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基因測序完成,未來亞洲非洲可能有20億人感染
寨卡病毒基因測序工作完成,可作為參考標準用于醫療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日前完成寨卡病毒基因測序工作,可為識別被寨卡病毒感染的血液提供參考,更有利于診斷由寨卡病毒引發的相關疾病。雖然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10月才會正式審查這些材料,但迫于寨卡病毒診斷和治療的急切需求,WHO已提前批準將測序結果作為參考標準用于醫療。 國際研究團隊的寨卡病毒基因測序成果發表在1日出版的美國微生物學會期刊《基因組公告》上。課題負責人、德國保羅·埃利赫研究所病毒安全部資深科學家莎莉·貝麗絲表示:“在專家委員會審議之前,WHO提前批準該基因測序,反映了研究人員和相關企業急需獲取診斷寨卡病毒感染的參考資料,這將有利于對感染寨卡病毒的病人進行迅速準確的檢查。” 自2015年初以來,寨卡病毒在拉丁美洲肆虐,現已蔓延至美國佛羅里達州。WHO已經拉響了寨卡病毒的全球警報。疫情暴發后,拉丁美洲密集出現了新生兒小頭癥和其他神經系統的病變。同時,寨卡病毒還可能與......閱讀全文
美洲約5億人面臨感染寨卡病毒風險
5月3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泛美組織寨卡事務負責人西爾萬·阿爾迪吉耶里(右)在泛美衛生組織舉行的記者會上講話。 泛美衛生組織一名高級官員當日在華盛頓舉行的記者會上說,美洲約5億人面臨感染寨卡病毒的風險。
我國存在寨卡病毒疫情輸入風險
9月6日,新加坡衛生部公布,截至9月6日中午,新加坡境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總數增至275例,確診的感染人數還將上升。記者從北京衛計委獲悉,目前已有30名在新加坡的中國人感染此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表示:如果東南亞地區的疫情變得嚴重,輸入我國的風險就會增加。 新一期英國《柳葉刀
寨卡病毒基因測序完成,未來亞洲非洲可能有20億人感染
寨卡病毒基因測序工作完成,可作為參考標準用于醫療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日前完成寨卡病毒基因測序工作,可為識別被寨卡病毒感染的血液提供參考,更有利于診斷由寨卡病毒引發的相關疾病。雖然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10月才會正式審查這些材料,但迫于寨卡病毒診斷和治療的急切需求,WHO已提前批準將測序結果作
新模型可預測寨卡病毒傳播風險
據日本北海道大學近日報道,該校研究人員和東京大學、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等合作,利用一種新的模型工具預測了寨卡病毒傳入及在189個國家本地傳播的風險。 研究人員發表在學術期刊《Peer J》上的論文指出,與巴西聯系密切的國家傳入寨卡病毒的風險尤其高,那些有登革熱及其它蚊子傳播疾病史的熱帶、
新模型可預測寨卡病毒傳播風險
據日本北海道大學近日報道,該校研究人員和東京大學、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等合作,利用一種新的模型工具預測了寨卡病毒傳入及在189個國家本地傳播的風險。 研究人員發表在學術期刊《Peer J》上的論文指出,與巴西聯系密切的國家傳入寨卡病毒的風險尤其高,那些有登革熱及其它蚊子傳播疾病史的熱帶
北京存在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風險
京華時報訊(記者馬金鳳)昨日,記者從北京市衛計委獲悉,目前,北京尚未出現寨卡疫情,但是面對近期國際上出現的寨卡病毒疫情,已全面做好應對輸入性疫情準備工作。 已全面做好應對準備 市衛計委表示,節日期間,市區兩級疾控中心共處理疑似食物中毒1起。我市未接到鼠疫、SARS、霍亂、人感染H
孕期感染的寨卡病毒留存時間更長
美國科學家近期通過猴子實驗發現,感染寨卡病毒會刺激免疫系統以預防今后二次感染,但如果是在孕期被感染,寨卡病毒留存動物體內的時間會變得相當長。 這項研究由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的病理學教授戴維·奧康納主導,已發表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通訊》期刊上。 研究團隊讓一些恒河猴感染了201
廣東衛計委:廣東存在寨卡病毒輸入風險
中新社廣州2月10日電 (記者 唐貴江)2月9日,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通報中國確診1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廣東衛計委10日表示,該省衛生部門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專家研判,專家認為,廣東省近期氣溫較低,尚未進入伊蚊活躍期,此次輸入病例引發傳播并進一步擴散的風險極低。但廣東省存在寨卡病毒輸入風險
巴西奧運期間個人感染寨卡病毒幾率很低
巴西里約奧運會開幕在即,但當地的寨卡疫情曾一度讓人懷疑奧運會是否能如期舉行。對此,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近期表示,巴西寨卡疫情總體可控,個人感染的幾率已很低,她本人也將在奧運期間前往里約。 陳馮富珍近期在中國訪問時說:“基于我們對病毒的認識以及巴西政府采取的行動,我認為對個人而言,感染病毒
寨卡病毒感染的實驗室檢測
寨卡病毒的前世與今生相比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 HIV,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算是病毒界的「前輩」了,因為人們早在 1947 年就在烏干達寨卡叢林的恒河猴身上發現了它的蹤跡,過了 5 年,又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人群中找到了它。它行蹤隱秘,一般不會禍患人類,只有一種叫做「伊蚊」