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發育性疾病,目前中國自閉癥患者已超1000萬,且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自閉癥的發生機制目前仍不清楚。針對自閉癥的新藥研發和高度模擬人類自閉癥癥狀的實驗動物模型成為自閉癥研究領域的瓶頸。 DOI: 10.1038/s41586-019-1278-0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周暉暉、中山大學項鵬、華南農業大學楊世華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Robert Desimone馮國平教授團隊聯合在國際頂尖雜志Nature上發表論文,在自閉癥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研制上取得新突破。 研究人員借助CRISPR基因編輯系統在獼猴上成功改造了與自閉癥高度相關的SHANK3基因。該基因的缺失或突變會導致大腦神經元發育不成熟、神經連接減少,個體表現出社交回避、刻板行為等自閉癥癥狀。 自閉癥與基因變異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數百種與自閉癥相關的遺傳變異,其中許多變異只能帶來很小的風險。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專注于一個具有高度關......閱讀全文
依托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和籌劃中的深圳市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設施研究平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國際團隊合作攻關,在自閉癥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研制上取得新突破。6月13日,相關成果“Atypical behaviour an
經過1500位左右的讀者投票,最后iNature編輯部得到了2019年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大進展,其中結構有2項,植物3項,生物機理研究4項,新方法/技術/動物模型6項,生物醫學5項。 結構:顏寧團隊Cav通道結構,這些結構為未來針對Cav通道病的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饒子和
6月13日,依托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和籌劃中的深圳市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設施研究平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國際團隊合作攻關,在自閉癥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研制上取得新突破。相關成果“Atypical behaviour an
非人類靈長動物在生物學、遺傳學和行為學上與人類非常相似,是研究人類疾病和開發治療策略的重要模型。許多候選藥物在進入臨床之前都需要經過靈長動物(特別是猴子)測試,但靈長動物研究在西方世界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逐步成為了非人類靈長動物研究的首選國家。本期Nature雜志通過編輯社論和新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