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化學領域創始人雅各布比格雷森逝世
同位素化學領域的創始人,同時也是美國曼哈頓計劃原子彈研制項目的貢獻者――美國化學家雅各布?比格雷森(Jacob Bigeleisen)8月7日因肺部疾病不幸逝世,享年91歲。 雅各布?比格雷森于1919年5月2日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佩特森,1943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之后前往哥倫比亞大學開始從事鈾元素化學分離的研究。他先后在長島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俄亥俄州立大學、芝加哥大學、羅切斯特大學、石溪大學從事過研究工作。 作為美國國家科學院(NAS)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AAAS)的院士,雅各布?比格雷森在鈾-235實現量產的研究中,與其合作者提出通過氣體反應來測定同位素變化的簡單理論,為同位素化學領域的開拓起到很大的作用。 ......閱讀全文
同位素化學領域創始人雅各布·比格雷森逝世
雅各布·比格雷森 同位素化學領域的創始人,同時也是美國曼哈頓計劃原子彈研制項目的貢獻者——美國化學家雅各布·比格雷森(Jacob Bigeleisen)8月7日因肺部疾病不幸逝世,享年91歲。 雅各布·比格雷森于1919年5月2日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佩特森,1943年獲得
同位素化學領域創始人雅各布比格雷森逝世
同位素化學領域的創始人,同時也是美國曼哈頓計劃原子彈研制項目的貢獻者――美國化學家雅各布?比格雷森(Jacob Bigeleisen)8月7日因肺部疾病不幸逝世,享年91歲。 雅各布?比格雷森于1919年5月2日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佩特森,1943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
桑格-庫森法的定義
中文名稱桑格-庫森法英文名稱Sanger-Coulson method定 義以2,3-雙脫氧核苷三磷酸為底物,快速測定DNA中核苷酸序列的方法。應用學科遺傳學(一級學科),基因組學(二級學科)
桑格-庫森法的技術特點
中文名稱桑格-庫森法英文名稱Sanger-Coulson method定 義以2,3-雙脫氧核苷三磷酸為底物,快速測定DNA中核苷酸序列的方法。應用學科遺傳學(一級學科),基因組學(二級學科)
桑格-庫森法的方法概念
中文名稱桑格-庫森法英文名稱Sanger-Coulson method定 義以2,3-雙脫氧核苷三磷酸為底物,快速測定DNA中核苷酸序列的方法。應用學科遺傳學(一級學科),基因組學(二級學科)
關于氯吡格雷的測定介紹
(1)取本品30mg,加水1mL溶解,取溶液1~2滴,置盛有硫酸甲醛溶液(取甲醛溶液1滴加到硫酸1mL中,搖勻)1mL的試管中,表面即顯紫紅色。 (2)本品的紅外光吸收圖譜應與對照的圖譜(光譜集1220圖)一致。 (3)在有關物質項下記錄的色譜圖中,供試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時間應與系統適用性溶液
關于氯吡格雷的基本介紹
氯吡格雷,分子式為C16H16ClNO2S,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藥物。用于預防和治療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腦及其他動脈循環障礙疾病,如近期發作的腦卒中、心肌梗死和確診的外周動脈疾病。 中文名稱:氯吡格雷 化學名稱:(2S)-2-(2-氯苯基)-2-(4,5,6,7-四氫噻吩[3,2-c]并吡
艾森曼格綜合征的簡介
艾森曼格綜合征是一組先天性心臟病發展的后果。房、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先天性心臟病,可由原來的左向右分流,由于進行性肺動脈高壓發展至器質性肺動脈阻塞性病變,出現右向左分流,從無青紫發展至有青紫時,既稱為埃森曼格綜合征。[1]
艾森曼格綜合征的歷史
1897年,維克多艾森曼格報道了第1例后來被命名為“艾森曼格綜合征”的病例:該患者為男性,32歲,紫紺貌,活動耐量下降,且并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后死于咯血。尸檢時發現室間隔膜部存在一較大缺損,同時合并主動脈彎曲折疊。 1947年Bing等人觀察研究了5例此類患者的資料后,在其解剖學定義中又補
做完基因檢測再服氯吡格雷
現實中,很多心腦血管患者都選擇服用氯吡格雷,以預防或治療因血小板聚集所致的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事件。 需要指出的是,氯吡格雷是需要經過肝臟生物轉化作用形成有活性的代謝產物,才能選擇性地結合到血小板表面的P2Y12受體,從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以避免血小板過度濃集造成斑塊堵塞冠狀動脈,進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