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秋剛教授獲歐州空間局“杰出科學家”獎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長江學者教授最近在希臘舉行的CLUSTER衛星在軌10周年紀念大會上,榮獲歐洲空間局頒發的“杰出科學家”獎。在全世界一千多位科學家中,僅5人獲此殊榮。歐洲空間局還選出了CLUSTER衛星在軌10年來的五大“里程碑”科學成果,宗秋剛教授關于在地球磁層空間中“殺手電子”產生機制的科研成果入選。同時英國皇家學會對歐洲空間局CLUSTER衛星的科研成果進行綜合評述,列舉了4大突出成果,包括磁尾磁重聯、太陽風湍流、多尺度激波和殺手電子。宗秋剛教授的成果也位列其中。 歐洲空間局的CLUSTER星座衛星由四顆衛星組成,旨在對地球磁層各個區域進行小尺度三維觀測。迄今為止,該衛星計劃取得了極為豐碩的科學成果,利用該衛星的數據發表的文章有1000多篇,2009年6月18日,歐空局官方網站公布了第一作者文章數量位居前十的科學家名錄。宗秋剛教授以16篇第一作者文章排行第一......閱讀全文
宗秋剛教授獲歐州空間局“杰出科學家”獎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長江學者教授最近在希臘舉行的CLUSTER衛星在軌10周年紀念大會上,榮獲歐洲空間局頒發的“杰出科學家”獎。在全世界一千多位科學家中,僅5人獲此殊榮。歐洲空間局還選出了CLUSTER衛星在軌10年來的五大“里程碑”科學成
我學者首獲歐空局“杰出科學家”獎
近日,在希臘科孚島召開的歐洲空間局Cluster發射十周年紀念會議上,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長江學者宗秋剛獲得歐洲空間局頒發的“杰出科學家”獎,成為中國首位獲此榮譽的科學家。歐空局的Cluster計劃涉及全球1000余位科學家,通過建立發表高水平文章的數據庫和研究成果庫,
以生物路徑叢(Pathway Cluster)概念從事復雜疾病之基因分析2
結論??? 這一年來華聯快訊介紹基因芯片在各領域的應用,在年末我們希望藉這期簡短的介紹,帶大家認識生物路徑叢的概念,拓展基因芯片數據在構建與表型相關之分析模塊的可能方向。面對復雜疾病或表型的異質與多源性,我們預期這個生物路徑叢概念的運用應能幫助簡化復雜疾病或表型的面向,而有效定位疾病或表型,并協助找
以生物路徑叢(Pathway Cluster)概念從事復雜疾病之基因分析1
在后基因體時代,基因芯片 (microarray) 的出現讓研究人員得以宏觀的視野來探討分子機轉。在許多努力和資源投入到尋找新的疾病基因后,許多單基因疾病已成功地找出致病基因。然而,在復雜疾病 (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及一些常見癌癥) 的研究上,收獲卻不如期待中的豐富。大多數復雜疾病的研究中
科學家警告:強磁暴或將再度來襲
2010年8月1日,SDO衛星觀測到有兩個CME(日冕物質拋射)向地球方向襲來。 2012年9月22日午夜,美國紐約曼哈頓區上空將布滿五彩斑斕的光幕。幾秒鐘后,該地區所有電燈泡開始變暗并閃爍不定,接著光線在瞬間突然增強,燈泡變得異常明亮。隨后,所有電燈全部熄滅。90
空間中心發現極尖區最大通量場向電子擾動事件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史建魁、張子迎、程征偉等根據Cluster衛星的觀測數據分析,在極尖區發現了通量最大的場向電子擾動事件,并首次對場向電子事件的時空尺度進行了分析。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Nature methods:利用微芯片捕獲循環系統癌細胞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methods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開發出一種微芯片(cluster-chip),能夠捕獲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群體,對于研究循環腫瘤細胞在腫瘤發展和轉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技術突破。 癌細胞可以突破腫瘤限制通過血液進行轉移,或
強強聯合(脂質組+DIA),IF>10(二)
5.聚類分析為了進一步識別人群隊列中潛在的相似代謝,基于KODAMA值進行partition around medoids clustering分析,鑒定到4個cluster(A,B,C,D)。比較有意思的是,不同cluster的PEs的發生具有顯著差異,分別是Cluster A:71%,Clust
帶你解析腫瘤預后模型研究套路
研究背景 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是全球人類第六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超過50%的HNSCC確診患者處于晚期。免疫系統的失衡在以免疫抑制性疾病為特征的HNSCC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進一步探索腫瘤免疫微環境(TIME)的調節機制,以確定可精確預測預后及優化免疫療法的有效生
分子遺傳學詞匯--基因簇
中文名稱:基因簇外文名稱:gene cluster定義:基因簇(gene cluster)指基因家族中的各成員緊密成簇排列成大串的重復單位,位于染色體的特殊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