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要終生學習,培養一個神經外科大夫真的很難,我們的人才培養速度遠遠不夠!”這是2011年9月4日,王忠誠對來家里看望自己的溫家寶總理表達最多的意見。 “美國人口3.5億,有神經外科醫生約4000人;中國有13億人,能達到美國神經外科水平的醫生大約也是4000人,相差太遠。來天壇醫院看病的病人,就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才能有床位。”王忠誠常常用這樣的對比,讓自己時時處于一種緊迫感當中。正是這樣的責任感,讓他不僅成為了學術成就豐碩、醫道技藝精湛的科學家、醫生,更是一位運籌帷幄、高瞻遠矚,努力提高發展我國神經外科,氣慨非凡的戰略家。他以戰略家的遠見卓識為建設和發展我國神經外科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早在1974年,他就向北京市委、市政府進言,建一個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規模,集臨床、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神經外科基地。 1978年,在他的積極努力下,在原國家計委主任房維中和衛生部部長崔月黎的支持下,終于建成了我國規......閱讀全文
9月30日,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王忠誠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住院期間,老人念念不忘3件事:建一家大型的現代化神經外科醫院,搭一座國家級神外研究平臺,辦一所培養神外專科醫生的醫學院。 “王老一生把神經外科事業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把病人看得比自己還重要。” 北京天壇醫院黨委書記宋茂民說
王忠誠、徐光憲獲得200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徐光憲:化學大家的幸福哲學中國神經外科專家王忠誠 快訊:王忠誠、徐光憲獲得200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新華網快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獲得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向獲得國家科學
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1月26日分別來到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李振聲家中,代表胡錦濤總書記和黨中央親切看望這三位為新中國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著名科學家,向他們致以誠摯的問候和新春的祝福,聽取他們對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意見和建議
中國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8日在北京揭曉并頒獎,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共同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根據最新發布的《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規定“國家三大獎”每年授獎總數不超過300項。國家科學技術
在不久前結束的世界華人神經外科醫師學術大會上,2010年度 “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年度獎”揭曉,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安民教授獲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學術成就獎。 據悉,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學術成就獎是表彰我國神經外科醫師的最高獎項,每年度只有兩名醫生入選。 李
科技大獎"花"落誰家?——盤點200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獲獎項目 新華網北京1月9日電(記者鄒聲文、吳晶晶)每年年初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是我國科技界的一大盛事,也是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一次檢閱。各獎項的歸屬,也成為科技界甚至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11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欒文忠教授榮獲2015年度“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終身成就獎”,以此表彰欒教授50余年來對中國神經外科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 “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終身成就獎”由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于2005年設立,以表彰對中國神經外科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神經
2012年6月4日下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吳征鎰、王忠誠、孫家棟、師昌緒和王振義小行星命名儀式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等出席命名儀式。萬鋼和詹文龍分別向孫家棟、師昌緒本人和吳征鎰、王忠誠、王振義的代表頒發了小行星命名證書和小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國務院決定,對為發展我國科技事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防
據北京天壇醫院官方網站消息,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因病醫治無效,于2012年9月30日16時08分在北京醫院不幸逝世,享年87歲。 王忠誠簡介(來源:中國工程院) 神經外科專家。山東省煙臺人。195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現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
6月19日,第四屆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學術大會在成都拉開帷幕,來自全世界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余名華人神經外科界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對護理、神經腫瘤、顱底脊柱脊髓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協會主席王忠誠表示,近年來,我國在神經外科領域已取得巨大進步,并在世
新華網北京1月9日電(記者李斌、鄒聲文)中共中央、國務院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 人民大會堂大禮堂里燈火璀璨,鮮花競艷,氣氛莊重而熱烈。上午10時,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始。中共中央總書記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每年評審一次,根據2017年5月最新發布的《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規定三大獎每年授獎總數不超過300項。 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即大家習慣說的“國家三大獎”。還包括授予外籍科學家或外國組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
