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全球變暖:日本試驗海底封存二氧化碳
《日本經濟新聞》8月3日稱,工程負責人在工地上指著太平洋方向說:“要對那邊的海底加壓,灌入二氧化碳。”碳捕捉與封存是一項頗受關注的防止地球變暖的重要手段 碳捕捉與封存是一項頗受關注的防止地球變暖的重要手段。苫小牧的試驗由日本碳捕捉與封存調查公司實施,該公司獲得了電力、石油等領域35家公司的出資。據該公司負責人石井正一介紹,“從陸地到海底挖掘二氧化碳封存井屬于世界首次”。 在海外,碳捕捉與封存也在石油生產基地進行。通常是把二氧化碳壓入油層,然后較快地采掘出原本較難采集的石油。 在苫小牧,人們要回收和儲存從氫制造設備中排出的二氧化碳,不使其排放到大氣中。目前在3.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開始建設二氧化碳分離和回收設施。被選中封存二氧化碳的區域是位于有微小縫隙、含有水分的砂巖層以及其上被泥巖等致密層覆蓋的地層。有縫隙的部分是二氧化碳的“儲留層”,相當于蓋子的部分是“遮蔽層”。 從8月或9月開始,工程人員將從陸地開鑿3500......閱讀全文
全球變暖削弱植物“吸碳”能力
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并轉化二氧化碳。不過,一項國際研究顯示,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植物的這種“吸碳”能力受到削弱,人類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應該考慮到這一因素。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之后,除了將部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化合物并釋放出氧氣,還有一部分二氧化碳會通過植物的“呼吸”再次排出到大氣中。 澳大
全球變暖將使土壤釋放大量碳
一國際研究小組在11月30日的《自然》雜志線上版發表論文稱,到本世紀中葉,氣候變暖可能會導致全球土壤釋放550億噸的碳,占同期人類活動所致碳排放總量的12%至17%,相當于地球上又出現了一個與美國相當的工業化國家。 科學家們推測,氣候變暖可能會改變土壤儲碳能力,使大量的碳釋放出來,導致氣候變
碳捕捉:將二氧化碳“趕回地下”
為解決全球變暖問題,科學家日前在冰島成功地將二氧化碳灌到地底下的火山玄武巖土壤,從而把二氧化碳變成石頭永久封存。這項引發全球關注的重要進展,采用的就是碳捕捉以及封存技術。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如何處理不斷增長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其中,碳捕捉與封存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解決方案。當下,世界
低碳能源發展放緩恐難抑制全球變暖
????國際能源署(IEA)日前在其發布的《可持續能源進程報告》中警告,此前氣象學家提出的在本世紀內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恐難實現。 ????IEA總干事范德胡芬表示,目前,替代能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推行速度正在放緩。近10年間,雖然替代能源在各國都受到了足夠的重視,技術上也
中美科學家呼吁重視“碳捕捉和儲存”
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全球首位,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費70%……面對“后哥本哈根”時代,中國將如何應對?在4月8日舉行的“2010年綠色暢想:能源、教育、環境倡議”國際論壇上,中美兩國科學家再次呼吁應重視“碳捕捉和儲存”,把二氧化碳收集并注入地下,讓它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此
儲碳礦物菱鎂礦快速生產技術問世-抵御全球變暖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快速生產菱鎂礦的方法。菱鎂礦作為一種可儲存二氧化碳(CO2)的礦物,未來如能實現工業規模的大批量生產,可大量減少長期存在于大氣中的CO2,從而抵御全球變暖的影響。該研究報告是在近日于波士頓舉行的國際地質化學界重要學術會議戈爾德施密特會議上提交的。 菱鎂
應對全球變暖需要全民努力-綠色、低碳才能更好發展
氣候問題備受人們關注,其中,全球變暖是經常被人們提及的氣溫問題之一,它使許多國家與地區出現了罕見的極端天氣。那么,全球變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全球變暖呢? 全球變暖的問題日趨嚴峻,北極熊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的威脅,北極熊卡通雕像巡展期望引發社會對瀕危物種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的關注。
全球變暖,植物“爬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52.shtm科學家發現受氣候變化影響,北美西部的山地植物正以更快的速度向海拔更高、更冷的地區移動。但在一些地區,它們“攀登”的速度仍趕不上氣溫上升的腳步。相關研究2月15日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
全球變暖-海洋“災難”
來自格陵蘭島的融水,就像東海岸的這座冰山,曾經擾亂了大西洋的“傳送帶”。圖片來源:IMAGEBROKER/ALAMY STOCK PHOTO 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世界各地的海洋平均溫度已上升1°C。近日,兩項研究分別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大西洋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響。 3月27日,
