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近日取得了一項重大科學突破,在實驗室中利用干細胞成功培育出可以發揮生理功能的小鼠胚胎。這枚人造胚胎采用了兩種干細胞:負責發育成軀干的“主細胞”和細胞賴以生長的3D骨架。該發現有望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生命早期的發育狀況,并為妊娠早期三種主要流產原因中的兩種提供解釋。 天然胚胎需要用到精子與卵細胞,然后置入子宮中進行發育。干細胞可以分化成人體內的任何細胞。但科學家始終未能使干細胞像胚胎和人類器官一樣發育出復雜的三維結構。胚胎干細胞無法獨自發育成胚胎的形狀,還需要借助其它細胞之力。這在生物體內不成問題,但在實驗室卻難以實現。為達到這一目的,科學家采用了兩種不同的干細胞:一種是胚胎干細胞,另一種干細胞則能充當3D“骨架”,使胚胎發育成特定形狀。 此次研究由劍橋大學莎拉·哈里森(Sarah Harrison)和瑪格達麗娜·澤尼卡·戈伊茨(Magdalena Zernicka-Goetz......閱讀全文
干細胞的另一個名字叫“萬能細胞”,它們通常能夠成為受損組織與器官的“個性化”替代品。身體里有個類似于女媧的“干細胞”。女媧是摶土造人,干細胞的任務就是分化出各種功能細胞。然后這些細胞再進行特定的組合,行成我們身體內的各個組織和器官。故稱為讓生命延續的干細胞。我們的皮膚劃破了,過兩天自己就會愈合,又或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2019年10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開發出光學混合篩選技術,可在幾天內篩選人細胞中的數千個基因 doi:10.1016/j.cell.2019.09.016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布羅德研究所的研
近日,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的研究人員在世界上率先利用一種經過改進的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出第一批非人靈長類動物---食蟹猴,研究人員希望利用這種改進的技術培育出遺傳上相同的靈長類動物群體,以便提供更好的癌癥等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那么近年來體細胞研究領域還有哪些
1月30日,《細胞》雜志網站報道,全球首對靶向基因編輯猴子已在中國出生,科學家采用的是最新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可以對目標DNA進行插入、刪除或重寫,類似計算機編輯文字一樣讓科學家對物種的基因進行編輯,而且成功率一般可提高到30%,甚至50%。美國哈佛大學的George Church說,
應用前景奇妙的克隆克隆技術已展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1)培育優良畜種和生產實驗動物;(2)生產轉基因動物;(3)生產人胚胎干細胞用于細胞和組織替代療法;(4)復制瀕危的動物物種,保存和傳播動物物種資源。以下就生產轉基因動物和胚胎干細胞作簡要說明。克隆山羊轉基因動物研究是動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 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并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后果。為了給這些嬰兒提供新穎的治療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其以消滅外來的質體或者噬菌體并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作為“記憶”。 CRISPR/Cas系統全名為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關聯蛋白系統(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
從南方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實驗動物中心科研團隊運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白化西藏小型豬,同時敲除了與免疫相關的基因,這標志著自主構筑的基于小型豬受精卵制備基因修飾豬的平臺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在此之前,全世界尚未有純白藏豬的先例。 藏豬作為我國獨有的高原特殊品種,全
RNAi技術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 RNAi)是近年來發現的研究生物體基因表達、調控與功能的一項嶄新技術,它利用了由小干擾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引起的生物細胞內同源基因的特異性沉默(silencing)現象,其本質是siRNA與對應
1. NEJM:工程胰島細胞移植讓一名糖尿病患者恢復胰島素產生能力 1型糖尿病讓一名43歲的女性依賴于胰島素。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醫生們通過將工程胰島細胞移植到她的腹部恢復了她的身體產生這種激素的能力。這名病人在接受移植一年后仍然保持胰島素不依賴性,而且根據一篇新聞稿的報道,她是測試這種糖
腫瘤干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潛能、具有啟動和重建腫瘤組織表型能力的腫瘤細胞。前期研究均表明,腫瘤干細胞參與腫瘤的轉移、復發和對化療和放療耐受。因此,靶向腫瘤干細胞的治療策略將有望為癌癥的治療帶來希望。科學家們也在腫瘤干細胞的研究中投入了不少精力,試圖通過腫瘤干細胞的研究解決腫瘤起源及治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
實驗動物學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它集成了生物學、獸醫學、生物工程、醫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以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技術為研究對象,產生實驗動物資源、動物模型資源、動物實驗技術、生物信息和動物實驗設備等,為生命科學、醫學、藥學、食品、農業、環境、航空航天等相關學科發展提供系統性生物學
在體外,從胚胎干細胞分化而成的成熟卵細胞(圖片來源:Hayashi實驗室) 10月17日,《Nature》期刊在線發表一篇重磅文章,揭示日本科學家成功在實驗室利用小鼠胚胎干細胞(ESCs)和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Cs)培育出成熟且具有生育能力的卵細胞。 這一研究為卵細胞發育研究提供了范本,且有
不知不覺,5月份即將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5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1】Nature:重磅!一些人胚胎干細胞系發生癌癥相關突變 doi:10.1038/nature22312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用于基礎研究或臨床開發的140種
通過把人源干細胞注入經過基因改造的豬胚胎,再將胚胎移殖到代孕母豬子宮內發育3~4周,科學家已經能夠培育長著人體器官的豬胎。未來幾十年,用動物胚胎生產人類器官或將成為現實,移植器官的來源將不再像今天這樣匱乏。 每年,全球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接受器官移植。雖然器官移植技術發展迅速,然而有限的捐獻器官數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在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到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干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這些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據美國CDC數據顯示,在美國每隔43秒就會有人心臟病發作;如今,人群中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高發病率和臨床療效的有限性催生著人們對干細胞療法的厚望,目前全球已有數千名患者接受了成體干細胞的治療。日前,來自日本的科學家使用一只獼猴干細胞培育出的心肌細胞成功修復了其它五只猴子的破損心臟,這一研究突破就
Rudolf Jaenisch 在1974 年培育出首個轉基因小鼠,并且首次證明了CRISPR 在產生基因敲除小鼠方面的威力。 2013年年初,Michael Wiles同美國緬因州杰克遜實驗室的高層管理者坐在一起,并且告訴了他們一種擁有驚人威力的DNA剪切新方法。這家簡稱為JAX的實驗室利用基因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2013.12-2017.1期間的干細胞重磅級研究,與各位一起學習! 【1】Science子刊:利用CRISPR/Cas9修復源自罕見免疫缺陷病患者的造血干細胞基因缺陷 doi:10.1126/scitranslmed.aah3480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
視網膜 科學家已經可以誘導干細胞形成視網膜,這為很多眼疾患者帶來希望。 在子宮里,一團相同的細胞分化成各種不同的模樣,最終形成高度有序的結構,組裝成人體的全副器官。這個過程依照內在的“生物學藍圖”有條不紊地進行,引導組織產生折疊、皺褶,精確形成適當的外形和大小。 科學家很熟悉這個由簡單到復雜的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3年1月19日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19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