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核心抗原——丙型肝炎早期診斷標志物
丙型肝炎是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疾病:該病毒可造成急、慢性肝炎性感染,其嚴重程度從持續幾周的輕微病癥到終身存在的嚴重疾病。據WHO統計全球有1.3億至1.5億人患有慢性丙型肝炎,大量慢性感染者會出現肝硬化或者肝癌,每年有35萬至50萬人死于與丙肝相關的肝臟疾病。在我國,2013年丙型肝炎發病數達20萬,并且近幾年呈不斷上升趨勢。 丙型肝炎患者癥狀隱匿,并且患者對丙肝認識不足,我國HCV感染的診斷率及抗病毒治療率均較低,因此在人群中存在較多的隱匿傳染源。《防控指南》指出,不規范的技術操作,使用未經規范消毒的內鏡、牙科器械、注射器、針頭、血液透析機,以及醫務人員在使用和處理醫療器械過程中導致的職業暴露,均為醫院HCV傳播的重要途徑。急性丙肝數據庫(Hep-Net)資料顯示:15%的急性HCV感染是由醫療操作所致,另外有13%則因針刺而引起。在醫院感染中,醫務人員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丙型肝炎病毒......閱讀全文
丙肝核心抗原——丙型肝炎早期診斷標志物
?? 丙型肝炎是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疾病:該病毒可造成急、慢性肝炎性感染,其嚴重程度從持續幾周的輕微病癥到終身存在的嚴重疾病。據WHO統計全球有1.3億至1.5億人患有慢性丙型肝炎,大量慢性感染者會出現肝硬化或者肝癌,每年有35萬至50萬人死于與丙肝相關的肝臟疾病。在我國,2013年丙型肝炎發
丙肝核心抗原檢測對丙肝診斷意義大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每年新發丙型肝炎病例約3.5萬例。我國一般人群抗-HCV陽性率為3.2%。在感染30年后HCV相關性肝細胞癌發生率平均為1%~3%。HCV感染的實驗室檢查是丙型肝炎診斷的重要依據,所以檢測方法的選擇和及早檢出HCV非常重要。現行的HCV檢測技術為HCV抗體檢測和HCV RNA檢
丙肝抗體與核心抗原的聯合情誼竟是如此
一、何為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種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經輸血,針刺,吸毒等傳播,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HCV的感染率約為3%,估計約1.8億人感染了HCV,每年新發丙型肝炎病例約3.5萬例。丙型肝炎呈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檢測的臨床分析
摘 要:檢測2003年1月~2006年12月間住院及門診患者,150例丙型肝炎患者進行丙型肝病毒核心抗原(HCVCAg)的檢測并分析其臨床意義。研究表明,HCV感染者肝癌的發生與C抗原蛋白誘導肝細胞生長失控有關,HCVCAg陽性可提醒有癌變的可能。因此HCVCAg可作為肝癌的輔助診斷。HCVCAg的
肝癌早期診斷標志物被發現
近日,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國際合作信號轉導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率領的研究團隊,經10余年研究、1000多例臨床實驗發現,人體內一種叫GPC3的蛋白聚糖物可作為檢出早期肝癌的分子標志物。目前,該研究已獲得國際、國內發明ZL,進入診斷試劑研發應用階段。 王紅陽告訴記者,理想的肝癌
術前免疫八項
手術前,通常會進行免疫術前八項檢驗,這是什么呢?免疫術前八項包括:乙肝表面抗原、抗體,乙肝E抗原、抗體,乙肝核心抗體,丙肝抗體,艾滋抗體,梅毒抗體。是針對臨床上常見的,危害性較大的,經血液或體液傳播的四種傳染病感染的血清標志物。肝炎指標五項乙肝檢測指標一項丙肝檢測指標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
丙肝病毒暴露后,何時檢測丙型肝炎?
? 導語:一般來說,丙肝病毒(HCV)侵入人體后不會馬上產生抗體,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產生足夠的可檢測到的抗體。從病毒感染到能夠從血中檢測到抗-HCV的這段時間,稱為丙肝病毒感染的“窗口期”。在這段“窗口期”時間內,盡管血清抗-HCV陰性,但實際上血液內已經存在丙肝病毒的復制,并具有傳染性。? ?
