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美國東北大學生物工程系教授戴國浩(音譯,Guohao Dai)是雄心勃勃,富有創新精神的人,致力于推進3D生物打印革新現代醫學治療。具體來說,Dai主攻3D生物打印活組織,用于探索血管再生,進一步治療血管疾病。血管疾病,包括諸如動脈瘤(aneurysms),雷諾氏綜合征(Raynaud's Syndrome)和淋巴水腫(lymphedema)之類的疾病,是由血管的異常狀況引起的,僅僅在美國就有數百萬人深受此類疾病的困擾。生物工程系戴副教授,希望通過他特別設計的3D生物打印機來推進血管疾病的治療。 新晉美國東北大學生物工程系教授戴國浩(音譯,Guohao Dai)是雄心勃勃,富有創新精神的人,致力于推進3D生物打印革新現代醫學治療。具體來說,Dai主攻3D生物打印活組織,用于探索血管再生,進一步治療血管疾病。血管疾病,包括諸如動脈瘤(aneurysms),雷諾氏綜合征(Raynaud's Syndrome......閱讀全文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3D打印是一項讓人著迷的技術。因為它可以快速高效的制造出個性化的產品。隨著打印技術的成熟,3D打印逐漸被引入到醫療行業,因為每年都有很多人在苦苦等待合適的組織和器官移植。 據Wohlers Associates統計,僅在2014年,3D生物打印在醫療行業的市場需求為5億美元。在每年高達18%的
3D打印概念在國內正熱!中國3D打印產業聯盟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共有200多家3D打印設備生產企業,中國占了一半。全球3D打印兩大領軍企業Stratasys與3DSystems證實,中國已成為其全球銷售額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在2015年度,3D打印領域里到底發生了哪些大事,讓3D打印的熱度與
(六)產前DNA測序:成長的煩惱 自香港科學家盧煜明(音譯)在1997年發現孕婦血液中存在胎兒DNA這一現象至今,無創產前DNA測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實驗室邁向市場。胎兒全基因組測序已經成為基因組革命的下一個前沿領域,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胎兒全基因組測序也不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成為一個重
南方醫科大學醫療3D打印研究所的工作場景。鐘世鎮院士。 7月9日,臺風“蓮花”正面襲粵,下午2點15分,南方醫科大學生命醫學樓前,飄起星星點點的小雨。年過九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世鎮走下汽車,緩緩將車門關上,拎包走上臺階。若不是最近做了一個小手術,老人會堅持步行,提前10分鐘來上班。 他的學生——
間充質干細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及向缺血或損傷組織歸巢的特征,輸入宿主體內后,可歸巢于特定部位,在微環境影響下定向分化為內胚層、中胚層以及外胚層3個胚層來源組織的細胞,如骨、軟骨、肌腱、脂肪、肝、腎、皮膚、肌肉、神經甚至胰腺等10余種成熟細胞,因而成為再生醫學中器官修復的理想種子細胞。最初是在骨髓中發現含
干細胞是一種能夠長期存活,且具有不斷自我繁殖能力和多向化潛能,幾乎存在于所有組織中的原始細胞。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干細胞在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以及內分泌疾病等各種疾病的治療上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干細胞技術是當今醫學研究最前沿也是最熱門的方向之一,近
人的大腦頭皮與頭骨之間,有著一層薄薄的腦膜。如果要做腦部手術,就要先將這層薄膜切開一個口,手術后再用人體自身或其它動物的皮膚縫合。這樣的程序擴大和延長了手術者的痛苦,而且有感染傳染病的風險。而如今,用一種看上去像普通膏藥一般的材料貼上去,就可簡便快速地解決這一問題。 今年4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一種新技術,它允許任何人利用人體中一種稱為膠原蛋白的主要結構蛋白對組織支架進行三維生物打印(3-D bioprinting)。這種首創的方法使得組織工程領域更接近于能夠三維打印全尺寸的成人心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2019年8月2日的Sc
能夠“自我療傷”的建筑材料:英國牛津大學的亨利·史納斯博士是這方面的研究先驅。 能理解手勢語言的手機:你朝他揮揮手,它就能理解你的意思。 解開大腦密碼,修補大腦損傷:圖為科學家已經破解視網膜發向大腦的信息代碼,能用人造“譯碼器”向大腦發送圖像信息。 用3D生物打印機打印DNA:未來的3D打印機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便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國家科技部的支持下開始了3D打印的研究。在科技部多個五年計劃的持續支持下,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一批科研院所開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
擁有了3D生物打印機,就如同換掉機器上的老舊零件,我們將無需為尋找稀缺的捐獻器官而擔心;實現了人工智能,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面對可能存在的威脅與挑戰,人類的發展或許又將迎來新的紀元;建立了量子通信網絡,基于量子信息傳輸的高效和絕對安全性,更多的將享受到新一代通信技
新年將至,又到了年終盤點的時候。美國化學會(ACS)旗下的C&EN網站也端出了一席年終大餐:2015年化學領域最受矚目的研究成果。其實,在過去的這一年中一直關注X-MOL的讀者朋友也許會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成果已經在X-MOL平臺報道過了。不過,我們覺得,在這節日的氣氛中,讓這一
材料是人類一切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基礎,歷來是生產力的標志,對材料的認識和利用的能力,決定社會形態和人們的生活質量。新材料則是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石。新材料種類 一、我國新材料產業現狀我國新材料生產情況 幾乎所有的新材料我國都能夠生產并且正在生產,包括: 高性能工程材料 POK聚酮、PPO聚
近年來,3D 打印在醫療行業的使用比例持續增長,產品也逐漸獲得了監管機構的批準。這主要是因為醫療行業(尤其是修復性醫學領域)的個性化定制需求顯著,且鮮有標準的量化生產,而這恰好是3D打印技術的優勢所在。 傳統醫療常見的處理方式是根據病人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結合性別、年齡、家族疾病史、實驗室和影像
1. Nature Chem.:雙重電催化可實現共軛烯烴的對映選擇性氫氰化 手性腈及其衍生物廣泛存在于藥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中。對映選擇性烯烴氫氰化反應是合成這些分子的一種方便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仍然在研究以寬底物范圍和高官能團耐受性為特征的普遍適用的方法。近日,康奈爾大學Robert A.
