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中微子有望破解反物質之謎
超級神岡探測器正在搜尋物質和反物質間的差異。 為何宇宙中充滿了物質而非反物質是物理學的最大謎題之一。現在,日本的一項研究或許給出了答案:中微子這種亞原子粒子在物質形態和反物質形態的表現不同。 在近日于美國芝加哥舉辦的高能物理國際會議(ICHEP)上,日本科學家表示,還需要收集更多數據才能對此理論進行確認。 “你可能打賭這種不同存在于中微子中,但直言我們能看到它還為時尚早。”西北大學理論物理學家André de Gouvêa說。 即便如此,這一發現似乎增加了中微子研究的興趣。這種廣泛存在但難以捕捉的粒子,似乎是揭開眾多物理學之謎的關鍵。 在粒子物理學領域,20世紀70年代建立的標準模型久經考驗而屹立不倒。但上世紀90年代,有一種粒子公然挑戰其規則,它就是中微子。根據理論,中微子不具有質量,但1998年,物理學家利用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發現中微子具有質量——盡管不足電子的十億分之一。 參與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NOvA中微......閱讀全文
變形中微子有望破解反物質之謎
超級神岡探測器正在搜尋物質和反物質間的差異。 為何宇宙中充滿了物質而非反物質是物理學的最大謎題之一。現在,日本的一項研究或許給出了答案:中微子這種亞原子粒子在物質形態和反物質形態的表現不同。 在近日于美國芝加哥舉辦的高能物理國際會議(ICHEP)上,日本科學家表示,還需要收集更多數
宇宙物質多于反物質 中微子或是背后推手
根據大爆炸理論和粒子物理理論,宇宙起源于大約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宇宙誕生之初,能量轉化為同樣多的正物質與反物質,這兩種物質相遇會發生劇烈爆炸,轉化為能量,并歸于湮滅。可是目前宇宙中的天體均為正物質,沒有發現反物質天體。 為什么現在的宇宙間充滿了正物質而非反物質呢?這是物理學領域最大的
港中大科研團隊參與中微子實驗取得突破性成果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香港科研團隊參與重要的國際基礎物理學實驗,并得到突破性成果。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參與的大亞灣中微子國際研究團隊,利用核電站反中微子流產生的光信號,捕捉中微子振蕩的發生,十年來共收集550萬次中微子振蕩的數據,有助解開宇宙中物質多于反物質的原因。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工程開機取數
兩個直徑5米、高5米、重110噸的中微子探測器被成功安裝在巨型水池中。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實驗前的系統調試。 8月15日,在廣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廳,兩臺重達110噸的巨型中微子探測器正式捕捉到來自核電站反應堆群中的中微子。 在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美國能源部等單位的支持
科學家發現中微子之間第三種“轉換”
參與日本T2K大型粒子探測實驗的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中微子之間的第三種“轉換”——μ中微子“變身”為帶電中微子。如果該研究能通過進一步的驗證,將有助于科學家厘清為何在與反物質的博弈中,物質能脫穎而出,成為宇宙的主導。相關論文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中微子有3種:帶電中微子
科學家在地球深處發現奇特反物質粒子
??? 意大利國家原子物理研究所大薩索國家實驗室Borexino協會的研究人員在一個尼龍球探測器里發現反中微子,這個探測器包含1000噸液態碳氫化合物。??? 意大利國家原子物理研究所大薩索國家實驗室Borexino協會的研究人員在一個尼龍球探測器里發現反中微子,這個探測器
μ中微子“變身”τ中微子直接證據找到
意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OPERA(采用乳膠徑跡裝置的振蕩實驗項目)實驗組表示,他們首次捕獲到了μ中微子“變身”為τ中微子的直接證據。 2011年9月,OPERA實驗組宣布,發現中微子的行進速度超過了光速。此言一出,引發公眾一片嘩然,因為這顯然違背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實驗組隨后在測量中
我國科研成果入選國際十大科學突破
原美國《科學》雜志網站20日公布了該刊評選的2012年十大科學領域獲得的十大突破,來自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現的中微子“第三種振蕩”及精確測量的振蕩幾率值榜上有名。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3月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科學》雜志評價
中微子新振蕩:中國物理學界能否摘諾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組負責人發來的賀信。 這是在沒有灌裝閃爍液之前的圓柱形反中微子探測器內部照片。該探測器用于捕捉反中微子產生的微弱閃光。高靈敏的光電倍增管排列在探測器的壁上。 由于粒子物理學在破解宇宙之謎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所以該研究領域的每一項重大進展都
鍺探測器陣列完成首次無背景干擾搜索
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一項粒子物理學重大突破:鍺探測器陣列(GERDA)實驗的物理學家完成了首次無背景干擾搜索,但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跡象。“無中微子雙β衰變”是一種放射性衰變,如果被發現存在,將證明中微子是其自身的反粒子,從而結束粒子物理學界長期爭論的一個議題。 一些粒子物理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