丙型肝炎診斷
丙型肝炎診斷
人丙肝病毒核心抗原ELISA-檢測試劑盒使用說明
本試劑僅供研究使用 ?標本:血清或血漿試驗原理:HCV-cAg試劑盒是固相夾心法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已知HCV-cAg濃度的標準品、未知濃度的樣品加入微孔酶標板內進行檢測。先將HCV-cAg和生物素標記的抗體同時溫育。洗滌后,加入親和素標記過的HRP。再經過溫育和洗滌,去除未結合的酶結合
羅氏診斷推出新一代Elecsys-抗HCV-II檢測試劑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的丙肝病毒(HCV)感染率為3%,感染人群約有1.7億人次,死亡人數也正以每年100萬逐年激增。衛生部《2011年度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死亡統計表》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報告的丙肝發病數量超過17萬例,比2010年增長了13.1%,增長率是乙肝的5倍多。由于丙肝患者
人丙肝病毒核心抗原ELISA-檢測試劑盒操作注意事項
操作注意事項:試劑應按標簽說明書儲存,使用前恢復到室溫。稀稀過后的標準品應丟棄,不可保存。實驗中不用的板條應立即放回包裝袋中,密封保存,以免變質。不用的其它試劑應包裝好或蓋好。不同批號的試劑不要混用。保質前使用。使用一次性的吸頭以免交叉污染,吸取終止液和底物A、B液時,避免使用帶金屬部分的加樣器。使
提高-HCV抗體篩查靈敏度-丨光激化學發光法凸現臨床新價
肝臟作為人體最大的腺體臟器,它不僅參與營養物質消化吸收、參與多種代謝產物及異物的生物轉化與排泄,亦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但在我國,肝病卻是一種常見的多發病。臨床上可將肝病分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脂肪肝、肝硬化及肝癌等幾大類。肝炎又可分為甲型肝炎病毒(HAV)、
規范病毒性肝炎治療--規范檢測方法是關鍵
?隨著母嬰阻斷和乙肝疫苗的普及,我國病毒性肝炎的發病率逐年下降。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較大,仍有相當數量的患病人群。若不予以規范化治療,容易出現肝纖維化甚至發展成肝硬化及肝癌,導致死亡。 ? ? 近日,由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上海拓新健康促進中心共同主辦、羅氏診斷支持的“肝愿:慢性病
丙肝治愈HCV檢驗診斷困局的破解
楊瑞鋒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肝病研究所丙型肝炎病毒(HCV)屬于黃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屬,是單股正鏈RNA病毒。我國HCV感染者基數龐大,HCV抗體陽性率為0.43%,連同高危人群(如90年前后輸血者、單采血漿者、靜脈吸毒者、免疫系統功能受損者等),總共約1000萬感染者。慢性丙型肝炎是
癌癥早期診斷的好幫手——解讀腫瘤標志物
腫瘤標志物(TM),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惡性腫瘤細胞,或由惡性腫瘤細胞異常產生的物質,或是宿主對腫瘤的刺激反應而產生的物質,并能反映腫瘤發生、發展,監測腫瘤對治療反應的一類物質。腫瘤標志物存在于腫瘤患者的組織、體液和排泄物中,能夠用免疫學、生物學及化學的方法檢測到。隨著公眾對腫瘤防治意識的不斷提高,腫瘤
關于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檢查方式介紹
1.血常規及凝血方面的檢查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凝血相異常標志肝損害。 2.肝功能檢查 丙氨酸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GOT)、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都有不同程度升高。隨著病情進展AST逐漸升高,反映肝細胞破壞較重。 3.病原學檢測 (1)抗-HCV抗體是臨床診斷急性、慢性
如何診斷丙型肝炎病毒?
1、根據患者的癥狀 雖然丙肝患者的癥狀都很隱秘,還有部分患者根本都沒有癥狀,但是,只要我們細心的觀察,是可以發現丙肝的蛛絲馬跡的。 2、根據檢查化驗結果 丙型肝炎病毒RNA為丙型肝炎早期診斷的最有效方法。在急性丙型肝炎時,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可以從陽性轉為陰性,而多數慢性感染者,其RNA
肝炎病毒標志物的檢驗,你知道多少?