為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中國設立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于2000年設立,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評選極其嚴格。獲獎者必須在當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十一五”期間,各項科技計劃順利實施,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科技產出成績斐然,中國已躋身世界科技大國之列。 國家統計局3月11日發布。 報告稱,“十一五”期間,科技產出成績斐然,專利和論文位居世界前列。全國累計登記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7.9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戰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溫家寶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老一輩科學家,也有許
中新網1月9日電 中共中央、國務院今天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獲得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頒發獎勵證書。縱觀今年的獲獎項目,大體呈現出四大亮點。&nbs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六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今天在京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在開幕式上作了題為《努力開創科學基金事業科學發展新局面》的工作報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監督委員會主任朱道本作了監督委員會工作報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司司長許勤、財政部教科文司司長趙路到會并講
今天(1月10日)上午,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將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將揭曉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選結果。 代表我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今年將授予哪位科學家? 國家科學技術獎包含五大獎項 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
首都醫科大學建校50周年慶祝大會10月23日在京舉行。成立于1960年的首都醫科大學,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市屬重點高等醫學院校,兩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吳階平為首任校長和終身名譽校長。 目前,包括同仁醫院、天壇醫院在內的首都醫科大學15所附屬醫院,涵蓋了80%以上北京市屬三級甲
陳宜瑜 2003~2012年,10年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財政投入從20.49億元增加到150.03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7%。科學基金作為支持基礎研究主渠道的地位日益凸顯。在此期間,伴隨著國際通行制度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結合的逐漸深化,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日趨成熟的科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成長環境及科研實踐,對于科技領軍人才成長和培養有明顯的啟發意義:一個科學家的成長成才不僅在于自身努力,還要有配套的合適的外部環境。 ●應大力發展社會經濟為人才成長提供物質支撐,努力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為人才成長提供強大基礎,強力創造優越的學習條件為人才成
為創新驅動發展作貢獻——專訪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我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在新時期將如何貫徹落實這一戰略要求,為創新驅動發展作貢獻?在2013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中國科學報》圍繞這個話題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
平均81歲 我科技大獎得主最老 2000年創立至今,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直存在著“兩高”高獎勵:500萬元獎金;高年齡:獲獎者平均年齡81歲。 繼2009年兩位超過80歲的專家獲獎后,2010年,科技大獎頒給了兩位超高齡學者90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師昌緒和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
谷超豪 孫家棟 人民網科技北京人民大會堂1月11日電 (記者孫秀艷)今天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頒發了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為谷超豪、 孫家棟兩位院士。 國家最高科技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獲獎者必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
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圓滿結束 谷超豪孫家棟獲最高獎 胡錦濤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 溫家寶講話 李長春習近平出席 李克強主持 1月11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圖片來源互聯網 今天(11日)上午,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家科技
長久以來,重科研、輕臨床已經成為臨床醫學界的一種惡性趨勢。因此出現很多怪現狀:醫院里沒有下過一天臨床的臨床醫學博士和副主任醫師比比皆是;很多有著豐富臨床經驗,但是不擅長跑課題、發SCI論文的醫生,卻難以得到體制內的認可。臨床醫生培養和晉升機制的改革,成為各界呼吁多年卻始終得不到根本解決的一道難解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共同榮獲本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人獎金800萬元人民幣。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孫自法 攝 黃旭華院士是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所名譽所
近日,全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據稱,這是時隔20年后,衛生計生系統召開的又一次科技創新大會。 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在大會上披露,“十二五”期間,衛生與健康領域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94項。醫學科技論文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位,醫藥類國際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三位。在醫療器械研發方面,多項關
選擇重臨床,還是重科研?對于臨床醫生來說,臨床與科研本來可以是水到渠成、互相依賴的兩項工作,如今卻成為現實中我們很多臨床醫學生以及醫生必須做出的選擇。 長久以來,重科研、輕臨床已經成為臨床醫學界的一種惡性趨勢。因此出現很多怪現狀:醫院里沒有下過一天臨床的臨床醫學博士和副主任醫師比比皆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