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iPS細胞高效制造造血干細胞技術問世
治療白血病時或可利用該技術制造大量造血干細胞,代替骨髓移植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開發出了利用實驗鼠的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細胞)高效制造造血干細胞的技術。醫生未來在治療白血病時,有望利用這種技術制造大量造血干細胞,從而代替骨髓移植。 造血干細胞位于骨髓中,可以分化為紅細胞和白細胞。東京都臨床醫學綜合研究所與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iPS細胞先制作出了中胚層細胞。這種細胞可以發育為血管和肌肉等組織。隨后研究人員向中胚層細胞植入LhX2基因,最終生成了大量的造血干細胞。 研究人員接下來用放射線照射實驗鼠,使其失去造血功能,再將用上述方法得到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到一部分實驗鼠體內。結果顯示,和沒有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實驗鼠相比,接受移植的實驗鼠壽命大幅延長,生存了4個月。 研究人員指出,此前利用iPS細胞培養造血干細胞時,難以單純生成造血干細胞,還會混雜其他細胞,而這次開發出的新技術使造血干細胞的生成效率達到......閱讀全文
誘導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山中伸彌領導的實驗室在世界著名學術雜志《細胞》上率先報道了誘導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的研究。他們把Oct3/4、Sox2、c-Myc和Klf4這4種轉錄因子引入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發現可誘導其發生轉化,產
iPS技術重大突破:治療級誘導多能干細胞
牛津大學領導的跨國研究團隊,在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發布了首個胎兒生長和新生兒大小的國際標準。這兩個標準通過3%、10%、50%、90%和97%的百分數曲線,為全球所有寶寶定立了一個健康的生長模式,不受種族和出生地的限制。 全球每年一億兩千萬嬰兒出生,而這是首次人們能夠在統一標準下評估嬰兒的
Science: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的神經物質治療帕金森癥
據美國《科學》雜志官網報道,日本研究人員30日宣布啟動一項臨床試驗,用來自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的神經物質治療帕金森癥。iPS是經過化學處理恢復到發育早期階段的成熟細胞,從理論上講,其可分化成人體內任何一種細胞。 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與應用中心(CiRA)的神經外科醫生高橋盾將與京都大學
多能造血干細胞造血原理
由造血干細胞定向分化、增殖為不同的血細胞系,并進一步生成血細胞。人類造血干細胞首先出現于胚齡第2~3周的卵黃囊,第4周胎盤開始發揮造血功能。在胚胎早期(第2~3月)造血功能延伸至肝、脾,第5個月又從肝、脾遷至骨髓。在胚胎發育期,胎盤是一個重要的造血組織,胚胎末期一直到出生后。 干細胞可以救助很
誘導多能干細胞1
導語 2006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利用逆轉錄病毒將4個轉錄因子轉入成體細胞,進而實現了“生命時鐘”的逆轉,將其轉變為誘導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s,iPSC)。近年來,iPSC技術不斷
誘導多能干細胞5
利用iPSC首次實現體外制造造血干細胞 2017年5月17日,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科研人員首次利用7個轉錄因子,將成體細胞來源的iPSC轉化為造血干細胞,其具有與天然造血干細胞“極其相似”的特性,該成果有望解決血液和骨髓供體不足的問題,對血液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以Haematopoiet
誘導多能干細胞2
研究證實iPSC不會增加遺傳突變發生的概率2017年2月21日,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的科研人員基于全外顯子組測序分析,證實iPSC的多數突變來自親代成纖維細胞中的罕見遺傳突變,并證實細胞重編程過程不會增加遺傳
誘導多能干細胞6
利用iPSC成功控制猴子帕金森癥狀兩年2017年8月30日,日本京都大學的科研人員將人類iPSC來源的多巴胺能祖細胞移植到患帕金森病的食蟹猴體內,發現食蟹猴的帕金森病癥狀在兩年內得到持續改善,且沒有產生任何危險的副作用。相關研究以Human iPS cell-derived dopaminerg
誘導多能干細胞4
美國利用抗體將成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干細胞2017年9月11日,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抗體誘導成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干細胞的新方法,科研人員篩選出能夠取代重編程轉錄因子的四種抗體,通過將其作用于細胞表面的特異性抗原,模擬動物發育中的天然通道,成功將小鼠的成纖維細胞轉變為iPSC
誘導多能干細胞3
建立具有胚內和胚外發育潛能的新型多能干細胞2017年4月6日,北京大學與美國Salk生物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利用小分子化合物組合,在國際上首次構建出一種具有全能性特征的新型多能干細胞——“潛能擴展的多能干細胞(exte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EPS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