正如神經學家V.S.Ramachandran所說,所有顛覆性的新科技都源于一個可能真實的、想象出來的概念,而顛覆性的計算機技術,也必然會帶來醫療衛生保健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大變革。 適應新科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醫療相對其他學科而言則歷時更久。1928年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盤尼西林
2月1日,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道,歐洲航天局近日公布了人類首個月球基地計劃藍圖。該基地將由從地球“空降”至月球的機器人建造,而且機器人將就地取材,利用先進的3D打印技術將月球上的原始土壤轉變成建筑材料。 目前北京也開設了國內首家3D打印機體驗館。網絡上更是已
6月27日消息,據TechCrunch報道,在總部位于美國舊金山Dogpatch社區的生物技術初創企業孵化器MBC Biolabs,許多科學家和實習生正在為小型初創企業Prellis Biologics工作,幫助其在開發可移植3D打印人體器官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Prellis Biolog
Medgadget是美國一家醫療科技信息網站,專注于醫療技術、產品和創新的報道已有十年。回顧過去一年的報道,Medgadget評出了2014年最令人興奮、最具創新性、對患者最有益的新趨勢和新產品。 柔性微電子 柔性微電子(Flexible Microelectronics)能夠適應不規則的人
走在技術前沿的3D打印技術 生物3D打印以三維設計模型為基礎,通過軟件分層離散和數控成型的方法,將細胞等生物材料打印出特定形狀的組織器官,為器官移植提供定制化器官新來源。 3D生物打印技術可讓科研人員另辟途徑地制造人體替換器官,雖然將其應用于醫療服務領域還需很長一段時間,但是科學家相
2015年11月18-20日,由國家外國專家局國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辦,百奧泰集團承辦的第八屆再生醫學與干細胞大會(RMSC-2015)在上海舉行,本屆會議的主題是:開啟再生之門的金鑰匙。本次大會也為參與者提供了一個對外交流與展示的平臺,為學術機構、企業和個人的研究、戰略規劃
什么是微流體? 在生物、化學、材料等科學實驗中,經常需要對流體進行操作,如樣品DNA的制備、液相色譜、PCR反應、電泳檢測等操作都是在液相環境中進行。因此,顧名思義,“微流體”即指實驗所用的數量級從毫升、微升級降至納升或皮升級的流體。 微流體概念自從20世紀80年代(1980s)被提出以后,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在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到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干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這些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
在喀麥隆進行的一項CellScope Loa的初步研究。CellScope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科學家領導研發的一種基于手機視頻的顯微鏡。這項研究發現CellScope Loa與傳統的血液涂片檢驗方法同樣靈敏,能夠檢測羅阿絲蟲在血液中的水平。CellScope Loa的一張模式圖,CellScope
1、什么是3D打印 3D打印(3Dprinting)也稱為“增材制造(AdditiveManufacturing)”,它是新興的一種快速成型技術。與傳統的減材制造工藝不同,3D打印是以數據設計文件為基礎,將材料逐層沉積或黏合以構造成三維物體的技術。 現代意義上的3D打印技術于20世紀
隨著夏季的到來,美國東岸進入假期:海灘、野餐,當然還有蚊子。弗吉尼亞州的威廉王子縣也不例外。該縣官員一直在設置陷阱收集蚊子,并研究其致病性。 通常,這些蚊子實驗包括將它們帶回實驗室,分析其攜帶的病原體核苷酸信號,這一過程需要數天。但去年9月,Joseph Russell能夠利用車上的空調設備
2016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9月22日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約800位國內外生物和生命健康領域知名科學家、企業家等嘉賓和專業觀眾出席開幕式,共同商討產業發展中的熱點問題,開展學術交流、政策研討和產業合作,促進國內外生物和生命健康科技與產業快速發展。 四川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魏于全帶來主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