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福熹院士等著《光子學玻璃及應用》出版
近日,由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干福熹院士等著的《光子學玻璃及應用》一書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的出版得到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 《光子學玻璃及應用》一書系統地介紹了各類激光玻璃(包括高功率激光體玻璃和玻璃光纖、激光放大器玻璃,有機-無機復合激光玻璃和玻璃光波導等)的性質及應用,詳細闡述了玻璃的各類非線性性質(包括非線性光譜性質、二階及三階非線性光學性質,飛秒激光實現玻璃中微結構調控等),以及玻璃薄膜和玻璃纖維在數據存儲和通信、光學超分辨和光子晶體中的應用等。 光子學玻璃是一類重要的光子學材料,在光電子和信息技術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該專著可供從事光學和激光材料研究和應用工作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亦可供材料學、物理學、光學工程等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參考,其出版將有利于推動我國光子學玻璃的進一步研究應用和發展。 干福熹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光學材料專家,曾出版《光學玻璃》、《激光......閱讀全文
干福熹院士等著《光子學玻璃及應用》出版
近日,由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干福熹院士等著的《光子學玻璃及應用》一書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的出版得到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 《光子學玻璃及應用》一書系統地介紹了各類激光玻璃(包括高功率激光體玻璃和玻璃光纖、激光放大器玻璃,有機-無機復合激光玻璃和玻璃光波
干福熹:突破衍射極限的研究待加強
“目前,信息技術已經進入納米時代,其中納米光學和光子學的發展尤為重要,例如在納米光刻、納米成像和納米信息存儲等信息技術中,都有很重要的應用。” 在近日于上海舉行的以“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機制及應用”為主題的第188期東方科技論壇上,中科院院士干福熹在題為《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發展納米光學和光子
第三屆全國信息光學與光子器件學術會議在廣西召開
8月6日至8日,光學前沿——第三屆全國信息光學與光子器件學術會議(CIOC2010)在廣西桂林召開。大會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主辦,廣西師范大學與中國激光雜志社聯合承辦。上海光機所干福熹院士、長春光機所王家騏院士、桂林市副市長巫家世、廣西師范大學副校長李傳起教授等到會并
上海光機所主辦2014全國光學材料學術研討會
10月9日至12日,由中國光學學會光學材料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強激光材料重點實驗室主辦、中國計量學院承辦的2014全國光學材料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杭州成功召開。中國科學院干福熹院士、吳以成院士、祝世寧院士擔任大會名譽主席,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中國光學學會光學材料專業委員會
西安光機所微納光子學亞波長器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光子學主要研究在微納尺度下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規律及其光的產生、傳輸、調控、探測和傳感等方面的應用。微納光子學亞波長器件能有效提高光子集成度,有望像電子芯片一樣把光子器件集成到尺寸很小的單一光芯片上。納米表面等離子體學是一新興微納光子學領域,主要研究金屬納米結構中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它具有尺寸
上海光機所二維納米光子學材料研究取得突破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強激光材料重點實驗室王俊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強激光材料重點實驗室張龍研究員、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趙全忠研究員,以及上海光機所中科院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Werner Blau教授等)在國際學術期刊ACS Nano上發表題為Ultrafast Satur
西安光機所微納光子學亞波長慢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表面等離子體激元是指在金屬表面存在的自由振動電子與光子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沿著金屬表面傳播的電磁波,具有巨大的局部場增強效應。它能夠突破傳統的衍射極限,從而實現在納米尺度上對光子的操縱和調控。表面等離子體光學為實現全光集成,發展更快、更小和更高效的新型納米光子器件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女科學家研制“釹”玻璃:我們的價值在于探索未知
釹,音同“女”,是一種銀白色金屬。 激光釹玻璃,是一種含有釹離子的特殊玻璃,呈紅色,它可以在“泵浦光”的激發下產生激光或對激光能量進行放大。 在3月22日公布的2016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名單中,有這么一個“釹”項目——“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釹玻璃批量制造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了上海市技術發
《自然—光子學》:單光子波長轉換首次實現
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NIST)10月15日表示,科學家首次將量子源(半導體量子點)產出的波長為1300納米的近紅外單光子轉換成波長為710納米的近可見光光子。這種單光子波長(或顏色)轉換的實現有望幫助開發出擁有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計量的混合型量子系統。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光
上海光機所稀土摻雜激光玻璃材料研究獲進展
稀土摻雜激光玻璃材料一直是光學材料領域的研究重點。近年來,2-3μm激光玻璃材料在醫療、光通信、環境監測等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以往的研究主要針對目前市場上的產品玻璃光纖ZBLAN,但是其物化性能、機械性能較差,特別是國內對開發新型的、物化性能較好,并且兼具發光性能的中紅外發光材料研究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