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顧敏訪問蘇州醫工所
“中國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授獎儀式暨學術報告會現場 6月22日,蘇州醫工所舉行了“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證書授予儀式暨學術報告會,會議由蘇州醫工所唐玉國副所長主持。受中國科學院委托,蘇州醫工所副所長張濤向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顧敏教授頒發了“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證書。 授獎儀式后,顧敏教授作了題為Photonics for life science: imaging, manipulation and engineering的學術報告,他首先回顧了光學顯微鏡三個里程碑式的發展,介紹了他主持及參與的一系列的科學研究工作,包括非線性光學內窺鏡,光子晶體光纖(PCFs),三維光學成像,治療癌癥的三維光熱療法,激光光鉗,干細胞生物反應器等,并分享了從事科學研究的寶貴經驗和成果,最后與我所的研究人員和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與討論。 之前,顧敏教授還參觀了蘇州醫工所學術研究、人才......閱讀全文
基于光學及光子學的太赫茲(THz)輻射源
太赫茲波(Tera-Hertz Wave,頻率在0.1—10THz范圍)是光子學技術與電子學技術、宏觀與微觀的過渡區域,是一個具有科學研究價值但尚未開發的電磁輻射區域。如何有效的產生高功率(高能量)、高效率且能在室溫下穩定運轉、寬帶可調的THz輻射源,已經成為科研工作者追求的目標。根據THz輻射
中科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顧敏訪問蘇州醫工所
“中國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授獎儀式暨學術報告會現場 6月22日,蘇州醫工所舉行了“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證書授予儀式暨學術報告會,會議由蘇州醫工所唐玉國副所長主持。受中國科學院委托,蘇州醫工所副所長張濤向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顧敏教授頒發了“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
雙光子顯微鏡的雙光子顯微鏡的優勢
雙光子熒光顯微鏡有很多優點:1)長波長的光比短波長的光受散射影響較小容易穿透標本;2)焦平面外的熒光分子不被激發使較多的激發光可以到達焦平面,使激發光可以穿透更深的標本;3)長波長的近紅外光比短波長的光對細胞毒性小;4)使用雙光子顯微鏡觀察標本的時候,只有在焦平面上才有光漂白和光毒性。所以,雙光子顯
顯微鏡里,單光子、雙光子顯微鏡的區別
這個以前解釋過,單光子就是通常的熒光激發方式,一個光子激發一個熒光分子發光,熒光波長比激發波長稍微長一些;雙光子就是用兩個光子激發一個熒光分子,激發光子能量小于熒光光子能量,因此激發波長長于熒光波長。現在公認的雙光子激發的用途:1. 用于用到紅外激發,穿透深度要高于單光子激發,2. 用于需要更高的激
多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雙光子顯微鏡角膜成像
角膜提供了眼睛的大部分折射能力,由5層組成(圖1),從外到內依次是上皮層,鮑曼層、基質、角膜后彈力層(間質膜)、內皮層。 wx_article_20200815180121_819doe.jpg 圖1 角膜的組織學結構 上皮層負責阻擋異物落入角膜,厚約50μm,由三
多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雙光子顯微鏡角膜成像
角膜提供了眼睛的大部分折射能力,由5層組成(圖1),從外到內依次是上皮層,鮑曼層、基質、角膜后彈力層(間質膜)、內皮層。圖1 角膜的組織學結構上皮層負責阻擋異物落入角膜,厚約50μm,由三種細胞構成,從外到內依次是表層細胞、翼細胞和基底細胞。只有基底細胞可進行有絲分裂和分化,基底細胞的補充是由從角膜
《自然—光子學》:單光子波長轉換首次實現
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NIST)10月15日表示,科學家首次將量子源(半導體量子點)產出的波長為1300納米的近紅外單光子轉換成波長為710納米的近可見光光子。這種單光子波長(或顏色)轉換的實現有望幫助開發出擁有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計量的混合型量子系統。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光
美國光學學會會刊OPN封面報道中國集成光子學進展狀況
美國光學學會(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n)在今年9月出版的會刊OPN (Optical Photonics News)上封面報道了我國在集成光電子學領域所取得的進展和項目組織情況。其標題為“中國集成光子學研究(Integrated Photonics Resear
雙光子顯微鏡簡介
雙光子熒光顯微鏡是結合了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和雙光子激發技術的一種新技術。雙光子激發的基本原理是:在高光子密度的情況下,熒光分子可以同時吸收 2 個長波長的光子,在經過一個很短的所謂激發態壽命的時間后,發射出一個波長較短的光子;其效果和使用一個波長為長波長一半的光子去激發熒光分子是相同的。雙光子
量子光學的發展史
眾所周知,光的量子學說最初是由A.Einstein于1905年在研究光電效應現象時提出來的[注:光電效應現象包括外光電效應、內光電效應和光電效應的逆效應等等,愛因斯坦本人則是因為研究外光電效應現象并從理論上對其做出了正確的量子解釋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量子光學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重大轉折性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