細胞干細胞》(Cell Stem Cell)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稱,通過一種叫做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酶(TAL
廣州動物試驗室猴爸猴媽攜子越獄
??? 核心提示:生活在實驗室里的動物們,也向往自由。廣州某動物試驗室一公一母兩猴子“夫婦”背著它們的小寶寶趁工作人員離開的當口準備一家三口逃出實驗室,結果被工作人員發現阻止。 猴子8000~13000元一只、普通豬400元一只、老鼠20~250元一只,特殊老鼠身價更高達50到200美元一只…
自閉癥:葉酸過量?
葉酸(folic acid)也叫維生素B9,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幾十年來,孕婦和準備受孕的婦女都被建議提前服用葉酸,以降低新生兒的某些出生缺陷風險,尤其是在某種程度預防嬰兒的大腦和脊柱等重大出生缺陷。JAMA:產前補充葉酸與自閉癥風險降低有關據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2013 Feb 1
美國猴痘確診超過4600例,政府發放猴痘疫苗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數據顯示,截至當地27日下午,全美猴痘累計感染病例超過4600例,成為全球感染病例最多的國家。據美聯社報道,美國聯邦政府因猴痘疫苗分發效率低下受到越來越多批評,外界擔憂疫苗鋪開效率慢或導致美國錯過遏制猴痘疫情的關鍵時期。
克隆猴“破石而出”-為中國腦科學研究助攻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世界上首只體細胞克隆猴“中中”于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后第二只克隆猴“華華”誕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北京時間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布該成果。 克隆猴的誕生突破了3大難題:熟練去
昆明動物所等發現人類大腦進化幼態持續現象的分子機制
幼態持續(neoteny)是人類進化中發生的獨特現象。與我們的近親非人靈長類相比,人類的發育速度變慢,發育過程延緩。人類的幼態持續在進化上的重要性在于為大腦發育和神經網絡的可塑性提供了更長的時間窗口,是人類智力形成的關鍵因素。然而,人們對人類幼態持續的遺傳基礎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
人類大腦進化幼態持續現象的分子機制
幼態持續(neoteny)是人類進化中發生的獨特現象。與我們的近親非人靈長類相比,人類的發育速度變慢,發育過程延緩。人類的幼態持續在進化上的重要性在于為大腦發育和神經網絡的可塑性提供了更長的時間窗口,是人類智力形成的關鍵因素。然而,人們對人類幼態持續的遺傳基礎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
狒狒是猴不是猿
在動物世界里,猿猴格外引人注目,可能是它們跟人類相似之處太多了吧。猿猴的種類有很多,其中狒狒算是脾氣最暴躁的一類了,你看它們的樣子,都像隨時要發起攻擊似的。 狒狒屬于靈長目中的猴科、狒狒屬,也就是說狒狒也是一種猴。人們常常將猿和猴混在一起說,但二者并非一科,猿和猴最大的區別在于,猿沒有尾巴,猴
我國克隆猴“家庭”將迎來第三名成員
還記得前段時間刷屏的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嗎?近日,科技部副部長黃衛介紹,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利用體細胞成功創建克隆猴中中、華華之后,他們的“家庭”也將迎來第三個成員——夢夢。 他們將在研究自閉癥、阿爾茲海默癥等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