肝炎病毒學標志物檢查:是用來判斷是否感染肝炎病毒,常見嗜肝病毒學標志物包括甲肝抗體、乙肝兩對半、乙肝病毒DNA,丙肝抗體、丙肝病毒RNA,丁肝抗體,戊肝病毒抗體。各類病毒型肝炎傳播途徑(不是所有類型肝炎均通過吃飯傳播):甲型、戊型病毒型肝炎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乙型病毒型肝炎主要通過輸血、性接觸、母嬰
肝功能化學檢測項目介紹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同工酶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同工酶介紹: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又稱谷丙轉氨酶(GPT),主要存在于各種組織細胞中,以肝細胞中含量最多。各種肝炎的急性期,藥物中毒性肝細胞性壞死等疾病時,肝細胞酶大量釋放入血中,使血清ALT活性顯著增高,因此它是診斷病毒
臨床化學檢查方法介紹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同工酶介紹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同工酶介紹: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又稱谷丙轉氨酶(GPT),主要存在于各種組織細胞中,以肝細胞中含量最多。各種肝炎的急性期,藥物中毒性肝細胞性壞死等疾病時,肝細胞酶大量釋放入血中,使血清ALT活性顯著增高,因此它是診斷病毒
卵巢惡性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早期診斷的利劍
于宏偉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檢驗科? ? 卵巢惡性腫瘤是威脅女性健康的生殖系統三大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卵巢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以及應用影像學也難與良性疾病進行鑒別,并且缺乏理想的早期篩查和診斷的方法,所以有學者將其成為“沉默殺手”,“癌中之
基因芯片篩選發現大腸癌早期診斷分子標志物
大腸癌是人類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位居全球惡性腫瘤第三位。2006年國家衛生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大腸癌死亡率已位居惡性腫瘤第五位,其發病率在40歲開始上升,至60-75歲時達到高峰。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對大腸癌的早期診斷有助于大腸癌的治療,減少病死率。早期診斷包括兩方面含義:早期發現和早
基因芯片篩選發現大腸癌早期診斷分子標志物
大腸癌是人類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位居全球惡性腫瘤第三位。2006年國家衛生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大腸癌死亡率已位居惡性腫瘤第五位,其發病率在40歲開始上升,至60-75歲時達到高峰。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對大腸癌的早期診斷有助于大腸癌的治療,減少病死率。 早期診斷包括兩方面含
研究揭示冠心病早期診斷臨床分型血液代謝標志物
9月13日,國際心血管領域頂尖期刊《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了中國藥科大學圍繞冠心病代謝組學特征譜系統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繪制了冠心病及其不同臨床階段的血漿代謝組學特征譜,并鑒定了與冠心病發生發展
microRNA芯片篩選發現血清血漿中的胃癌早期診斷標志物
胃癌是世界第四大癌癥,在所有癌癥致死率排行中名列第二。每年都有超過?百萬的病人被確診為胃癌,其中75%來自亞洲。常見的胃癌相關生物標志物有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gen)和糖類抗原19-9(carbohydrate an/gen 19-9),但這些生物標志
循環細菌DNA有望成為結直腸癌早期診斷標志物
探索可用于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的新型生物標志物是目前的研究熱點。近年來,研究者們發現在循環游離DNA(cfDNA)中可檢出細菌等微生物DNA。然而,結直腸癌患者的循環細菌DNA是否存在特異性改變,及其能否作為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的新型生物標志物仍有待探索。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大腸外科教授丁
microRNA芯片篩選發現血清血漿中的胃癌早期診斷標志物
胃癌是世界第四大癌癥,在所有癌癥致死率排行中名列第二。每年都有超過一百萬的病人被確診為胃癌,其中 75%來自亞洲。常見的胃癌相關生物標志物有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和糖類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但這些生物
microRNA芯片篩選發現血清血漿中的胃癌早期診斷標志物
胃癌是世界第四大癌癥,在所有癌癥致死率排行中名列第二。每年都有超過?百萬的病人被確診為胃癌,其中75%來自亞洲。常見的胃癌相關生物標志物有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gen)和糖類抗原19-9(carbohydrate an/gen 19-9),但這些生物標志物對于早期胃癌
研究揭示冠心病早期診斷臨床分型血液代謝標志物
9月13日,國際心血管領域頂尖期刊《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了中國藥科大學圍繞冠心病代謝組學特征譜系統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繪制了冠心病及其不同臨床階段的血漿代謝組學特征譜,并鑒定了與冠心病發生發展
microRNA芯片篩選發現血清血漿中的胃癌早期診斷標志物
胃癌是世界第四大癌癥,在所有癌癥致死率排行中名列第二。每年都有超過?百萬的病人被確診為胃癌,其中75%來自亞洲。常見的胃癌相關生物標志物有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gen)和糖類抗原19-9(carbohydrate?an/gen?19-9),但這些生物標志物對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