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希格斯 半個世紀前將基本亞原子粒子的存在理論化的物理學家們確信,最新數據證明他們的研究一直是正確的。 以彼得·希格斯的姓名命名的“希格斯玻色子”(即“上帝粒子”)是瑞士大型強子對撞機長期以來的實驗目的。他周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確信去年7月發現的粒子正是他1964年預測的粒子。 他說:“我認為它將被證明是(希格斯玻色子),但現在的問題是還需要獲取更多信息。” 希格斯說,到目前為止,從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粒子加速器中獲取的數據似乎不太可能顯示有更特別的粒子組存在,而且這些數據與根據物理學標準模型設想的賦予物質質量的單一粒子“非常吻合”。 將這一粒子理論化的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勒特在布魯塞爾歐洲議會上說:“據目前結果看,盡管尚未完全得到證實,但這幾乎是肯定的,我可以打賭。” 雖然科學家們多年前就已預言這種粒子的存在,但建造這個大型強子對撞機匯集了上......閱讀全文
如果把一個東西切得越來越小,會發生什么?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在以莊子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觀中,物質可以被無窮盡地分割。不過,這種觀點一直未獲實驗證明。那么,物質的最小單元究竟是什么? 為探索這一問題,物理學家提出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這個模型對已知基本粒子進行了分類,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內部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以表彰他們提出希格斯機制并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對諾貝爾獎花落希格斯玻色子該如何解讀?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對人類認識宇宙有什么重大意義?中國科學家對發現該粒子做出了哪些
①希格斯粒子的發現有助于對物質的理解 2012年過去了,但美國《科學新聞》雜志的編輯們并沒有忘記那些曾讓他們夜不能寐的科學故事。 在這份年度最佳科學新聞榜單上,前兩個故事曾讓小編們通宵達旦地加過班:2012年7月4日凌晨,他們在網上收看視頻直播,那一邊在日內瓦,物理學家們正在
陳和生院士。 歐洲核子中心捕捉“上帝粒子”實驗所用的“緊湊型繆子線圈”探測器設備 該探測器示意圖 7月18日下午,記者一行如約走進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陳和生院士辦公室,就歐洲核子中心近日發布尋找希格斯玻色子最新進展進行專題采訪。作為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
2012年7月,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實驗宣布發現了期待已久的希格斯粒子。全世界的粒子物理學家都在討論這個被戲稱為“上帝粒子”的發現,對粒子物理學未來的發展究竟意味著什么。有人認為發現這個粒子就好比是看見了一個動物的尾巴。這個動物可能是恐龍,也可能是大象。那么在預測它的科學家、2013年諾貝爾物理
11月14日下午,大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研究工作組正式發布了CEPC的《概念設計報告》。 2012年,中國高能物理學家提出 CEPC 計劃。由于身材龐大,CEPC被很多人稱為“超級對撞機”。同時,因為耗資巨大,它也曾多次掀起物理學界爭議。 項目的支持者認為,超級對撞機將使中國成
從去年7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試驗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到頒發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僅僅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 而從1964年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等多名科學家提出該粒子的相關機制和理論至今,已過去近50年的時光。
7月4日,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出席研討會。 全球物理界沸騰了。追尋將近半個世紀后,昨日,位于日內瓦的歐洲原子核能中心向全球宣布,找到一種新亞原子粒子,這種粒子與之前預言構成質量的“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可簡稱希格斯子)特征“一致”。 若最終確定此次發
他,帶領希格斯粒子研究團隊,在積極準備迎接大型強子對撞機新數據的到來,希望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再創佳績;他更期待著能夠在中國本土進行以我為主的實驗,而這樣的機會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列入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已初露端倪。他就是中國科學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創新中心首屆青年拔尖人才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提供的一幅照片,展示了2009年科學家在日內瓦的CERN任務控制中心慶祝重啟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情形。CERN宣布將于7月宣布大型強子對撞機是否發現神秘莫測的上帝粒子 北京時間6月25日消息,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以下簡稱CERN)
2012年,科學界充滿著淚水。83歲的希格斯熱淚盈眶,在他預言存在“上帝粒子”40多年之后,科學家們發現了它,這歷史性的一天“能發生在我的有生之年,簡直難以置信”。 與此同時,科學界也充滿歡樂。“輪子!這是輪子!”“好奇”號火星車在紅色星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7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科學家近期的研究表明,神秘莫測的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存在多種形式。 美國能源部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理論物理學家亞當·馬丁及其同事近日在對來自DZero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后提出,也許存在多種形式的希格斯玻色子。 DZero實驗用
霍金常賭常敗。本來希格斯粒子一事這么多年沒苗頭,他是想拿來翻盤的,但在去年的這個時間,他認栽了,隨后也很大方的請諾貝爾獎評委會關注一下彼得·希格斯。 2012年的7月4日,希格斯粒子出現的新證據攪動了物理學界。如今一年過去,有人操心起物理學的未來命運;有人依然對新粒子持懷疑及否定態度
