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洛哥一個重要的新化石遺址發現的化石表明,巨型節肢動物——包括蝦、昆蟲和蜘蛛在內的現代生物的近親,在4.7億年前統治著海洋。此項研究發表在最近的《科學報告》雜志上。
泰舒特(Taichoute)遺址的早期證據記錄了無數大型“自由游動”節肢動物,泰舒特曾經是海底,現在是沙漠。此次,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該地點及其化石記錄與之前在此地80公里外的名為“費札瓦塔”頁巖的研究地點非常不同。研究人員表示,泰舒特化石是更廣泛的費札瓦塔生物群的一部分,為古生物學和生態學研究開辟了新途徑。“關于這個地方的一切,包括沉積學、古生物學,甚至化石的保存都是新的,進一步突出了費札瓦塔生物群在人們理解地球上過去生命方面的重要性”。
費札瓦塔頁巖最近被選為全球100個最重要的地質遺址之一,它對了解大約4.7億年前奧陶紀早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使科學家能夠研究地球上早期動物生命的解剖結構。然而,游泳(或自由游泳)動物在費札瓦塔生物群中仍然是一個相對較小的群體。現在,新研究報告了泰舒特化石的發現,這些化石保存在比扎古拉棉地區的沉積物年輕幾百萬年的沉積物中,主要是巨型節肢動物的碎片。
瑞士洛桑大學研究人員稱,動物尸體通過水下滑坡被運送到相對較深的海洋環境,這與之前在較淺環境中發現的尸體保存形成鮮明對比,這也表明這些大型甲殼動物一旦死去并躺在海底,就會為海底生存環境充當營養儲備。
中國日報網7月11日電日本政府不顧多國及該地區漁業團體的強烈反對,堅持今年夏天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染水排入太平洋。對此,香港《南華早報》近日刊文稱,脆弱的海洋不應成為日本福島核污染水的傾倒場。作者認......
今天是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在我們生活的這顆蔚藍色星球上,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綿長的海岸線上,點綴著一個又一個港口城市,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以領跑全球的水產養殖......
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不斷加劇,預計到2030年,全球接近60%的珊瑚將會死亡。在以色列南部、紅海亞喀巴灣之濱的城市埃拉特,當地......
記者從劉建強同志治喪委員會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建強同志在工作會議現場突發疾病,送醫搶救無效,于2023年5月25日3時42分在北京去世,享年59......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地球物理快報》(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上在線發表題為DirectH2S,HS- andpHmeasurementsofh......
吸血節肢動物中傳播循環的病毒有兩大類,即蟲媒病毒(arbovirus)和節肢動物特異性病毒(arthropod-specificvirus,ASV)。蟲媒病毒能在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中復制,對人類或動物......
來自特拉維夫大學和以色列海洋和湖泊研究所(IOLR)的科學家們在提高海藻生產健康天然材料的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他們最近的研究集中在促進海藻中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生產,這些化合物對人類健康有益。其中包括......
研究人員在調查南大洋翼足目動物的生命周期時,發現不同物種對海洋變化的敏感程度不同。大約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CO2)排放被世界上的海洋吸收。當這種吸收發生時,二氧化碳與海水相互作用,導致海洋的pH值下降......
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在侏羅紀海域游蕩的巨大的海洋捕食者的化石。據研究小組稱,這種生物可能已經成長為現存虎鯨大小的兩倍,并可能以當時在海洋中的幾乎所有其他生物為食。來自樸茨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牛津郡......
新的研究表明,由于氣候變化,海洋"黃昏區"的生命可能會急劇減少。處于200至1000米(650至3300英尺)深處的"黃昏區"得到的光線非常少,但卻是各種生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