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觀察細胞,我們常常需要顯微鏡。現在,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可通過細胞自身的遺傳物質對細胞進行“拍攝”,進而生成獨特的可視化圖像。雖然當前該方法生成的圖像比傳統顯微鏡圖像要模糊,但這種方法或許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改進癌癥治療,并探索人類神經系統的形成過程等。 在今日發表于Cell雜志的重磅文章中,來自美國Broad研究所的三位科學家:Joshua A. Weinstein、Aviv Regev以及Feng Zhang(張鋒),對這種空間基因組學方法進行了描述。研究人員介紹,該方法名為“DNA顯微鏡”(DNA microscopy)。它無需專門的昂貴光學設備,僅使用樣本本身及相應試劑,就能使樣本作為化學反應的一部分提供自身的空間信息,幫助闡明細胞和組織內遺傳物質的空間組織結構。值得關注的是,該方法化學反應的產物可以直接通過DNA測序儀讀出。圖:“DNA顯微鏡”收集數據的可視化圖像。來源:Joshua Weinstein/......閱讀全文
為了慶祝成立40周年,《細胞》期刊(Cell)邀請了全球40位40歲以下的生物領域科學家,共同探討科學見解、個人哲學、研究樂趣、面臨的挑戰和他們實驗室外的生活。華大基因院長王俊也受邀分享他對科學的見解。 Q1:哪些問題在激勵著你的團隊? 王俊:最關鍵的一點是,基因組技術如何造福社會。
申請課題缺創新點?撰寫論文沒思路?急著畢業時間緊?別怕,對于吉凱,一切都是套路!更有甚者,對于宇宙終極難題:“屌絲如何逆襲白富美?”老司機黃博也有一套經典案例分享給大家。 從前,在生物學研究領域,有一個白富美叫基因組學(Genomics),她有一項強大的技能:DNA測序,憑借這項技能,她完
代謝組學是繼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之后新近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是系統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分別從基因和蛋白質層面探尋生命的活動,而實際上細胞內許多生命活動是與代謝物相關的,如細胞信號(cell signaling)、能量傳遞等都是受代謝物調控的。代謝組學正是研究代謝物——在某一
生物芯片,又稱蛋白芯片或基因芯片,它們起源于DNA雜交探針技術與半導體工業技術相結合的結晶。生物芯片技術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高通量檢測技術,它利用微電子、微機械、物理化學技術、計算機技術在固體芯片表面構建的微流體分析單元和系統,將生命科學研究中不連續的分析過程(如樣品制備、化學反應和分析檢測)連續化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新加坡基因組研究員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繪出了甜橙(sweet orange)基因組草圖,為未來了解及改善許多重要的柑橘性狀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相關成果發布在11月25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新加坡基因組研究員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繪出了甜橙(sweet orange)基因組草圖,為未來了解及改善許多重要的柑橘性狀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相關成果發布在11月25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
來自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英國牛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DEAD-box家族蛋白中兩個成員:UAP56和Vasa在piRNA生成和功能行使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指出了一種新型核周轉錄沉默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Cell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分別是麻省大學醫學院生物信息學和整合生物學部的翁志萍
肺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五年存活率不足20%【2】。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 LUAD)是非小細胞肺癌中最普遍存在的分型,大約占所有惡性肺腫瘤的一半【3】。LUAD最普遍的風險因素是吸煙,其他的風險還包括暴露在致癌物以及戶外空氣污染等等【4
本次我們邀請到了清華大學藥學院胡澤平研究員,為大家帶來代謝組學領域的相關知識。聆聽大咖觀點! 代謝組能讓我們全面理解一個生物系統,它能為研究者提供許多功能性信息。請您介紹一下,目前代謝組學主要研究手段有哪些?該領域目前的研究及臨床應用情況如何? 胡教授:代謝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基礎,代謝紊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之際,PCR技術在快速篩查中已大顯神威,但進入臨床后如何更早地區分輕癥和重癥患者,從而更準確地治療和用藥?5月27日中國研究人員在《Cell》發表文章,利用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的全景式分析,發現了重癥患者體內應對病毒進攻特征性的分子改變,并
人類對生命的好奇,從來沒有減退。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解析構成我們機體的成千上萬億個細胞,從一米長的神經元到8微米寬的紅細胞。他們希望從中找到解析重要生理、病理過程,挖掘重要的細胞類型和信號通路。 但是,過去幾十年,包括熒光抗體標記技術、DNA和RNA測序技術等在內的研究工具卻不能解
癌癥基因組學有望通過揭示驅動個體患者腫瘤細胞的遺傳突變來實現個體化癌癥治療。但解讀這一基因組數據仍然是個挑戰。一些突變和其他遺傳改變對癌細胞的影響,呈現在與細胞生長、增殖和其他癌癥生物學標志相關的復雜分子互作(信號通路)網絡中。通過繪制在前列腺癌細胞中活化的一些關鍵信號通路,研究人員能夠確定可以
申請課題缺創新點?撰寫論文沒思路?急著畢業時間緊?別怕,對于吉凱,一切都是套路!更有甚者,對于宇宙終極難題:“屌絲如何逆襲白富美?”老司機黃博也有一套經典案例分享給大家。從前,在生物學研究領域,有一個白富美叫基因組學(Genomics),她有一項強大的技能:DNA測序,憑借這項技能,她完成了對多種物