大型強子對撞機設備內部,該設備在去年7月份發現一種新的粒子,極有可能是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玻色子 近日有關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希格斯玻色子一事終于發布了新的進展消息。 本周來自全世界各國的物理學家們齊聚意大利召開為期兩周的會議,討論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領域的最新進展。3
“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粒子 據國外媒體報道,帕多瓦大學的物理學家托馬索?多里戈(Tommaso Dorigo)日前在他的博客中稱,位于美國伊利諾斯州巴達維亞的美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Fermi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的一萬億電子伏加速器(T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北京時間7月4日下午宣布,CERN的Atlas(超環面儀器)實驗和CMS(緊湊繆子線圈)實驗都觀測到新粒子,該粒子與科學界尋求已久的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一致。
得知“上帝粒子”項目提出者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張鐘華覺得“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上帝粒子’的證實讓我們正在攻克的質量量子基準的理論基礎更加扎實。”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比利時81歲的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國84歲的科學家彼得·
ATLAS粒子束探測儀。該項目主管曾經表示,希格斯玻色子可能被發現的質量范圍正在逐漸減小。多個研究小組利用不同的粒子探測儀尋找短暫且難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巨大超導磁體用來加速粒子,讓粒子束以近光速碰撞。一位科學家正在分析緊湊型μ子螺旋型磁譜儀的探測結果 北京時間9月
霍金對上帝粒子的發現表示失望。[資料圖片]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2日報道,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近日表示對上帝粒子的發現感到失望,稱這讓物理研究少了很多樂趣。 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于1964年發表了一篇學術文章,提出希格斯玻色子(即通常所說的上帝粒子)的存在及相應理論。20
一個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兩束強子噴射流和兩個電子粒子加速器隧道 伊利諾斯州的地下埋有粒子加速器 北京時間5月18日消息,上帝粒子能夠揭示物質為何擁有質量以及宇宙中為何存在引力,尋找這一粒子成為很多科學家的夢想。根據參與這一項目的科學家預測,尋找上帝粒子之旅有望在2012
新粒子衰變速率在標準模型與實際測量結果中的對比結果 “現在就下結論還為時尚早。”這是為全世界最大的原子加速器——瑞士的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工作的粒子物理學家的最新經典“語錄”。 這些科學家正在試圖搞清他們在今年7月發現的粒子是否真的就是人們找尋已久的希格斯玻色子,抑或多
新粒子衰變速率在標準模型與實際測量結果中的對比結果 “現在就下結論還為時尚早。”這是為全世界最大的原子加速器——瑞士的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工作的粒子物理學家的最新經典“語錄”。 這些科學家正在試圖搞清他們在今年7月發現的粒子是否真的就是人們找尋已久的希格斯玻色子,抑或多少有一點
7月9日,在2018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超環面儀器(ATLAS)實驗公布了最新成果——ATLAS合作組首次發現了希格斯粒子的最主要衰變過程,即正反底夸克對衰變。中國科學家在此次實驗中作出關鍵貢獻。 物理學家認為,希格斯玻色子賦予基本粒子以質量,并可以衰變成不同粒子,
為了加深人們對復雜而廣袤無垠的宇宙的理解,科學家們正在制造越來越龐大的科研工具,開展越來越有野心的科學實驗。然而,要做到這些并非易事,因為這些科學實驗和工具動輒耗資數億美元,而且需要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專業的科研人員群策群力才能完成。但是,所有這些實驗給我們帶來了令人驚喜的結果,讓
亞原子粒子會發出聲音?!據美國《大眾科學》雜志在線版6月24日(北京時間)報道,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研究團隊——亦是當今世上最頂尖的物理學家們認為:假若難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確實存在,當會發出聲音,而這聲音亦將成為探測希格斯玻色子的絕佳途徑。現今物理學家們已模擬
“我并沒有為自己設計一生,但確實比較順。”嚴東生說,這種“幸運”背后有兩個因素,“一是有人關心我;第二,不辜負關心我的人對我的期望。” 嚴東生 1918年2月10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1941年畢業于燕京大學獲碩士學位,1949年在美國伊
“上帝粒子”也許是七月上旬最火熱的詞。近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發現與希格斯玻色子性質高度吻合的粒子后,科學家們為之狂喜,公眾熱烈地參與到相關討論中。但也許是新發現的意義過于重大,也許是不久前中微子超光速實驗“烏龍”事件讓人心有余悸,面對粒子物理學家嚴謹的表述,仍有人忍不住擔憂,這次我們會再犯錯嗎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28日宣布,在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6年后,研究人員終于觀測到它衰變為被稱為底夸克的基本粒子。這一“常見衰變”的捕獲被研究人員看作是探索希格斯玻色子的里程碑。圖片來源于網絡 根據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測,約60%的時間內希格斯玻色子都會衰變成一對底夸克,也就是6種夸克中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找到了與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高度吻合的新粒子,消息在上月初一經發布,立即引起全球關注。現在,該發現的可信度又進一步增大。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8月2日(北京時間)報道,ATLAS(超環面儀器)實驗組進行了更為完整的分析,從統計學上
5日,當今世界最大粒子加速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持續幾小時以低能量撞擊質子束,撞擊產生的亞原子碎片噴薄而出,灑落在巨大的探測器內。這是LHC重啟后首次進行粒子撞擊實驗。 這次撞擊向更高能量的實驗邁進了一步。此前,LHC經歷了大約兩年的停機維護和升級,改造升級后其最大功率將提升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