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腦頭皮與頭骨之間,有著一層薄薄的腦膜。如果要做腦部手術,就要先將這層薄膜切開一個口,手術后再用人體自身或其它動物的皮膚縫合。這樣的程序擴大和延長了手術者的痛苦,而且有感染傳染病的風險。而如今,用一種看上去像普通膏藥一般的材料貼上去,就可簡便快速地解決這一問題。 今年4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授予一種人工硬腦膜產品注冊證,這標志著中國第一個生物3D打印產品正式開始應用。獲得產品注冊證的人工硬腦膜產品名為“睿膜”,其研發單位廣州邁普公司首席技術官徐弢博士說:“該產品2011年已經在歐洲應用,迄今病例達一萬多例。除此之外,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平臺技術和產品,包括個性化顱骨、無張力尿失禁懸吊帶修復系統、骨盆底修復補片等新型人體組織再生修復產品,也相繼在國內外完成或即將完成上市注冊。” 隨著生物3D打印技術的發展,未來的醫療技術手段將充滿想象空間。 逐層累加材料 打造器官等生物產品我國首個3D生物打印產品上市......閱讀全文
3D打印在醫療行業顯然,增材制造正在成為醫療行業的重要資產。這種印刷技術可以用于原型制作和生產。甚至有專門針對醫療行業的3D建模軟件。與傳統制造工藝相比,增材制造技術可以更輕松,更快速地生產定制零件,從而降低成本。隨著新型3D打印機和新型3D打印材料(如生物相容性材料)的開發,為醫療行業打印許多不同
生物打印技術是利用三維打印技術解決醫學問題,能在器官或組織發育過程中,在空間上精確地排列細胞、蛋白質、基因、藥物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這一技術是醫學領域具有革命意義的重大突破,已經受到全世界科學家和普通大眾的廣泛關注。 生物打印技術:應用潛力巨大的醫學革命 生物打印技術通過軟件分層離散和數
生物打印技術是利用三維打印技術解決醫學問題,能在器官或組織發育過程中,在空間上精確地排列細胞、蛋白質、基因、藥物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這一技術是醫學領域具有革命意義的重大突破,已經受到全世界科學家和普通大眾的廣泛關注。 生物打印技術:應用潛力巨大的醫學革命 生物打印技術通過軟件分層離散和數控成
生物3D打印,就如同切土豆的逆過程,即將土豆片、土豆絲、土豆丁及土豆泥反向組裝成土豆。然而,組裝出的土豆內的細胞雖然有很好的活性,但這樣的土豆種到地里卻很難直接發芽(打印出的器官與體內器官從功能上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正是當下生物3D打印面臨的瓶頸之一。 據了解,要想
各種致病因素如創傷、先天畸形、感染、腫瘤等都可導致頜面部骨組織缺損及缺失,繼而引起嚴重的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礙,在生理和心理上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骨缺損的修復治療大致可分為3類,即自體骨移植、異體骨移植和組織工程骨移植。自體骨的骨源有限且會對機體造成二次創傷,異體骨會引起機體對其產生免疫排斥反應,同
生物3D打印在臨床治療中的意義一切事物的發展都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規律,就社會生產而言,就經歷了就地取材-手工制造-機器大生產這樣的發展過程,而機器大生產階段的手工制品則成為奢侈品,這體現了個性化與標準化(機器大生產)的博弈。醫學同樣遵循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規律,并極大地依賴于社會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但醫療
過程3D 生物打印一般有以下三步驟:生物打印前、生物打印中、生物打印后。生物打印前生物打印前,需要先計劃細胞支架的結構并選擇打印中會使用到的材質。開始打印前,要先取得患者器官的組織檢體和醫學影像。 使用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取得患者的醫學影像,是最常見的方法。取得影像后,利用軟件將平面的醫學影像重建出立
傳統再生醫學中,要實現對復雜組織和器官三維結構的復制非常難,而3D生物打印幾乎可以完全復制生物組織的微觀與宏觀結構,達到功能的再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生物打印必將實現對于人體組織和器官在結構、功能和形貌上更好的模擬,將再生醫學推上一個新高峰。根據FutureMarketInsights公司發布的
擁有了3D生物打印機,就如同換掉機器上的老舊零件,我們將無需為尋找稀缺的捐獻器官而擔心;實現了人工智能,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面對可能存在的威脅與挑戰,人類的發展或許又將迎來新的紀元;建立了量子通信網絡,基于量子信息傳輸的高效和絕對安全性,更多的將享受到新一代通信技
生物3D打印技術是一種平臺性的關鍵共性技術,最終目標是實現整合醫學、工程學、電子學、生物學來“打印”出一個跟人的器官或者組織完全一模一樣的替代品,用于組織修復、器官移植。比如皮膚移植用來治療燒傷;肝移植、腎臟移植用來治療肝癌、腎功能衰竭等等。該項技術無論對制藥企業新藥創制、醫療器械企業個性化醫療器械
3D打印活體組織,有望給醫療和藥物研發帶來巨大的變化。圖片1.png【圖注】 打印生物細胞。圖片來源: Ozbolat Lab at Penn State 3D打印已經讓生產定制假肢變得更容易了。而生物工程師希望,在未來能夠制造出真正的細胞材料。這種技術可能成為個性化的生物醫學設備的基礎,比如
3D打印是一項讓人著迷的技術。因為它可以快速高效的制造出個性化的產品。隨著打印技術的成熟,3D打印逐漸被引入到醫療行業,因為每年都有很多人在苦苦等待合適的組織和器官移植。 據Wohlers Associates統計,僅在2014年,3D生物打印在醫療行業的市場需求為5億美元。在每年高達18%的
編者按:醫用3D打印在近幾年是一個熱度呈直線上升的時髦技術。3D生物打印跨過第一、第二層次,已經在醫療模型、診療器械、康復輔具、假肢、牙齒及人工關節等方面催生出了一個產業鏈雛形。然而,有關3D打印產品的審批、國家對該類產品的政策方面的決策以及產品上升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和材料、產品的價格等等瓶頸問題