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哺乳動物的一個重要轉錄抑制因子CDYL基因中,新外顯子反復在不同哺乳動物譜系中發生,而且這些新外顯子能給該基因帶來很大的功能改變,這說明基因中新外顯子的出現也是增加蛋白多樣性和新功能起源的一種重要方式。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國際著名遺傳學刊物《Trends in Ge
光合真核生命起源于大約15億年前的海洋,繁盛于有光和水的地方;大約5-6億年前,發生了綠藻陸地化事件,祖先綠色植物開始了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向陸地的邁進。植物陸地化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演化過程,在潮起潮落、滄海桑田的跌宕變遷中,一些地理生境出現周期性干涸的現象,如形成小水坑、河床、近海泥沼等,開始
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一詞,源于蛋白質(protein)與基因組學(genomics)兩個詞的組合,意指“一種基因組所表達的全套蛋白質”,即包括一種細胞乃至一種生物所表達的全部蛋白質。” 1994年澳大利亞的Marc Wikins首次提出蛋白質組(Proteome)的概念,1997年
4月21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7多組學研究與臨床轉化前沿論壇在上海隆重開幕。本次會議多組學研究和臨床轉化研討會以邁向臨床精準醫療為主題,聚焦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聯用研究臨床疾病,以及多組學數據的整合交叉分析應用,會議涉及基因變異、測序分析、轉錄調控、代謝研究、R
這一發表在8月4日《細胞》(Cell)雜志上的研究,是加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小組的合作成果。他們一開始從致命轉移前列腺癌患者尸體中獲得的臨床組織樣本入手,隨后完成了一系列復雜的分析以前所未有的細節確定了來自每位患者的癌細胞特征。對生成的數據集進行一種新穎的計算分析,繪制出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云 :“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良藥苦口由此而來。最近,國內研究團隊揭開了這類“苦口良藥”的神秘面紗,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 Genetics(2013)、Science(2014)和Nature Plants(2016)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
肝癌由于預后差、死亡率高、不易早期診斷等特征,也常被稱為“癌中之王”(一般認為是胰腺癌)。肝癌是對各種組織學上不同類型的原發性肝臟腫瘤的統稱,主要包括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癌、肝母細胞癌、膽管囊腺癌等。其中,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絕大部分,約占原發性
在4月21日的《自然實驗手冊》(Nature Protocols)雜志上,清華大學的朱聽(Ting Zhu)研究員與博士生姜文君(Wenjun Jiang)撰文,詳細介紹了利用一種叫做Cas9輔助靶向染色體片段(CATCH)的方法,靶向分離及克隆100kb微生物基因組序列的優化實驗方案。 朱聽
編者按:生命的調控是在不同水平上進行的,包括基因水平、轉錄水平、蛋白質水平和代謝水平,這也是多組學研究的意義所在。為;此,圍繞代謝與疾病,蛋白質翻譯后修飾與蛋白組學等研究工作,生物谷專訪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國家蛋白質重大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趙世民。 生物谷:非常感謝您能參加生物谷在4月份主
人類細胞內的DNA,即我們熟知的基因型,為指導一系列機體的構建過程提供了藍圖。雖然我們常常認為人類基因組是穩定的,但不同個體之間仍存在著諸多差異。人類可觀察到的表型由多個性狀組成,這些性狀則由單基因組中的許多遺傳變異所引起。毛發、瞳孔及皮膚顏色,身高,體型和行為都代表著這些多基因性狀。但許多這些
由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主辦,武漢金開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一屆表觀遺傳組與蛋白質組學技術研討會將于2019年8月12日-14日在湖北武漢舉行。 此次會議針對蛋白質組學、三維基因組、表觀遺傳學等熱點議題展開深入研討,邀請了來自中科院、上海交大、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全國知名高
浙江中醫藥大學的韓賢林(Xianlin Han)教授在7月29日的《自然綜述內分泌學》(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Lipidomics for studying metabolism”的綜述文章,介紹了脂質組學(Lipidomics)在代謝
浙江中醫藥大學的韓賢林(Xianlin Han)教授在7月29日的《自然綜述內分泌學》(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Lipidomics for studying metabolism”的綜述文章,介紹了脂質組學(Lipidomics)在代謝
近日,從王俊朋友圈的狀態顯示,他本人日前接受網易采訪是其最后一次以華大基因CEO身份出現在媒體面前,暗示著這位曾領導華大基因一步步走向輝煌的領軍人物悄然離開了華大的舞臺,而他的下一步去向尚不明確。此消息一出,引起業內人士一片嘩然。今天SME小編就來扒一扒此事件的來龍去脈。 而從其微博的昵稱看,
Aviv Regev是一位生物分析專家。現在,她正致力于繪制人體的每一個細胞。 計算生物學家Aviv Regev喜歡做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011年,她與分子遺傳學家Joshua Levin合作,測試了RNA測序的幾種方法。科學家們在測試幾種技術的極限,以查看哪種方法表現最佳。他們用降解
PerkinElmer關注實驗室自動化技術在生命科學研究的應用 實驗室自動化技術—分析人員能夠更自由地完成更重要的工作 實驗室自動化技術作為一個非常有趣的學科,已有25年的發展歷程,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諸多領域,其中在診斷領域針對大量病人樣本的壓力,以及藥物開發領域的
原文: Proteogenomic Analysis of Human Colon Cancer Reveals New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