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亞馬孫物種尚未滅絕 砍伐森林會啟動物種滅絕的進程,但一個物種的完全消失需要花數個世代的時間。研究人員報告說,巴西的亞馬孫目前處于這一過程的早期,但“滅絕債務” 正在快速地累積。Oliver Wearn 及其同事研發了一個數學模型,以棲息地喪失量為依據,預測物種多快會在某個區域內滅絕。該模型重新構建了從1970 年至今的巴西亞馬孫的物種滅絕模式。 該結果提示,所預期的當地因為歷史性的森林砍伐而導致的超過80%的脊椎動物的滅絕還沒有發生。接著,研究人員用該模型來預測到2050 年時物種在4 種不同情形下的情況,這些情形包括了從森林砍伐的強力增加至森林砍伐的逐步停止。如果目前的情況繼續下去的話,物種滅絕的速度會在今后的40 年中增加,而物種滅絕債務負擔將會增長。 然而,未來的數年會提供一個最佳的時段,從而將保護措施集中施予有著最大滅絕債務的地區,這可以減少必須償還的債務量。Thiag......閱讀全文
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正在艱難地應對海水溫度升高。 圖片來源:Frans Lanting/Science Source 1.3萬年前,隨著末次冰河時期的結束,澳大利亞大堡礁幾近消失。不斷上升的海平面覆蓋了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群,剛被淹沒的陸地沉積物阻擋了珊瑚生長所需要的陽光。但珊瑚礁
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正在艱難地應對海水溫度升高。圖片來源:Frans Lanting/Science Source 1.3萬年前,隨著末次冰河時期的結束,澳大利亞大堡礁幾近消失。不斷上升的海平面覆蓋了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群,剛被淹沒的陸地沉積物阻擋了珊瑚生長所需要的陽光
在一些地區,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倍。 不過數千年后,這才有可能發生。人類還有時間去適應,而這意味著人類會一步步將土地交給海浪。 2007年,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引起了一場風暴,他們發表了對隨著全球變暖,海洋將以多快速度膨脹的最佳評估結果。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表示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5日說,他們在海床下發現大量淡水,有助緩解日益嚴峻的水資源危機。 研究人員為科研和油氣開采目的探究海床下水資源狀況時發現,澳大利亞、中國、北美和南非附近大陸架海床下存在低鹽度水,總量估計達到50萬立方千米。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 主要研究者之一、澳大利
一項最新研究認為,西南太平洋的海平面在19世紀80年代開始急劇上升,并于20世紀90年代達到峰值的這一過程與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有關。 據法新社報道,澳大利亞、英國和新西蘭的研究人員對取自澳大利亞南部塔斯馬尼亞島鹽沼中的沉積物巖心樣本進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球化學知識建立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新華社倫敦5月28日電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亞大堡礁可能比人們認為的更頑強。一項新研究顯示,過去3萬年里它曾因氣候劇變毀滅5次,隨后又涅槃重生。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28日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說,巖芯記錄顯示,大
先前一直以為,隨著海平面上升,這些海島只能“坐待溺斃”。但它們不會,海面會上升,而海島會作出反應。它們一直在變,但其中一些島嶼變大的連貫性令人有些驚奇。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肯奇 新西蘭和斐濟研究人員發現,過去60年來,盡管海平面上升,但一些南太平
據美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以英國劍橋大學動物學家威廉?薩瑟蘭為主的30名科學家列舉了未來25大環境威脅,值得關注。其中最危險的隱患包括:人造生命和生物模擬仿生機器人,它們可能成為未來新的入侵物種,影響生態系統;對生物燃料和食物需求的增加,可能造成動物棲息地減少;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火災和極端天氣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篇生態學論文,首次報告了關于21世紀氣候變化對南極無冰區影響的量化評估結果。 無冰區僅占南極洲面積的1%,但卻是南極全部陸地生物多樣性的所在。一直以來,無冰區基本被研究人員忽略了,因此,對氣候變化對于南極物種、生態系統及其未來保護的影響,人們存在著較大的認知空白。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他們已經確認在海底海洋地殼下存在著豐富的淡水,在當今水資源日益短缺的情況下,可供支持未來人類發展。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雜志上。 據論文第一作者、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文森特·珀斯特估計,在澳大利亞、中國、北美和南非的大
新研究顛覆地殼板塊運移機理認知 近日,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人員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證實地殼板塊運移的關鍵并不在于地球深部巖石是否含水,從而顛覆了已有有關地殼板塊運移機理的認識。 為檢測水影響地震波傳播速度的程度,研究人員制備了不同的橄欖石(地幔主要組分)
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志12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稱,科學家在地球上迄今最深的海溝中發現了極為嚴重的污染現象。研究指出,在遠離工業區、彼此間隔近7000千米且超過10千米深的海溝中發現了如此之高的污染水平,表明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已能到達地球的“最偏遠角落”。 地球目前最深海溝之一是馬里亞納海
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志2月12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稱,科學家在地球上迄今最深的海溝中發現了極為嚴重的污染現象。研究指出,在遠離工業區、彼此間隔近7000千米且超過10千米深的海溝中發現了如此之高的污染水平,表明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已能到達地球的“最偏遠角落”。 地球目前最深海溝之一是馬里亞