生物材料的發展綜合體現了材料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個領域科學與工程技術的水平。同時,生物再生材料產業作為材料科學、生物技術、臨床醫學的前沿和重點發展領域,以及整個生物醫學工程的基礎,已發展為整個經濟體系中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 一、定義與分類 生物醫用材料是一類用于診斷、治療、修復、替換人體組織
據了解,國內相關上市公司并不打算進入純粹的生物3D打印技術領域 近期,一股3D打印概念新熱潮席卷整個資本市場,賦予了人類對技術的無限想象。 有了3D打印技術,汽車可以打印出來了,房子可以打印出來,甚至連人體的各項器官也可以打印出來,并運用到臨床醫學當中。 但這些美好愿望的實現確實還需要一定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便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國家科技部的支持下開始了3D打印的研究。在科技部多個五年計劃的持續支持下,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一批科研院所開
3D生物打印技術初創企業BioBots正希望憑借其全新的3D活組織打印機來顛覆新興的生物打印行業。其打印機售價僅為5,000美元。我認為這家公司已經開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好頭。 3D生物打印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出現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最近,許多生物打印領域的努力全都指向一個目標:這項技術將能加
論壇現場 10月15日,西安高新區管委會舉辦了“聯創智薈開業儀式暨醫學3D打印創新創業論壇”,旨在構建西安生物 “眾創生態”平臺,促進醫學3D打印行業5大關鍵環節——設備、材料、軟件、醫學應用和資本之間的良好結合,力求打造西安醫學3D打印創業高地。 該論壇作為2016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西
生物3D打印看起來這么酷,要怎么搞起來呢?打印機五花八門,看起來比選單反相機都費勁?怎樣才能選一個適合自己的生物3D打印機呢?我們總結了幾個知識點,希望能幫到選擇有恐懼癥的朋友們。1. 您想做的應用是什么?根據所用生物材料性能的不同,清華大學生物制造中心將目前生物3D打印技術分為4個層次:第1層次是
近日,青島尤尼科技公司宣布已研制出可同時打印多種細胞及生物支架的生物3D打印機,其細胞成活率為92%。3D打印技術,已逐漸從制造業轉向生物領域。 “未來我們努力的方向是打印多細胞活體器官。”尤尼科技公司副總經理陳靜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用機器打印活生生的器官,看上去匪夷所思
我國首款獲得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批準的生物3D打印產品——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第一代人工硬腦膜產品——“睿膜”近日宣布正式上市。 “睿膜”產品由國家“千人計劃”創業人才袁玉宇
南方醫科大學醫療3D打印研究所的工作場景。鐘世鎮院士。 7月9日,臺風“蓮花”正面襲粵,下午2點15分,南方醫科大學生命醫學樓前,飄起星星點點的小雨。年過九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世鎮走下汽車,緩緩將車門關上,拎包走上臺階。若不是最近做了一個小手術,老人會堅持步行,提前10分鐘來上班。 他的學生——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新的生物3D打印技術,該技術可用于從活體生物組織產生三維結構,并可用于治療嚴重燒傷,器官問題和癌癥患者。 UBC的Okanagan校區正在開發基于激光的生物3D打印方法。UBC工程副教授Keekyoung Kim 新的生物3D打印技術被稱為“直接激
位于瑞典哥德堡的Chalmers理工大學和Sahlgrenska學院的研究人員將3D生物打印的人類軟骨細胞植入動物中,并誘導其發育和生長。這種突破可能是向生物3D打印器官邁進的一步。 今年早些時候,瑞典生物打印公司CELLINK發布了最新的生物3D打印機Bio X,能夠打印包括心臟、皮膚、軟骨
去年受Electroanalysis雜志副主編José MPingarrón教授的約稿,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對3D打印微流控芯片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結合了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理解,寫了這篇綜述“Developments of 3D Printing Microfluidics and Appli
您還以為3D打印技術只能打印玩具和模型嗎?其實,3D打印不再局限于制造業。近年來,3D打印正在進軍醫療與生物領域。或許未來某一天,人類就可以使用3D打印出來的人體器官,解決全球移植器官不足的難題。 定制假肢、制作骨骼。3D打印改變了傳統的治療方式,個性化定制與針對病患的精準醫療,讓3D打印成為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人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阮長順課題組、研究員潘浩波課題組與北京積水潭醫院教授陳大福合作在生物打印墨水及組織修復功能支架構建領域獲得新進展。該研究基于海藻酸鹽/聚賴氨酸基新型聚電解質生物墨水開展,成功突破了傳統海藻酸鹽基-鈣離子打印墨水體系的不穩
3D細胞打印已被證實在藥物開發領域是一項有用的技術,它能減少實驗動物身上的負擔并能更快更安全地給市場帶來新的治療方案。 3D打印最初是被開發用來快速制造工業部件的,使用的方法是立體光刻和熔融沉積建模。 在打印技術基礎上加上“生物”(也就是說,細胞)因素,它就變成一項新的技術:3D 生物打印!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藍光英諾在經過一系列科研創新之后取得了3D生物血管打印技術的突破,受關注度不減反增。短短半個多月,藍光英諾3D血管打印機兩次登上CCTV《新聞聯播》,為行業創新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 藍光英諾到底為什么能夠持續不斷吸引焦點目光?藍光英諾最引人注目的核心創舉在于研發出一種新型的、精準的、具有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