阻止全球變暖:日本試驗海底封存二氧化碳
《日本經濟新聞》8月3日稱,工程負責人在工地上指著太平洋方向說:“要對那邊的海底加壓,灌入二氧化碳。”碳捕捉與封存是一項頗受關注的防止地球變暖的重要手段 碳捕捉與封存是一項頗受關注的防止地球變暖的重要手段。苫小牧的試驗由日本碳捕捉與封存調查公司實施,該公司獲得了電力、石油等領域35家公司的出資
全球變暖并非所有地方同步變暖-寒冬與變暖有關
去年歲末以來,北半球經歷了嚴冬的考驗:多國最低氣溫不斷刷新紀錄,因嚴寒死亡的人數亦不斷攀升。嚴寒的天氣,進一步讓人們對“全球變暖”的說法產生疑問。 然而從理論上講,全球變暖并不意味著氣溫總是偏高。實際上,全球變暖是指全球年平均氣溫總體呈增高趨勢,但這并不意味今年比去年高、去年
棕碳氣溶膠增加全球變暖風險和野火發生概率
天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傅平青和合作者,詳細描述了北半球燃燒生物質釋放的棕色碳是如何加速北極變暖的。在這項近日發表于《地球》的研究中,他們警告稱,這可能會導致未來發生更多的野火。2021年的野火季打破了全球紀錄,從加利福尼亞到西伯利亞,大片土地被燒焦。火災的風險也在增加,聯合國2月發布的一份報告警告
全球變暖致土壤加速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全球變暖可能導致土壤中儲存的碳被加速釋放進入大氣,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了全球變暖。研究人員在2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說,氣溫升高后,土壤中以殘枝枯葉為生的微生物會將土壤中更多的碳轉化為二氧化碳,且其速度已超過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的碳。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和馬里蘭大學
結晶化為碳捕捉提供新選擇
美國科研人員日前開發出一種通過結晶化捕捉二氧化碳的新方法。這種方法不需要極高溫等條件,并可循環利用材料,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動碳捕捉技術實用化。 碳捕捉是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去除的一類技術,目前還很不成熟。二氧化碳被某些化合物吸收后,還需要將其再釋放出來,以氣體形式通過管道輸送,進而被深
警惕全球變暖,北極更甚
英國《通訊·地球與環境》雜志11日在線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論文報告稱,與全球平均值相比,北極變暖速度確實比之前人們認為的更快。極地加速變暖表明該地區對全球變暖的敏感程度高于當前的評估。 北極在全球氣候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調制作用。但過去的報告稱,極地變暖速率平均而言是全球其他地方的2—3倍,是全球地
核能發電,阻止全球變暖
在本月早些時候,大西洋導航者號(Atlantic Navigator)貨輪駛抵美國巴爾的摩港。導航者號上載有蘇聯在冷戰時期制造的一批核武器。在過去20年間,有19000個俄羅斯核彈頭經過拆卸處理,運往美國,在核反應堆中發電。事實上,在這20年里,為美國100座核反應堆供能的鈾燃料中,有超過一
科學家成功把二氧化碳變成“石頭”封存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怎樣處理不斷增長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一個國際科研小組9日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玄武巖層,并借助自然化學反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態碳酸鹽。 長期以來,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被視為應對全球變暖的一種重要方案,即從工業生產或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氣體中
北極融化將釋放8500億噸碳-全球變暖進程將加快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近日有最新研究成果稱,北極融化將釋放8500億噸碳,全球變暖進程將加快。 印度時報近日發表一篇題為《最新研究稱北極融化將釋放8500億噸碳》的報道。報道稱,全球變暖已經超出預想。美國地質勘探局牽頭的一項調查稱,隨著北極地區在下個世紀逐步融化,被冰凍的440億噸氮
奧巴馬宣布將限制電廠碳排放量以緩解全球變暖
??? 美國總統奧巴馬周25日宣布一攬子計劃,限制美國發電廠的碳排放量,協助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危機。 ????據報道,奧巴馬當天在喬治城大學發表演說時指出,目前已有法例規管發電廠排放有害物質如砷、水銀、鉛及其他物質的數量,但沒有限制它們釋出被指導致氣候暖化元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有需要
減碳、脫碳、碳捕捉,頂尖科學家共謀“碳策”
“中國在氣候變化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中國在太陽能光伏領域具有非常好的成本優勢。但中國人均耕地少,同時缺乏天然氣的儲備,中國在糧食、能源方面要實現自給自足,就要做出更多努力。”11月3日,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先導論壇——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碳大會(以下簡稱碳大會)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