人們多年來都認為氣態懸浮物對環境有害。但美國最近公布研究稱,氣態懸浮物——微小的空中顆粒物——在過去十年里似乎減緩了全球升溫的腳步。 氣態懸浮物有兩大來源:一是燃燒化石燃料等人為活動,二是火山爆發等自然事件。硫酸鹽氣態懸浮物一旦釋放到大氣中會反射太陽光,由此產生冷卻效應。 美國研究人員利用衛
盡管Bikeman島已經沉入大海,但基里巴斯其他島嶼將能安然無恙。 面包車搖搖晃晃地駛過塔拉瓦島南部滿是塵土的崎嶇道路,廣播里傳出的一首歌似乎在展望這個火奴魯魯和斐濟之間魚鉤狀的環狀珊瑚島的未來:“憤怒的海洋會把我們都殺死。” 這首歌是基里巴斯政府組織的一場比賽的獲勝者,它反映了總統Anote T
今夏一波熱浪席卷歐洲,令當地氣溫達到40攝氏度以上,引發了干旱和火災,包括7月份導致91人死亡的希臘大火。此外,世界各地也是熱浪、野火和干旱頻發。 在此背景下,一個國際科研團隊近日發布報告說,全球有進入“溫室”狀態的危險。在這個所謂的“溫室地球”里,全球平均氣溫將比工業化前升高4—5攝氏度,海
一項刊發在新一期美國《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大地》上的研究報告稱,過去13年來發生的大地震導致地殼變動,改變了全球定位系統(GPS)地面接收站的位置,影響了GPS坐標的準確度,這將對衛星軌道、海平面等的測量造成較大影響。 報告指出,8.0級以上的大地震會對地殼造成深遠影響。除澳大利亞、西歐和
多國研究人員最新發現,生活在深海的“暗光魚”眼部存在一種新型視細胞,可讓這種魚在昏暗條件下也擁有良好的視覺。 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挪威等國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志上報告了這一發現,認為這將有助于人們進一步了解動物的視覺系統。 包括人類在內的大
全球變暖已不是科學新命題,但一個新的氣候模型發現,地球升溫將超過預期。研究人員稱,除非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地球到2100年將至少升溫4℃,是世界各國政府警戒線的兩倍。 地球升溫 將超警戒線兩倍 研究人員稱,地球到2100年將至少升溫4℃,是世界各國政府警戒線的兩倍。 云層
《自然》 早期大腦發育或能預測兩歲時自閉癥診斷結果 一項小型神經成像研究發現,一歲前腦容量增長比發育正常的嬰兒更快,或能在兩歲時準確預測自閉癥譜系障礙的高風險兒童是否會患病。要將這種潛在的腦生物標志物開發為臨床工具,為高風險人群的早期診斷提供信息,研究者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包括在更大的樣本中
海洋保護區內的珊瑚礁(上)和允許捕魚的藻類覆蓋的珊瑚礁(下)。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進化》 全世界的珊瑚礁如今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團滅”,光芒漸失。 珊瑚礁及其形成的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的同時,也伴隨著珊瑚物種多樣性的加速減少。但我們卻并不了解這將會帶來怎樣嚴重的后果。 近日,澳大利亞
珊瑚礁,眾多海洋生物繁衍棲息之地,歷史上無數生命的進化源泉,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寶庫,被稱為“海底森林”。但全球變暖引起的海水溫度上升,已導致珊瑚礁發生了嚴重的白化,這種破壞對其生態系統產生了致命性影響。紅腳鰹鳥是在中印度洋查戈斯群島上安家的幾種海鳥之一,它們的糞便會進入鄰近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為珊
《自然》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升溫幅度將超出預計的“紅線”。專家表示,升溫4攝氏度,是在人類不減排溫室氣體前提下的一種可能性,但我們并不需要因此盲目恐慌。 英國《自然》雜志2013年12月31日在線刊登的一項研究報告說,最新氣候變化預測模型顯示,如果人類不立即減少溫室
節能環保現成為建設地球的綠色理念,近年來科學家致力于研制新的技術,實現綠色科技,將地球建造成為一個更清潔的家園。目前,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列舉了29項最新環保科學技術,其中包括:人體尿液收集系統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磁性冰箱、無水綠色洗衣機、從雞毛中提取制造纖維、透明太陽能電池等。
在孟加拉,人們正在把一座清真寺移往安全的地方。圖片來源:Magnum 目前的地球氣候模型體現了物理和生物物理學過程。但地球已經進入新的狀態:人類也在適應環境變化。這一重要情況必須被模擬。但僅基于簡單經濟敘述(從溫室氣體減排到未緩和的發展)的未來氣候預測并不切實際。 面對干旱和海平面上升,人
在已知地球歷史上,共發生過5次全球性的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發生在4億多年前奧陶紀末的生物大滅絕是其中第一次。這次生物大滅絕持續了多長時間?1月6日,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新近發現,地球史上首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僅發生在短短20
今年夏季,席卷世界多地的高溫讓人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全球變暖的威力。 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發表在科普中國上的數據顯示,在1901至2012年間,全球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暖化的趨勢。 本月6日,一份由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恢復中心、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
▲猴面包樹是非洲大陸識別度最高的樹種。圖片來源:Hougaard Malan ▲歐盟研究和創新專員Carlos Moedas展示針對歐盟下一個旗艦科學資助項目提出的實施方案。圖片來源:John Thys/AFP/Getty 事件 非洲標志性猴面包樹正在死去 非洲最古
北京時間4月22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道,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給人們一次又一次的敲響了警鐘。最近,該網站評出十大最具創造性的環境保護理念,其中為防止氣候變暖而給地球建造太陽鏡的構想位居首位。 以下就是這十大創造性環保理念: 1、為地球建造太陽鏡 為地球建造太陽鏡 當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