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TM-S01嫦娥結果 有效點數:3214489(2個月)《中國科學》雜志/供圖 CLTM2美國克萊門汀結果 有效點數:72300(2個月) 《中國科學》雜志/供圖 月球最高峰的高度是9840米,比珠穆朗瑪峰還高出近1000米!這是中國科學家根據 “嫦娥一號”的科學數據測量得出的結果。在“嫦娥一號”得出這一結論之前,1994年美國克萊門汀月球探測器曾得出月球最高點為8000米的結論14年來,人類的認識一直停留于此,而“嫦娥一號”打破了人類14年來的膚淺認識。 第一張全月球地形圖 日前,由嫦娥一號衛星測控系統VLBI分系統總體技術主任設計師、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平勁松、黃倩,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唐歌實、曹建峰等人完成了全月球地形圖測繪,并在2008年第11期《中國科學G輯》上發表題為《基于嫦娥一號衛星激光測高觀測的月球地形模型CLTM-s01》的論文,介紹利用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激光高度計數......閱讀全文
如果把光學望遠鏡比作探測深空的銳利眼睛,射電望遠鏡就像一只靈敏的耳朵,捕捉宇宙中的射電輻射,傾聽著來自遙遠空間的微弱呻吟。亞洲最大可轉動射電望遠鏡即將建成 65米口徑可轉動射電天文望遠鏡工程正在上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
中國將第二輛月球車送上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并將它命名為“玉兔二號”。它將領略月球背面未知世界的風景,仔細聆聽巖石中記錄的信息,探尋月球童年的往事。 “玉兔二號”3日晚已在月球背面“踩下第一串腳印”,在無風又無雨的月球上未來千萬年都清晰可見。 “玉兔二號”雖然看起來與月球正面虹灣的“玉
“嫦娥”探月的關鍵一步 中國探月“三年一會”,在這個冬天如期而至。 繼2007年嫦娥一號,2010年嫦娥二號完成奔月之旅后,2013年12月2日凌晨,嫦娥三號攜帶中國第一輛登月車飛向月宮。 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個階段中第二階段,卻是最為關鍵的一步。中國是否進行載人登
嫦娥二號拍攝的月面虹灣區已為嫦娥三號任務打好前站焦維新: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從事深空探測、行星科學、空間天氣學研究,最新出版《月球文化與月球探測》一書。 【嫦娥奔月】看點 12月2日凌晨,“嫦娥三姑娘”奔赴太空,目的地只有一個,月球。時隔
奔月是中國人的千年夢想,今年10月1日,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三號丙火箭成功升空,又給國慶節日增添了一份喜悅。事實上,隨著嫦娥一號衛星在2007年成功發射,嫦娥工程已漸漸深入人心,祖國航天科技的發展讓不少人感到由衷自豪。 不過,除了增添中國人的自豪感,究竟為什么要
他,雖已75歲高齡,卻依然精神矍鑠,渾厚的聲音響徹中科大水上報告廳。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看月球, 一開始真有點忐忑不安,直到3秒后才傳來信號。”指著“月球影像”PPT,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和臺下的90后大學生們展開了一場關于“月球”的對話。 從下午15點到晚上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3年1月19日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19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
質量最高的全月球影像圖和月球標準基礎地圖、精度和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數字高程模型、獨特的近月空間高能粒子和太陽風離子數據…… 從2007年順利升空至今,“嫦娥一號”一直是一顆舉世矚目的耀眼“明星”,而隨著各項科學探測數據和成果陸續出爐,各國科學家對“嫦娥一號”的關注程度有增無減。 6月3
“嫦娥一號”拍攝的全球最好的全月球影像圖將公布 在漆黑一片的太空深處,“嫦娥一號”正在圍繞月球按預定軌道繞月運行,與她做伴的是100公里外的日本發射的月球衛星“KAGUYA”(月亮女神)號,而一個好消息是,一艘“月船一號”將從他們的娘家——地球出發,來與她們做伴。 歐陽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深空探測開啟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我們不比美國差,而且更好” 嫦娥二號CCD立體相機日前開機工作。 月球科學家利用由相機獲得的數字圖像研究月球地質學構造,繪制地質學綱要圖,進而研究月球的起源、演化、月面歷史等。另外,對月球的研究還可以對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提供具有重要價值的信息。所有這些研究的基礎和研
“嫦娥”月背安新家 嫦娥四號探測器自1月3日順利著陸月球背面預選區域以來,完成了中繼星鏈路連接、有效載荷開機、兩器分離、巡視器月午休眠及喚醒、兩器互拍等任務。工程任務圓滿成功后,嫦娥四號任務將轉入科學探測階段,著陸器和巡視器將繼續開展就位探測和月面巡視探測。 天馬望遠鏡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供
