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北卡羅萊納大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發現顯示,細胞感染人類皰疹病毒(EBV)后,會產生小泡或被稱為外體的液囊,從而改變細胞中所含的蛋白質和RNA(核糖核酸)。這種變質的外體一旦進入健康細胞,就能轉變細胞的良性生長方式,使之變成不可控的致癌生長。這一發現刊登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 EBV可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病毒,它無法被免疫系統徹底清除,幾乎每個人終生都被它感染。它們不斷進入唾液,在這里進行有效地傳播。感染這種病毒很少致病,然而在幾種主要的癌癥中都發現了它的蹤跡,包括淋巴瘤和鼻咽癌,它的蛋白質劫持了細胞生長調控機制,引發不可控的細胞生長,從而導致癌變。 研究認為一種名為潛伏膜蛋白質1的蛋白質是EBV的致癌基因。通過外體,它們被傳遞給未受感染的細胞。研究人員還指出,EBV也徹底改變了外體的內含物,在細胞之間傳遞能激活癌癥的蛋白質,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這些發現表明,通過這種......閱讀全文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機體免疫系統中重要的細胞,其不僅與抗腫瘤、 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調節有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能參與超敏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本文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NK細胞在抵御多種疾病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1】Nature子刊:揭開NK
根據WHO資料,全球范圍內惡性腫瘤是人類僅次于心腦血管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占總死亡人數的22%,并逐年增加。10種常見腫瘤:胃癌、肝癌、食管癌、結直腸肛門癌、白血病、子宮頸癌、鼻咽癌、乳腺癌和膀胱癌。腫瘤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徑。以肝癌為例,腫瘤直徑<
根據WHO資料,全球范圍內惡性腫瘤是人類僅次于心腦血管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占總死亡人數的22%,并逐年增加。 10種常見腫瘤:胃癌、肝癌、食管癌、結直腸肛門癌、白血病、子宮頸癌、鼻咽癌、乳腺癌和膀胱癌。腫瘤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徑。以肝癌
前言 病毒是專性的細胞內寄生,需要在宿主內復制,并促進它們傳播到其他地方。在人類中,大多數臨床相關感染來自其他動物,這一過程仍在繼續。最近的例子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ZIKA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 病毒感染很少是直接致命的,即使它們對單個細胞具有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說病毒感染有自限性。這個自限性就來源于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然而免疫系統究竟是如何去清除病毒的,在科學界仍是一個謎。近日,湖南大學生物學院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研究所團隊新發現了一種免疫抵抗RNA病毒的工作機制,揭示了蛋白質TRIM21通過調控線粒體抗病毒信號蛋白MAVS參與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說病毒感染有自限性。這個自限性就來源于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然而免疫系統究竟是如何去清除病毒的,在科學界仍是一個謎。近日,湖南大學生物學院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研究所團隊新發現了一種免疫抵抗RNA病毒的工作機制,揭示了蛋白質TRIM21通過調控線粒體抗病毒信號蛋白MAVS參與
在過去的250年間,在攻克癌癥的斗爭中,我們見證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就。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起回顧了一下抗癌歷史中那些里程碑式的突破與進展。 1775:煙囪灰和鱗狀細胞癌 Percivall Pott 鑒定出了掃煙囪灰的人所患的陰囊鱗狀細胞癌和他們與煙囪灰長時間接觸的關系。他的報告第一次把癌癥
