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環境保護法》元旦將實施破冰困境為時代所需
今年4月24日,新《環境保護法》修訂通過,自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那么,從修訂通過到正式開始實施長達8個多月的時間里,公眾對于該法律的認識究竟如何呢?對于現在的環境質量,老百姓們還有什么想法想一吐為快?相較現行環境保護法,新《環境保護法》到底新在哪里?最大亮點又體現在哪里? 在新法實施前夕,記者一一走訪了環保、法律等各界人士,并隨機采訪了數十位普通市民,試圖勾勒和還原出新《環境保護法》的大致輪廓。 “史上最嚴”《環境保護法》:順應時代所需 為環境保護“保駕護航” 可以說,新《環境保護法》的出臺,是從法制層面強化了環境監管的職權。 細細研讀該法,可以看到新《環境保護法》的亮點和創新之處不勝枚舉,它完善了生態保護紅線、排污許可、污染物總量控制、區域限批、政策環評、規劃環評、跨行政區域聯合防治、環境承載能力預警、環境監測等環境保護基本制度;同時強化了企業污染防治責任,加大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法律制裁,明確了查封扣......閱讀全文
土壤環境保護法有望起草
今年環保部將研究擬定農藥使用環境安全監管制度;開展土壤環境保護立法調研,組織起草土壤環境保護法草案。環保部今天公開的《2013年全國自然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表示,將研究起草農用地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指導地方繼續開展土壤環境監管試點工作。
廣西首個環境保護法庭成立
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個環境保護法庭在柳州市魚峰區人民法院正式揭牌成立。今后柳州市內涉及環保方面的案件,將集中在此法庭審理。環保法庭的成立將有利于統一執法力度,降低司法成本,有效提高環境案件審理的質量和效率。 在環保法庭設立之前,柳州市環保類案件沒有專門的法庭來受理,分散在
專家建議應把環境權寫入《環境保護法》
●環境權未必能寫入憲法,但在環境權須入《環境保護法》的問題上,專業領域和社會公眾的呼聲卻很一致。應該把環境權以適當方式寫入《環境保護法》。 ●現行法律無法解決區域大氣污染、流域水體污染問題,也無法解決區域生態建設、區域生態補償和區域環境損害救濟問題,《環境保護法》修訂應直面區域環境問題。
環境保護法提出加強水污染防治
環境污染重、生態受損大、環境風險高等問題仍然突出 陳吉寧在報告中指出,2015年,全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但環境污染重、生態受損大、環境風險高等問題仍然突出。 在空氣質量方面,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73個城市達標,占21.6%;優良天數比例76.7%,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3.2%;細
環境保護法修改破例進入四審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4月21日~24日在北京舉行,備受關注的《環境保護法修訂案(草案)》將進行第四次審議。草案在霧霾治理、信息公開、公眾參與、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等方面有重要突破。 根據現行《立法法》,法律修改草案一般經全國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后表決,此次《環境保護法》則將迎來第四次審
環境保護部通報《環境保護法》配套辦法執行情況
環境保護部今日向媒體通報各地環保部門2017年7月執行《環境保護法》配套辦法及移送環境犯罪案件的情況,并對7月份案件數量較多的山東、浙江、陜西、江蘇和1-7月份案件較多的安徽、浙江、山東、廣東等地進行表揚。 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介紹說,1-7月,全國實施五類案件總數20631件。其中
《新〈環境保護法〉實施效果評估報告》出爐
“新《環境保護法》生效實施兩年多來,地方黨委政府領導對環保工作重視程度空前,環境監管執法力度明顯加大,社會各界關注環保、參與環保的意識明顯提升。《環境保護法》規定的各項制度和措施執行的力度、遵守的程度、產生的影響,都超過了過去環境保護法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 近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燦發牽頭組
解讀《環境保護法》修訂的亮點和難點
●《環境保護法》通過稿確立了一個新的基本原則,即損害者擔責原則。以前強調的僅僅是污染者擔責而忽視了生態破壞者的責任,此次修訂則把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的責任加以合并,用損害者擔責原則予以概括,更為準確、到位。 ●在此次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中,設置了專門條款規范流域水污染和區域大氣污染的防治問題
陸浩:新環境保護法有望今年出臺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陸浩在10日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間隙時向記者表示,歷經三次審議的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有望于今年出臺。 “草案已經過多次討論和修改,我們建議新環境保護法能盡早完善并出臺,目前看今年推出的概率較大。”陸浩說。 備受關注的環保法修正案草案,全
人大代表:海洋環境保護法有待完善
隨著我國對海洋資源開發強度以及海岸工程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近岸海域環境質量不容樂觀。海洋環境保護法在海洋油污防治和陸源污染防治方面,逐漸暴露出許多有待完善的方面,需要加快修訂。 一是罰款標準亟待提高。我國造成海洋污染的違法成本相對而言非常低,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還停留在2萬元到10萬元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