全球變暖時代結束,全球沸騰時代來臨
7月27日,世界氣象組織和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發布官方數據,7月的前3周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3周,盡管7月還未結束,但幾乎可以肯定今年7月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全球變暖時代結束,全球沸騰時代來臨,減少溫室排放迫在眉睫。 在7月27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消息中,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歐洲
“碳尋計劃”首輪獲獎揭曉,資助規模達億級
日前,騰訊“碳尋計劃”首輪頒獎儀式在深圳舉行,這是中國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領域首個由科技企業發起的億級資助計劃,共有30個優勝項目獲獎,每個項目團隊獲得50萬元獎金。騰訊“碳尋計劃”組委會將從這30個項目里優中選優,繼續投入數個千萬級別的項目資助。 在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當下,CCUS
美衛星成功捕捉植物碳匯
照射在植物上的光約有1%會再發射出一種微弱的熒光,它可以作為光合作用的一種測量方法。近日,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議上,科學家公布了一幅由極軌碳觀測者衛星2號測量的熒光圖(如圖,來源于今年8月~10月的平均數據)。 美國宇航局(NASA)的這顆衛星于今天7月份發射,其目標是繪制大氣層中的碳元素凈含
熒光碳點捕捉腦腫瘤細胞
前不久,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再成的研究小組、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志剛和景遐斌的課題組,與四川大學高會樂副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熒光活體成像系統,觀察了碳點在荷瘤小鼠內的生物分布,為腦腫瘤的早期診斷和進一步構建智能化納米藥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利用檸檬酸和胺合成
全球碳排放破紀錄上升-氣候變暖七成因人而起
人類活動將大量二氧化碳排入大氣中。 全球碳計劃是科學家們跟蹤記錄碳排放的一個國際合作組織的項目,在世界各地設有研究單位。該組織于12月5日發布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2010年,來自化石燃料燃燒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5.9%,達破紀錄的最高水平,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碳排放量下降的趨
既然全球變暖,為何寒潮來襲?
11月3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年全國首個寒潮黃色預警。從11月4號起,我國迎來入秋以來最強寒潮天氣,多地“一夜入冬”。13日前后,我國還將迎來新一波降溫過程。下一波冷空氣還會這么猛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因何多發頻發?《新聞1+1》連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鄭志海,為你答疑解惑。寒潮來襲,是否意味
全球變暖:真耶?假耶?
變暖論 8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會俄羅斯分會在其網站上發布文章稱,目前仍在肆虐的大火可能會加劇全球變暖。 毫無疑問,這是全球變暖論的堅定支持者。全球變暖論者認為,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變暖的元兇,而且也有證據表明,全球正在變暖。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最近公
全球變暖使華北顯著升溫
在過去40年間,北京的夏季短持續性降水總量逐步增多,而長持續性降水總量卻減少,這反映出華北地區在顯著升溫。這是中國氣象局研究員宇如聰等人得出的一項結論,他們的研究論文《北京市夏季降水的日變化特征》發表在2008年第7期的《科學通報》上。?研究表明近幾十年來,中國華北地區的低層大氣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
全球變暖“雖立而惑”
今年的8月8日是“全球變暖”這個術語誕生35周年紀念日。按照中國人的說法,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5歲,正是“雖立而惑”的年齡。看看國際上關于全球變暖的爭論,全球變暖問題確確實實是“雖立而惑”:全球多數人認同全球變暖是客觀事實,但也有部分人對此持有異議,對怎樣應對全球
全球變暖-“圣誕”滑雪有點難
滑雪場的人工造雪。 圖片來源:Valentin Luthiger 滑雪是最受歡迎的冬季運動之一,然而,在全球變暖的現實下,大多數滑雪場需要依靠人工造雪彌補天然雪的不足。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計算了人工造雪的可持續性。相關論文12月6日發表于《國際生物氣象學雜志》。 該研究作者、瑞士巴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