德國癌癥中心和慕尼黑的赫爾姆茨中心的科學家最近找到了一種治療淋巴癌的新辦法,利用患者癌細胞中的病毒感染體來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活性抗癌細胞來消滅癌細胞。 德國癌癥中心的德勒克勞澤教授介紹說,在人體淋巴系統內會產生20多種不同淋巴結瘤,其中大部分通過殺死B淋巴細胞可以得到治愈,目前治愈率已達到
德國癌癥中心和慕尼黑的赫爾姆茨中心的科學家最近找到了一種治療淋巴癌的新辦法,利用患者癌細胞中的病毒感染體來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活性抗癌細胞來消滅癌細胞。 德國癌癥中心的德勒克勞澤教授介紹說,在人體淋巴系統內會產生20多種不同淋巴結瘤,其中大部分通過殺死B淋巴細胞可以得到治愈,目前治
前言病毒是專性的細胞內寄生,需要在宿主內復制,并促進它們傳播到其他地方。在人類中,大多數臨床相關感染來自其他動物,這一過程仍在繼續。最近的例子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ZIKA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病毒感染很少是直接致命的,即使它們對單個細胞具有高度的細胞溶解性。死亡
酶聯免疫斑點(ELISPOT)測定法是一種在單細胞懸液中檢測分泌某種特定蛋白質的細胞和定量分析產生該特定蛋白質的細胞頻率的有力工具。1983年,Crekinsky等運用ELISPOT技術成功檢出分泌特異性抗體的細胞頻率,經過不斷發展,目前該技術已廣泛用于檢測產生、分泌多種其他效應分子的細胞(如細胞因
Karolinska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以將與多發性硬化癥相關的兩種常見類型的普通皰疹病毒(HHV-6)分開。通過分析血液中針對皰疹病毒6A和6B最具差異性蛋白的抗體,研究人員能夠證明,與健康個體相比,MS患者攜帶皰疹病毒6A的程度更高。這項發現發表在《Frontiers in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抗癌療法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1】Science:揭示西蘭花抗癌新機制!讓腫瘤抑制基因再激活的新型抗癌療法出爐 doi:10.1126/science.aau0159 要聽媽媽的話:西蘭花是有好處的。長期以來與降低癌癥風險有關的西蘭花和其他十字
近期,致命冠狀病毒已經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病毒依賴宿主細胞蛋白進行轉錄、翻譯,不可避免地病毒和細胞代謝進程存在重疊,并相互作用。外泌體生成過程與許多病毒組裝和流出通路有相當大的重疊,提示外泌體可能在病毒感染中起作用。目前研究結果也顯示,外泌體作為細胞內物質排出和細胞間物質和信息交換的一種途徑,在
1.甲胎蛋白(AFP)AFP是早期診斷原發性肝癌最敏感、最特異的指標,適用于大規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值升高,則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AFP含量顯著升高一般提示原發性肝細胞癌,70~95%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陰性并不能排除原發性肝癌。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腫瘤的大小,其
EB病毒(EBV)非常廣泛。世界上90%以上的人口受到感染,后果各不相同。雖然這種感染通常不會感染人類,但在某些情況下,它會導致腺熱或各種癌癥。德國癌癥研究中心(DKFZ)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發現了為什么不同的病毒株會導致非常不同的病程。 超過90%的人在一生中感染了EB病毒,但感染通常不會被發
癌細胞靜悄悄、無休止、無秩序地增生、轉移,大量消耗體內營養物質,導致身體免疫機制下降,直到出現身體癥狀或健康體查時才會注意到它。癌細胞發生、增殖和轉移等過程中在患者身體內留下一些蹤跡。捕捉到隱藏到這些悄無聲息的癌癥信號——腫瘤標志物,可以幫助醫生癌癥診療過程中做出更加精準的判斷。返祖信號癌細胞被認為
認知障礙是多發性硬化癥(MS)的一種常見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由于沒有既定的治療方法,尋找預防或減緩認知能力下降的可變因素尤為重要。低水平維生素D、吸煙和抗人類皰疹病毒(EBV)核抗原1(EBNA-1)的抗體升高是目前已知的幾種MS風險因子。然而,關于這些MS風險因子能否明確預測MS患者
今天黨的十九大召開,習近平大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想想都覺得高中政治課本過時了,而考研又多了一道大題。然而這些年,醫療領域進展可不止一點!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年,分子病理領域的發展! 其實相對于其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生物醫學合作研究項目共接收項目申請183項,根據雙方項目指南的要求和相關規定,予以受理以下158個項目申請。#科學部編號項目名稱申請人單位名稱18161101162吲哚胺-2,3-雙加氧酶IDO在HIV-1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