嫦娥三號任務器地正樣對接試驗。 地面應用系統嫦娥三號任務演練。 12月2日凌晨,嫦娥三號發射時,中國科學院嫦娥三號任務有效載荷發射場試驗隊隊員們聚在一起,看著火箭緩緩上升,欣慰地鼓掌慶祝。回憶起這三個多月的日子,有效載荷發射場試驗隊隊長龐紅勛感慨良多:“個中艱辛只有親身經歷才能理解。”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蘇彥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我國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重大發現。該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這一研究成果對于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 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升
中國登月下一步 所有參與航天活動的國家都承認,航天是一項風險極高的事業,幾乎都曾飽嘗過失敗的苦澀。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坦言,探月工程經受不起失敗。特別是嫦娥三號80%的產品和技術都是新的,更增加了風險。 即使是在相對成熟的發射階段,其運載火箭必須滿足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
嫦娥四號著陸區地下分層結構 北京時間2月27日,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中國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的一項最新成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蘇彥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
嚴俊坐在中國探月工程地面應用系統運控大廳里,桌上擺了一個閃閃發亮的衛星模型。此刻,這位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和他心愛的嫦娥二號,相隔150萬公里。 6月9日,嫦娥二號衛星飛離月球,飛往日地拉格朗日L2點,開始了新的使命。 在人類127次探月活動中,嫦娥二號不是最早的一次,卻是走得最遠的一
目前正環繞月球運行的嫦娥二號衛星,將在半年的既定時間內,完成四項科學目標:獲取分辨率優于10米的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球物質成分、探測月壤特性、探測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這四大目標,將在嫦娥一號科學探測結果的基礎上獲得更加豐富、準確的探測數據,為后續月面軟著陸及深空探測任務奠定重要的技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月圓中秋,萬家團圓,然而我國的航天工作者卻—刻不得閑。22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和專家來到棗莊滕州,和青少年溫情互動。有關專家告訴記者,備受國人關注的嫦娥二號正在做最后的技術狀態確認和準備工作,預計將在10月1日開始奔月之旅。 22日,滕州市體育館人頭攢動。來自滕州—中、
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11日晚在南京表示,嫦娥五號預計于2019年底發射,實現采樣返回任務。月球后續任務正在研發過程中,將實現月球極區探測,為未來建立月球科研站進行前期技術驗證。他還透露,進行“探火”(探測火星)時將帶比“玉兔二號”更重的巡視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歐陽自遠院士發表演講 12月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先生在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發表了題為“中國嫦娥月球探測計劃”的演講。本場報告會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的第107場報告會。 歐陽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航天飛行力學和火箭彈道軌跡設計專家余夢倫做客新浪網“嫦娥工程系列訪談”。他介紹說長三甲火箭具有:運載能力大;過往發射100%成功,飛行可靠性強;適應性強三大優點,也因此被選擇發射“嫦娥一號”衛星。以下為訪談實錄: 主持人:歡迎余院士來到新浪網
最近,美國航空航天局宣布將在10年內建立一座有人月球基地;俄羅斯也宣布計劃于2031年首次載人登月,然后著手打造月球基地。我國已在今年透露,將發射嫦娥8號進行科學探測和試驗,以驗證建立月球科研基地的可行性。由此表明,人類將在不久的未來掀起打造月球基地的高潮。 為何建造月球基地 所謂月球基地
“其實天文科技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地震,也可以為人類尋找未來的家園,還能啟迪人類尋找新的能源。”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葉叔華近日走上“相約名人堂——與院士一起看世博”的講臺,暢談天文科技進展與人類的未來生活。 以“中國的最新天文科技”為講演主題,葉叔華用了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圖為大亞灣實驗項目三號實驗大廳。 圖為三名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實驗艙內。 圖為“蛟龍”進行7000米級海試下潛試驗。 圖為殲—15艦載機在“遼寧艦”上準備滑躍起飛。 圖為嫦娥二號衛星拍攝的圖塔蒂斯小行星。 圖為10月25日,第16顆北斗衛星成功發射。 最玄 發現新的中微子振
昨日17時40分 30日17時40分,嫦娥一號衛星到達48小時周期軌道遠地點,距地面高度12萬公里,創下我國航天器飛行測控新紀錄。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介紹說,29日18時01分,嫦娥一號衛星成功實施入軌后的第三次變軌。截至目前,衛星已繞地球飛行7圈,北京飛控中心向各測控站、船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